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2-17 00:43 |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1-25 | 查看:4533次
桃园是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的一个自然村,这个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的小村庄,有一位坚守了37年的乡村教师,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她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
她就是今年54岁的王生英。4岁时的一场小儿麻痹症致使天资聪慧的王生英右腿残疾,但她并没有放弃追求。1974年,王生英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民办教师,从那时起,她把奉献山区教育当成自己一生的使命。
卸甲坪村的6个自然村之间,不是隔河相望,就是隔山而居。王生英家在西平村,和她执教的东平村之间横着一条大河,有一次雨下得很急,河水暴涨,冲断了小木桥。看着湍急的流水,想到学生们还在学校里等她去上课,王生英不顾随时可能被洪水冲走的危险,脱下鞋子,挽起裤腿,一瘸一拐地锳过河去。
1978年,王生英调到了离家较近的西平村小学。那一年夏季的雨下得特别大,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她宣布:“从明天开始,大家都不要来学校了,直到雨停天晴。”
学生问:“老师,那咱不上课了?”
王老师说:“咋能不上?我去你们家里上课!”
此后的20多天,王生英每天都顶风冒雨奔波在泥泞湿滑的路上,挨家挨户地给学生上课,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
有一天,当她满身泥水地出现在学生王敏淑家门口时,一家人都怔住了。懂事的小敏淑抚摩着她的伤腿,哭着说:“王老师,你不要再这么一家一家地跑了,我去把同学们都叫到俺家来上课!”
37年来,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无论道路如何难走,王生英从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
1993年夏季,一场狂风暴雨击垮了校舍,破旧不堪的教室成了一片废墟。
王生英找村委会,请求尽快盖几间教室。村干部说:“咱村穷,眼下拿不出钱来。”
无奈之下,王老师只好在教室的废墟旁支起了黑板,开始了露天教学。荒草坡上,小河岸边,大树下面,到处回响着孩子们稚嫩而清脆的读书声。
有一天,王生英正在山坡上给学生们上课,突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还没来得及转移,黑板便被狂风卷走,学生们的书本被刮得七零八落。暴雨骤至,洪水冲得山石叮当乱响,学生们吓得乱作一团,哭了起来。王生英不断安慰孩子们:“别怕,有老师呢!”后来,直到家长们来接回各自的孩子,全身湿透的王生英才拖着酸痛的腿回到家里。
为了让学生们有稳定的场所上课,王生英把自己的家当成了教室。但总在这样拥挤不堪的环境下教学,也不是长久之计。王生英决定在自家的房子上加盖一层作为教室。为了加这一层,王生英夫妇连本带息欠了3万元的债,直到2000年才还清。
那时,王生英每月工资只有40元,丈夫还因生病欠了一大笔外债,改建教室对他们来说异常艰难。
夫妻俩把家里的大豆、玉米、谷子、小麦全卖了,可是盖房的钱还差很多。于是他们又到邻近乡的砖厂求情,希望能尽快用上砖瓦。为了解决木材问题,他们砍光了家里的大小树木,又到几十里外的亲戚家借来椽子和檩条,解决了建房的原材料问题。没有钱雇工,王生英便拖着一条病腿,和爱人一起挖沙子、刨石子、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当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教室,乡亲们没了后顾之忧,王生英和丈夫却因建房过度操劳累倒了。
有一次,全班学生正在王老师家二楼的教室里等她上课,一会儿,王老师的丈夫背着她上来了。原来,王生英正发着烧,连上楼的力气也没有了。得知老师发高烧还要坚持上课,学生们都哭了。大家恳求她回去休息,等病好了再来。王生英不答应,坚持放学后再去看病。等她上完那节课时,学生们哭着把她送下楼。
王生英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她无怨无悔。对于父母,王生英深感愧疚。父亲患病卧床那年,她正教4个年级的课,床前尽孝只能是弟弟妹妹们的事。即使在父亲病重期间,她都很少能抽出时间去照看父亲,父亲去世后,这份遗憾久久留在了她的心里。
“父亲去世的那天,我还在上课。你说,他会不会后悔生了我这么个不孝的女儿……”王生英经常会擦拭装着父亲照片的镜框,满怀愧疚。
山区的教师是清贫的。在王生英从教的30多年里,她的工资从每月5元、10元、30元、40元涨到转正前的70元,别说贴补家里,就是维持自己的生计都很艰难。
“谁不知道钱好?谁不知道过清闲的日子好?可为了挣钱就撇下这些孩子,我实在不忍心!”王生英说。
“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是王生英最大的心愿。为此,王生英在太行山下的讲台上一站就是30多年。从17岁踏上讲台起,王生英辗转于东平小学、西平小学、桃园小学、自建家庭学校,到如今的卸甲平小学,20年以校为家,10余年以家为校,先后有15名学生考上了大学,教学成绩多年在全乡名列前茅。有学生还给王老师算了一笔账:30多年来,王老师在乡村小路上走了10.8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圈多。
“我不想当‘中国版的乡村女教师’的形象代言人,我希望更多的乡村女教师工作愉快,生活幸福。”王生英希望人们多一些对农村教育的关注。
今年10月25日,郑州大学学生程黎和十多名同学一起来到王生英家中,与王生英共同生活了三天。“很多人奇怪是什么样的信念使王生英一直坚持到现在。在我看来,那不是一种简单的信念,而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爱,很难被外界改变。”程黎说,三天的体验之后,同学们都非常感动,不少学生说,将来一定要到山区去支教。
“人生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为了实现理想,克服困难的过程是最幸福的。”这是王生英的感悟和答案。
当有人问她明年退休之后有什么打算时,王生英说,“我都想好了,我要在家里腾出一间房子,布置一个图书室,谁家孩子来了我就辅导辅导。我的工作可以退休,但我对孩子们的爱却永远不会退休。”
本报郑州11月24日电
(责任编辑:张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