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0 19:04 | 来源:文明西安 2025-04-10 | 查看:502次
只是走进了一间乡村音乐教室,也只是顺带给孩子们上了一节音乐课,那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便让朱超敬再也无法忘怀。
“在讲台上的一瞬,我突然想起了我的老师赵周维,想起了老师当年对我在音乐上的指引;而看到课桌前的他们,也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小小的我。这次与孩子们的谋面,便激发了我这个小梦想。”
朱超敬口中的“小梦想”,就是每周义务来给乡村孩子们上一节音乐课,像恩师赵周维一样,点亮更多乡村孩子的音乐梦。这个善举自2019年4月开始就从未间断。
五年多的时间里,她从西安市区往返周至县楼观镇行程5万多公里,渭河河堤路的四季风光成为她手机中最美的风景。“最开心的是,孩子们学会了许多歌曲,学校演出队在镇上也小有名气,甚至每年秋季还有新生慕名来学校报名。”朱超敬的坚守,也让她被评议推荐为“西安好人”。
音乐梦 引领创业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周至县广济镇东欢乐村的许多乡亲,都认识一个周末背着电子琴去琴行学习的女孩,那个女孩就是朱超敬。“当时农村各种资源匮乏,我们村上也没几个会弹琴的人,我背着大大的电子琴走在路上,特显眼。”
因为农村过红白喜事,都有吹拉弹唱的艺人。小学三年级时,朱超敬在一户办事人家,听艺人弹奏电子琴从白天听到晚上。家里没条件,她就学着样子在石头上弹。
“看到我是真的喜欢,我妈就给买了个长半米多的玩具电子琴。因为我的琴太‘寒酸’,在学琴老师家,自己也只敢坐到小角落默默学。”有一次,同学买了架卡西欧,外包装纸壳上画着和真琴一样大小的键盘,她偷偷把纸壳带回家,在纸壳上摸索着练习。
后来,家里卖了三头猪,花1300元给朱超敬买了一架电子琴。“我就每周六骑自行车,把琴带到四屯镇,然后倒乘大巴车再步行至专业琴行学琴,虽然单程要一个半小时,但满心欢喜的我总是第一个走进教室。”风吹雨打、寒来暑往,朱超敬坚持学琴练琴五年多,考过了专业八级。
一直怀揣音乐梦的她,将音乐教师作为了自己的职业。在西咸新区,她开办起陕西糖音果乐艺术中心,专门为孩子们教授电子琴、吉他、非洲鼓等乐器,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校园里 歌声回荡
“2019年3月,我认识了周至县楼观镇上三清小学音乐教师梁彦鹏。他说自己琴音不准了,想让我帮忙给调下音。我想着老师年龄大了就别跑了,哪天回周至我给他看看。”
就这样,3月的一天,朱超敬走进了上三清小学。“调完琴,我来到了正在上音乐课的教室,孩子们都鼓掌欢迎我来给大家上堂课。我便给孩子们教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我至今都忘不了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只见了一次,孩子们就舍不得我走。我的车已开出校门,孩子们还簇拥到车两侧追问:‘糖果老师,你啥时候再来’?”这一问,让朱超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周至的山水养育了我,我现在有能力了,孩子们需要我,我也想为家乡做点事。”
回到市区后不久,朱超敬便决定每周义务去上三清小学给孩子们上一节音乐课,梁彦鹏把这个好消息带到校园,孩子们别提多兴奋了。自那以后,孩子们每周都盼着糖果老师来。《长江之歌》《萱草花》《挥着翅膀的女孩》《向梦想出发》……朱超敬一首首教着,孩子们会唱的歌越来越多,笑容也越发灿烂,校园里总是歌声回荡。
学校女生小怡(化名),家里条件不太好,常穿着奶奶的“大鞋”在教室走来走去。小怡的“大鞋”被心细的朱超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等再来周至上课的时候,她把买好的一双新鞋递到小怡手里。“我看这孩子和我女儿脚差不多大,就给孩子买了双鞋。”朱超敬淡然地说。
虽然每月从市区往返周至4趟,加油、吃饭等开销近千元,但朱超敬说:“承诺了孩子们的,就要做到,要不然孩子们会伤心难过的。”不仅如此,“六一”国际儿童节,她还自掏腰包3万元,为学校援建了一间音乐教室。一架钢琴、20个非洲鼓、 50套音乐教材,都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六一”礼物。2024年,她又给学校捐赠了20把口琴。音乐课上,孩子们除了学唱歌,还学起非洲鼓、口琴,内容越来越丰富。
给予爱 也收获爱
朱超敬给予爱,也收获爱。看见老师讲课口渴了,孩子们会主动给她的水杯添水。下课铃声响了,总有懂事的孩子会帮她把电子琴的盖布铺好,再把桌椅收拾妥当。
“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10月,我因为腰病住院两周没去上课。等我再见到孩子们时,许多孩子都哭了,以为我生病再也不来学校了。还有个孩子将自制的手串在包里揣了两周终于给我戴上。孩子们都围在我身边,给我捶背、捏腰。那一刻,真是幸福感爆棚。”朱超敬说。
经常有人问她,“去周至支教的事,你打算干到啥时候?”朱超敬说:“我没有给自己限定时间,只要上三清小学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做下去,一直陪伴着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来源:西安日报
编辑:熊 熊 | 视觉:李妍 乾门
统筹:符伟静 | 审核:刘冰峰 王军贤
监制:单燕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