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5-27 09:44 |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2007年8月3日 | 查看:5181次
新华网河南频道8月3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记者王晖实习生王平)几天前,坐落在太行深处的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的乡村女教师王生英接到一个邀请:今年暑假,中组部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邀请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和教育专家代表到北戴河休假,王生英是受邀者之一。在河南省,她是唯一一个获得此项荣誉的人。
一个老师的学校
这是一所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很长一段日子里,50名学生,三个年级,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五门课程,王生英,这位全国模范教师,就是在这里创造出“三级复式教学法”的。
卸甲平村地处深山,王生英小时候的山里孩子:放羊,砍柴,嬉戏打闹,有几个能上得起学?但倔强的她硬是拖着一条小儿麻痹的腿,读完了高中。1974年,这个17岁的“秀才”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民办教师,从此,她在家乡执起了教鞭。
从王生英家到学校,中间隔着一条大河,每到雨季,山陡路滑,河水暴涨,架在河上的木桥常常被洪水淹没、冲断。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她只好让他们回家,自己拖着残疾的腿脚,挨家挨户叩开每个学生家的门扉,把“课”送到家。在这里,她创造了“小灶教学法”。
年久失修,教室墙壁多处脱落,地面坑坑洼洼,窗户没有玻璃,屋顶一些瓦片已经破碎。王生英知道,村里也难,她没向村里提任何要求。工作之余,和丈夫一起挖泥沙,抹墙壁,买玻璃,修门窗,并拿自家的瓦把教室屋顶的破瓦片换掉。孩子们在课余时间也跟着一起干,边干边听她讲故事。王生英把这叫“实践教学法”。这座“仓库教室”,最终还是在1993年的一场罕见暴雨中坍塌,王生英只好领着孩子们到野外上课。一块黑板,一群孩子,一遇风吹雨打,或靠山崖,或钻山洞,她称之为“游击教学法”。
万般无奈,王生英和丈夫商量,决定把孩子们领到自己家里上课。可太拥挤了,她和丈夫决定盖房,把自家的房子加盖成二层小楼。丈夫用三轮车把家里的大豆、玉米、谷子和小麦全部拉到集上卖了,又向亲戚朋友们去借债。在建房的日子里,王生英和丈夫一起刨石子、挖大沙、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她家房顶上的五间新教室落成了。
一位教书的愚公
王生英的办公室是一间标准的“陋室”。
在这里,记者记录下她的女儿和学生们想对她说的话。
女儿说:“我小时候挺怨妈妈的,十几年前的一个傍晚,妈妈补课回来,路上重重摔了一跤,当她艰难地爬起来,强忍疼痛赶回家时,却看到了令她心痛的一幕:当时五岁的我把两岁的小弟弟搂在怀里,倚着墙根瑟瑟发抖。小弟弟满脸是血,我的脸上挂着泪珠。目睹此情此景,妈妈的泪水夺眶而出,抱着我和弟弟哭成一团。”
学生王冰冰说:“王老师为了偿还盖教室欠下的外债,一家人整天拾柴火做饭,挖野菜充饥。可对我们,她比对自己亲生的孩子还要亲,谁的衣裳脏了,王老师给洗;谁的头发长了,王老师给剪。有一回我肚子饿了,只见王老师转身出去,一会儿就给我端来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学生张小华告诉记者,前年春天,她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年幼的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一天,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张小华冻得直打哆嗦。下课以后,她拿来自己的毛衣给张小华穿上。孩子当时“哇”的一声哭了,对着王老师大声叫着“妈妈”。
这就是王生英,一个胸怀博大、安贫乐道的乡村老师。她的工资,每月拿过5元、10元、30元、40元,后来涨到70元。1996年镇里通知她到安阳参加一个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考试。她一算,连来带去需要三天时间,不能让学生们“放羊”。于是,她毅然决定放弃。她说:“什么‘公办’不‘公办’的,我在心中早就给自己转正了,我是公家的人,只要心里有‘公’,心态也就平衡了。”
学生们给老师算了一笔账:每天往返学校和接送学生,至少要走12公里的路程。12公里×300(每年上课的天数)×30(年)=108000公里。这个数字,正好是绕地球两圈半的长度。有人说,她在进行教育的长征;也有人说,她是一位教书的愚公。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