发布时间:2021-08-05 11:1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8月05日 03 版 | 查看:744次
制图:程璨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位小参观者通过屏幕翻阅《论持久战》并答题互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66岁的老军人王世保为15岁的孙女王彬悦讲解八路军第129师骑兵团的故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众在《义勇军进行曲》的简谱前驻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中国青年与其他抗日军民一道,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铸就、诠释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红色基因。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青年是抗日救亡运动的民族先锋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毛泽东主席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像火山般迸发出来,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北平青年学生为先锋的各界抗日救国会成立,号召全国同胞共赴国难,发出抗日救亡的先声。华北事变后,悲愤的北平学生自发冲上街头,发誓“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无数热血青年满怀激情,从军报国。河北阜平县只有9万人,而参军参战的青壮年多达两万余人,后来英勇牺牲的有5000多人。
1939年,28岁的山东肥城青年王正南,在家乡组织抗日武装。在他的倡导下,其兄弟、堂弟、表弟等10余人相继参加八路军,后来一家人在一棵大树上拍照留念,被誉为“一树的八路军”。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抗日青年向往的地方,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怀揣抗日救国的热情和寻求革命真理的渴望,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从沦陷区、大后方,甚至从海外,越过层层封锁,历尽千辛万苦,奔赴延安。
著名诗人何其芳这样描述:“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地方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还有一位青年写诗道:“割掉我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我还有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1938年春,侨居越南的23岁海南籍青年符克奔赴延安。日军侵占海南后,他发动越南琼籍华侨成立回乡服务团,冲破日军海上封锁,回琼开展战地救护、抗日宣传等工作。
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延安各界青年庆祝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上,以《青年运动的方向》为题发表演讲,盛赞“延安青年运动就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延安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方向”。
在中共中央的直接关怀下,陕甘宁边区青年运动,始终重视把青年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武装斗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去,对全国青年的抗日救亡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青年是舍生取义的光荣典范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广大中国青年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洪流之中,战斗在抗战最前线。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当时的一篇报纸社评这样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1938年10月,23岁的冷云与东北抗日联军其他7名年轻的女战士,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宁死不屈,毁掉枪支,高呼抗日口号,集体沉江。
东北铁血军总司令兼第三路军指挥白君实,24岁即参与创立抗日团体。1938年冬,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敌人软硬兼施,他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我活一天就当一天中国人,当一天鬼奴也不干!”1939年3月,敌人将他押至二龙山下,先割去舌头,再将他凌迟处死,年仅31岁。
北平沦陷期间,战斗在隐蔽战线的中共北平地下工作者,在虎穴狼窝毙敌于无形。他们矢志“假如发生意外,必须保持革命气节,宁可自己牺牲,绝不暴露组织,绝不连累同志”。
北平地下党成员、女大学生王册,多次出色完成党组织交办的任务,后不幸被捕,面对敌人威逼利诱,高声怒斥,当场遇害,时人写诗称赞她:“谁说弱女子?发我民族魂!”
1940年12月7日夜,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陈翰章,在与日军作战中,不幸中弹,被敌人包围,他用日语痛骂日军,恼羞成怒的敌人割去他的舌头,陈翰章怒目相视,敌人又剜掉其双目。最后,日军残暴地将他的头颅割下,陈翰章壮烈牺牲,年仅27岁。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青年前仆后继、浴血奋战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毛泽东主席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广大中国青年,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血战到底、抗战到底。
1936年1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夏云杰,在身负重伤、临危之际仍再三嘱咐身边的战友,要团结一致,把抗日民族解放事业进行到底,牺牲时才33岁。
1943年3月,为掩护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转移,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日寇展开激战。面对20倍于己的日伪军,全连82名壮士毫不畏惧,奋勇拼杀,战至最后一息,全部壮烈殉国。为纪念此次战斗,战后,淮阴人民选送82名优秀青年补入该连,连队被命名为“刘老庄连”。
中共冀南二地委书记董宁,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5月,在作战突围过程中,董宁被子弹打中前颚,一直穿透脑后,在倒下的一瞬间,他对身边的警卫员说:“我身上的皮包内有党内文件,你赶快把它取下来带走……”当警卫员取下皮包,交给别的同志后,他已不能说话了,为党、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年仅26岁。
山东抗日根据地“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19岁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参加过大小战斗120余次,曾9次负伤。1944年7月,任常伦带伤坚守阵地,在弹药用尽之际,带头冲向日军,与之展开白刃战,他一人刺死5名日军,终于带领战友们守住阵地。而他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当时才23岁。
山西陵川县第一区区长、共产党员任义汉,21岁领导全县进步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参与组建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1945年2月13日,在转战期间,被汉奸告密,敌人出动百余人将他包围,任义汉击毙3名敌人后,宁死不降,开枪自戕,时年仅28岁。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青年发出了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
信念如炬,九死不悔。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国大地之时起,无数自强、坚韧的优秀中国青年开展了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他们都抱定了抗战到底、光复河山的信念,从未动摇。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华北平原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在山西太行山区,32岁的共产党员王孝慈(原名向宗仁)不仅自己战斗在抗日前线,还鼓励家人投身抗日,在写给五弟向宗圣的家书中自信地写道:“‘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产生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们要“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勉励向宗圣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英雄”。在王孝慈感召下,向宗圣放弃了当教师的稳定工作,参加了八路军。
1942年6月,由于奸人告密,金坛等五县抗日联合政府文教科科长、新四军女战士林心平被捕,她怒斥劝降的伪军:“共产党员生作人杰,死为鬼雄。你自己也想想,还能够活多久!”在被押送途中,伪军用铁丝洞穿她的双乳,牵着铁丝带她游街。林心平忍受剧痛,向围观群众高喊:“抗战必胜,新四军一定会来解放你们的!”最终,林心平被日军分尸残害后,又被扔进硫酸缸毁尸灭迹,牺牲时年仅23岁。
鉴往事,知来者。历史雄辩地证明: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76年前,中国青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创造力量,76年后,中国青年是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力军。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罗存康 作者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