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最美职工:”711特种发动机团队事迹:为舰船注入“中国动力”(图)

发布时间:2021-11-27 21:08 | 来源:中工网 2015-04-22 08:06:00 | 查看:1719次

——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科研团队

 

七一一所特种发动机团队,是一支在特种发动机领域执着探索40年,具有50多项专利授权的优秀团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工人先锋号”。【组图】

梦想,催生创新;自信,成就创新;前瞻,让创新持续;人才,使创新结出硕果。

上海,一个创造奇迹的城市。

2006年1月9日,国家颁发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获得者“特种发动机技术及其系统”就出自位于上海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舰船注入了“中国动力”,被誉为是为舰船装载了“中国心”,将我国高端装备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赢得了“卓越创新,固我长城”的赞誉,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此项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在领域内拥有了话语权。

创造“中国动力”的团队,就是迄今已在特种发动机领域执着探索40年的几代人。

梦想—让一个原理变成世界领先技术并投入使用

1975年,曾经留学英国的七一一所总工程师沈岳瑞创立了我国斯特林发动机实验室。1816年发明的斯特林发动机是一种闭式循环往复式发动机,也被称作特种发动机,是除内燃机、燃气轮机、和蒸汽机之外又一类动力型式,其工质的加热和冷却都通过外部传热,在同温限下其热力理论循环效率最高,同时因其有优良的环保特性和多种能源的广泛适应性而享有盛誉。因此七一一所的先行者们为了强国富民而投身到该领域。

当时世界上极少几个国家正在研制特种发动机,对外严密封锁技术。团队没有资料、没有图纸、没有实物,仅靠这一原理就开始了研发。条件艰苦,经费紧张。历经10年,他们研制出一台2马力的原理样机。80年代,团队仅有15、6人,5年经费只有37万元,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实现了技术突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功率达到10马力的特种发动机,同发达国家几十年技术发展史和耗资数以亿计的资金和大量人力投入相比,我国在很短时间里实现了零的突破,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紧接着,国家将特种发动机研究项目列为“八五”、“九五”重点预研项目。梦想离他们更近了。然而从原理样机到实用发动机,技术难度很大。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零件的设计及技术要求上都复杂得多。他们发扬“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试验室打地铺,加班吃方便面,有的人家在上海却3个月没回过家,有的人家在外地,家里有急事,车票买了又退,退了又买。整整10年,他们潜心钻研,不断将技术推向深入。青春年华伴着机器轰鸣,繁华诱惑被梦想挡在身外。专注创新换来的是十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研制成功特种发动机,并实现了工程应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团队视察了解,称赞他们拥有着“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团结协同的合作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激励他们继续怀抱强国梦想,为国家和民族创造新的奇迹。

自信—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创造奇迹的智慧和能力

2014年4月1日,团队领军人物金东寒院士当选上海科技功臣,他在颁奖大会上发言说:“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但有奋起直追的血性和担当,而且还有创造奇迹的智慧和能力。”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信心,对事业的信心,对自己和团队的信心,正是团队自主创新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有了这样的自信,就催生出无限潜能,激励团队成员勇往直前,达成目标。

当初没有试验室,自己建。他们在研究所后院的锅炉房旁设计建成了一间60平方米的实验室,没有先进设备,简陋得近乎原始。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自己摸。他们用最原始的做法,设计了各种各样回热器、加热器方案,在简陋的试验室里亲手加工,做出很多部件,从中挑选出规格稍微标准一些的样品组装做试验,测性能,分析数据,确定结构。

面对与欧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他们没有妄自菲薄,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更注重自主创新。在项目论证时大胆提出新思路,在项目研制过程中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如发动机总体结构,制造工艺和维修性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各缸循环均匀性分析等技术为我国独创。一个小小的密封环他们愿意花费10年时间研制成功,一型发动机的耐久试验他们能够做上万小时。在挑战面前,他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想方设法找到那个最佳解决办法。他们解决了密封技术、燃烧技术、热交换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打通了所有技术路径,展示了中国工程师的才华和智慧。

又一个挑战来临:特种发动机技术获得巨大成功,已获立项,用户却由于多种原因要放弃使用。3年时间,没有订单。是放弃这个技术另起炉灶?还是继续坚守?整个团队不知去向。当时有位成员说:“我拿一辈子赌特种发动机。”这既给其他人增强信心,也是对他们几十年研究的技术能够为国家发挥巨大作用的自信。他们多次给用户详细讲解技术原理、性能,演示使用方法等,最终,使用户打消疑虑,使用该设备。这项自主创新的发动机系统仅需进口费用的30%,不仅节省了大量外汇,而且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政治意义。

前瞻—持续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早在十几年前,当特种发动机研制还在进行中时,团队就关注和研究用户下一步的需求将会是什么?能不能研制更大功率的发动机来满足需求?于是,他们大胆决策,自主投入资金,立项研制新型发动机。

历时近10年,新型发动机研制成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我国原创性成果,与国外最先进的同类产品相比,效率相当,功率提高了117%,属世界首创。现已列入国家下一代舰船的应用计划。

在不断提供高精尖产品的同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也是他们预见到的。他们借鉴国外“一体化保障”经验,提出采用“全寿命保障”服务模式,确保设备安全使用。这一服务模式创新,为国家节约数亿资金。

由于有着前瞻的眼光,他们持续创新,持续引领需求并满足需求,不仅垄断了产品市场,还垄断了服务市场,引领着产业发展。

人才—在重大任务中锤炼成长,并成就创新

创新的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正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早在90年代初,为了更快研制成功特种发动机,七一一所在高校精心挑选了一批硕士研究生进入特种发动机团队,在老专家的传帮带下,这批年轻人快速成长,成为研发的核心力量。

领军人物金东寒,1985年进入七一一所攻读博士学位。在40年探索研制中,他饱受锤炼,不改初衷,已成为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技功臣。他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在重大项目中给年轻人压担子、提挑战,指导带领他们成长成才。已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人选,被授予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技术能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以及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一五装备预研先进个人等。几十年打造出一支优秀人才团队,依靠人才推动事业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团队也因此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被授予“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工人先锋号”。

当回顾创新创造历程时,他们曾在企业内刊上刊登过这样的文字:“复兴岛试验室冰凉的地板,不足以降温我们火热的身心;从来无人涉猎的关键技术,不足以阻挡我们探索的步伐;新型试验面临的未知风险,不足以动摇我们坚定的信念;攻关途中随处可遇的坎坷,不足以减弱我们必胜的勇气……”从中看出,创新的勇气和激情激发他们拼搏进取,走向成功。他们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赶超了外国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中国特种发动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精,从精细到实用,从实用到产业化发展的跨越,创造了中华民族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个辉煌。

2015年3月5日全国两会召开,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金东寒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在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审议报告。他深深感到,调动一切力量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是强国的必由之路,特种发动机团队只有勇于创新,持续创新,才能为国家谋福祉,为人民谋福祉。

目前,上海正大力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与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大活力。团队恰好位于自贸区内,创新的召唤将一如既往地鼓舞着团队,为了国家战略,他们将继续在上海这片诞生奇迹的土地上,创造“中国动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