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森:退而不休的教师

发布时间:2010-12-21 00:03 | 来源:开封网 2009-08-28 10:23:58 | 查看:1267次

  王冠森,一位73岁的老人,教了一辈子书,讲了一辈子课。退休11年来,他不甘闲适,每天依旧忙得不可开交。当别的老人在牌桌上打发时光,在鸟市上倾注精力的时候,他却骑着单车四处讲学,从事着自己的老本行,和中小学校打着交道。他总会不时地说一句:“我很忙,有很多事儿等着干哩。”

  初见老人,便觉得他精神矍铄,走起路来,如同脚下生风。说起养生之道,王老坦言:“我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吃啥补品。我就相信多锻炼能有个好身体。平时出去讲学我都是骑着自行车。”按王老的话说,就是“夏天车一蹬,身上生凉风。冬天车一转,周身冒热汗。天天忙不闲,睡觉光安然。”在和王老谈话的过程中,记者发现,王老有着严重的“职业病”,他的人生态度、生活志趣、理想目标全都浓缩在一句句的格言和一首首打油诗里。谈起事业,他会说:“走别人不能走或没有走过的路,才能走出新路,这就是创新。”说到修养,他又用“人穷不可志短,家富莫忘仁慈”加以总结。咬文嚼字也好,舞文弄墨也罢,这都是一位老教师对语文发自肺腑的热爱,是他年逾耳顺之年对生活充满乐观的直接体现。

  王老1998年从苏木乡文教办退休,这可让一向“闲不住”的他发了大愁。按说,劳累了半辈子,也该享享清福了,可王老不干。回忆起刚闲下来的那段时光,王老说:“说句不恰当的,我当时真跟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打不起一点精神。我实在割舍不了对学校、对学生的那分感情啊。”

  为了重返讲台,王老骑着自行车,带着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介绍信,到杞县、开封、周口、商丘、新乡、焦作甚至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的1000多所中小学校作报告。迄今为止,他已走过3万多公里的路,听众达30万人次。

  王老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他2006年春季的北京之行。他说:“这辈子我还没有去过北京,我想总不能一直遗憾着吧?”说走就走。他只身一人,蹬着车,顺着106国道一路向北。途经兰考县,参观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来到山东省东明县,站在北关黄河大桥上,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小诗:“黄河之水天上流,往东一去不回头。南面兰考桐粮棉,北面濮阳大油田。车子一扎田间看,石油钻机隆隆转。石油工人多辛苦,敢教日月换新天。”奔波了9天后,王老终于到达北京,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瞻仰了毛主席纪念堂,走上了宽阔的长安街。王老骄傲地谈起了在北京的一件趣事。他说:“有一天,我到三环路中段的飞燕旅馆住宿,老板说住一晚上要40元,我嫌贵,就拿出关工委的介绍信,说‘太贵了,我还是多省点钱去关心下一代吧’。老板一看,只收了我10元钱。这点小聪明,我还是耍对了。”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记者也不禁被他的幽默风趣逗笑了。

  说到住宿,记者也打趣道:“去北京的路上,您总不至于日夜兼程吧,都住哪儿啊?”王老一听,又笑了起来,他说:“有时候住5块钱一夜的旅店;有时候讲完课,学校就让住下了。”花钱住店是人之常情,学校留宿就有待考究了。难不成他这一路也没闲着?原来,沿106国道有很多村庄,经过河北、山东时,他便走进了村里的学校作报告。身处异乡的校园,他将烂熟于心的知识信手拈来。没有笔记,没有材料,可一点也没耽误讲学。他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很多人。山东省东明县马军营初级中学校长刘胜军在给王老的题词中这样写道:“涉千山万水,育桃李天下。呕心沥血,流芳百世。”河北省官陶县柴庄小学校长耿汝锋则称赞他为“一个真正的风语者,一个真正活着的人”。

  多年的从教经历,让他对学生心理“了如指掌”;每天收听收看新闻,让他对时事颇为熟悉。因而,他的讲课内容不但结合实际,还能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讲述不同的主题。自从胡锦涛主席提出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王老便积极进行普及教育。目前,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继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王老已经写好了题为《辉煌壮丽中国六十年》的演讲稿。

  王老平时爱写作,尤其喜欢编写小诗。在外讲学的过程中,他总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作为讲课的教材。不久前,他把200余篇诗文整理编辑成了《校内外诗集》。记者看了这本册子后发现,它的涉及面十分广泛:有讲爱护环境的,有学习交通规则的,有介绍名人乡贤的,还有号召敬老孝老的。每篇都是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由于经常深入学校,深入农村,深入生活实际,王老发现了很多学习成绩优异但经济困难的学生。2006年,苏木乡许店村许钢枪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但许钢枪的父亲双腿残疾,母亲有病,生活特别困难,学费一时很难凑齐。王老知道情况后,一面带头为他捐了100元,一面找乡村领导、县直机关,呼吁社会力量为他捐款,使许钢枪终于如愿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11年来,王老为困难学生累计捐款近万元。他不为名、不图利,去各地讲学从来不收任何费用。他说:“我出门骑车不费油,关门写作不费烟。我有养老金,吃喝不愁,要那么多钱有啥用?为了教育事业花钱,我心甘情愿!”

  王老寒来暑往,不辞辛苦,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他总能苦中作乐。2008年6月13日,当他骑车走到开封县土山岗乡二郎庙时,天已经黑了,又累又渴的王老只好借住在该村学校办公室,将六把椅子一并就躺下了。谁知,睡到半夜,忽然雷声轰隆,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至。再加上蚊虫叮咬,王老实在难以成寐,干脆坐到了天亮,并写下一首诗留作纪念:“夜宿学校不成眠,风雨雷声伴随俺。退休不是享清闲,爱国教育度晚年。”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