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0 19:01 | 来源:文明西安 2025年04月10日 17:03 | 查看:449次
“磨剪子嘞,戗菜刀……”曾经,这熟悉的吆喝声宛如市井生活的独特音符,在街头巷尾欢快跳跃。然而时光流转,这一画面渐渐被岁月尘封,成为人们记忆深处的泛黄剪影。但在未央区徐家湾街道和院社区,居民们却幸运地免受刀钝剪锈之困扰。
徐均唐,这位心怀大爱的“社区能人”,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凭借自学的维修手艺及民乐特长,依托社区“凝和”志愿服务队,打造“徐师傅维修工作室”“徐师傅民乐队”,让“小修小补”在家门口轻松实现,让“小弹小唱”的动人旋律在社区内萦绕回荡,重新点燃了社区的烟火气。
闲不住的徐师傅来社区主动“找事”了!
邻居李大爷每次提起徐师傅满是感慨:“我家那把用了多年的菜刀,钝得切个菜都费劲,我正愁着要去买新的,徐师傅知道后,二话不说,带上他那自制的小矮凳、砂轮机和磨刀石,没一会儿就把刀磨得锋利无比。”
每周至少五天,他都会坚守社区工作室,四年如一日,累计打磨刀具、维修物件达1200余件。居民们在家门口便收获了生活的便捷与实惠。
社区为降低“三去一改”改造成本而发愁时,徐师傅主动“接活”。
社区工作人员小王回忆道:“当时我们都为办公家具的组装和成本问题焦头烂额,徐师傅主动找到我们,说他来帮忙。他一个人花了整整一周时间,不仅把所有办公家具组装完成,还变废为宝,用居民废弃的木料给社区做了个折叠沙发。这可帮了我们大忙,也让大家看到了徐师傅的热心和智慧。”
徐师傅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社区关不住的办公柜门、居民家中撑不开的雨伞、孩子们摔坏的琴码、女士们断掉的鞋跟,在他手中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尽其所用。
2021年5月初,怀揣着对民乐满腔热爱的徐师傅,开启了组建民乐队的征程。他热情鼓励大家:“不管会不会,只要你喜欢乐器,肯学,就来参加,我负责教。”在他的号召下,一支平均年龄过花甲的民乐队逐渐成型。徐师傅更是自掏腰包购置20多种乐器,为民乐队的成型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如今,每周一、周六下午,社区活动室都会传出悠扬的旋律。这支凝聚着徐师傅心血与社区居民热情的民乐队,已成为和院社区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社区活动策划人小杨介绍:“我们社区举办的各种文艺交流活动,民乐队总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他们还主动前往慈济养老院表演,老人们特别开心。”他们累计参与大大小小的志愿公益演出30余场,为大家带来无尽的欢乐与慰藉,传播着和院社区“和家亲”的美好理念。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78岁的徐师傅,志愿服务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常常拉着工具前往其他社区参与志愿活动,胸前佩戴的“为人民服务”胸牌格外醒目。每一次专注维修、每一回耐心解答,都化作口口相传的赞誉,让“徐师傅”成为志愿服务的代名词。在社区活动中,与邻里交流时,徐师傅化身“火种传递者”,不遗余力地分享志愿服务经历,讲述雷锋故事。
社区里的年轻志愿者小李说:“我本来对志愿服务没什么概念,听了徐师傅讲他的经历,才明白原来帮助别人能收获这么多快乐。现在我也经常跟着徐师傅一起参与社区服务,感觉自己的生活都更有意义了。”
徐师傅用自身行动点燃众人心中的“志愿种子”,引领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让雷锋精神在社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徐师傅的故事,是新时代雷锋精神在未央区的生动实践,是一段关于奉献、传承与温暖的佳话。他用行动告诉我们,雷锋精神从未远去,就在你我身边。
来源:未央区委宣传部
编辑:饶 饶 | 视觉:李妍 乾门
统筹:符伟静 | 审核:刘冰峰 王军贤
监制:单燕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