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纪念地讲述党的百年故事 ——评《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100》(组图)

发布时间:2021-07-16 18:00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8日 15版 | 查看:916次

《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100》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马婉 张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绮云阁,上海解放时南京路上第一面红旗升起处。图片选自《光荣之城》

《新青年》,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图为《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封面。图片选自《光荣之城》

《文献》,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出版的刊物,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图片选自《光荣之城》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图片选自《光荣之城》

  【读书者说】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各种活动及其结果的遗存,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实践结晶和精神价值,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新推出了一部系统梳理和着重介绍上海城市中星罗棋布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党史著作——《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100》。作者马婉和张鼎是两位80后新生代党史研究者,她们从上海数量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精心选取了100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革命遗址,以图文并茂、风格独特的展现方式,向读者递上一部新颖生动、可读性强的优秀著作。此书的出版具有特殊的背景、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1.挖掘上海光荣之城的红色基因

  上海是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曾被称作“东方巴黎”“远东第一大都市”,同时,上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地和诞生地,是一座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红色名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得天独厚的综合条件使上海拥有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增添了上海厚重的历史感,与这座城市的现代化文明交相辉映,让城市具有更加丰厚的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的历史与时代交融的背景。

  近年来,上海在全面推动城市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不断挖掘、着力呈现这座人民之城、英雄之城的红色基因。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从五四运动到上海解放前,留下的红色遗址、旧址、纪念设施和场所多达612处。2021年5月21日,上海市通过了《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以下称简《条例》),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的出台不仅起到以法律的方式保护和弘扬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而且将红色基因镌刻入上海的建设布局与未来城市的发展之中。

  在上述背景推动下,《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100》(以下称简《光荣之城》)应运而生,全面而立体地呈现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红色文化发源地所经历的血与火的淬炼,系统而翔实地展现出党在上海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精彩画卷,推动伟大的建党精神深入人心。

  2.展现党在上海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光荣之城》分层分类分阶段地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海存留的红色遗址。全书共分为七大板块,每个板块均以独具特色的四字标题统领若干具有共同性质或密切联系的红色遗址,以时间为序分阶段展开。第一章从老渔阳里2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入手,对党从宣传性质的小团体发展到群众性大党的历史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革命遗址予以探讨和说明;第二章考察了党在沪时期的各类机关及办事处,其中还分享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地点;第三章以近代著名历史人物在沪居住地为线索,阐述了他们在沪的活动轨迹;第四章及第五章以红色文化的相关遗址为主,从侧面呈现了党在上海的奋斗过程;第六章则是介绍了部分在沪牺牲的烈士的故居;第七章梳理了党领导下的上海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直观呈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

  纵览第一章到第七章,将党史上各大重要机构驻地囊括其中,内容看似庞杂,实则错落有致、联系密切。以人物、事件、地点为主要线索,三者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党在上海的发展轨迹,不仅有利于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党的早期历史,对于梳理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更具有重要意义。

  从章节内容和设置上看,采纳了党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1920年初,陈独秀携《新青年》编辑部迁至上海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并在此筹建共产党。因此,全书开篇是从老渔阳里2号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和“最早的中共中央局机关”开始讲起,题名为《中国共产党开“史”的地方》,这一篇目设置恢复了历史的原貌,与十八大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国共产党九十年》中“上海的组织一开始就叫中国共产党”的说法相吻合。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第一个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在上海正式建立。因此,《作始也简,将毕也巨》一节叙述的是位于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这里是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的地方。从党在渔阳里发起初建至中共一大圆满召开,这是建党伟业中两座紧密联系的高峰,《光荣之城》完整呈现了这个创党逻辑的发展过程。2021年6月3日,经中央批准,新建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正式开馆,馆内展览同样完整呈现了建党的历史过程。

  自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到1933年初临时中央政治局被迫迁往江西苏区,中共中央驻在上海12年,除了三次短暂迁离外,中央领导机关一直驻扎于此并指导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过的党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一大、二大、四大等三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是在上海召开。因此,上海留存了大量的革命遗址,为《光荣之城》的写作提供了扎实而丰富的历史素材。比如中共一大会址、二大旧址、三大后中央局机关三曾里遗址、四大遗址等。这也充分说明了上海已经具备孕育红色文化的综合条件。

  2021年6月,随着中共一大纪念馆和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先后对公众正式开放,有法律保护的“一馆五址”红色地标以崭新的面貌向世界正式呈现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新格局。尽管此书的出版时间在前,但将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等重要红色遗址均列入其中,以专节讲述。上海光辉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内蕴的红色基因以及流淌在每一寸土地上的红色文化,共同铸就了上海永恒的历史荣耀,彰显着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3.100处红色纪念地,砥砺我们不忘初心

  相比以往介绍上海红色遗址地理线路的党史著作,《光荣之城》采取了新颖的做法:它选取了100个红色纪念地,收集了200多个红色故事和450幅各类图照,以超过400页、长达45万字的篇幅,真实生动地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创建过程和发展轨迹中所体现出的建党精神娓娓道来,堪称一部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精神指南。作者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又用心地搭配了精美图片和语音解说,使历史及其内含的革命精神能够以鲜活的面貌呈现于读者眼前,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图史结合,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例如,上海北外滩滨江公平路——临潼路岸线及秦皇岛路东侧的汇山码头(已拆除)和黄浦码头旧址,就曾是留法勤工俭学生从上海出发的几个重要港口之一。近代上海由于其便利的交通和浓郁的留学氛围,大批勤工俭学生从上海出发,前往国外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上海也因此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起点。其后,不少旅法勤工俭学生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学成归国后第一脚踏上的土地又是上海的码头,从上海走上革命道路,迈向全国。而如今,上海的这几处码头旧址也静静地在那里屹立着,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革命精神,向人们诉说着这场伟大的留学运动。

  时至今日,作者精心挑选的100处革命遗址跨越时空,构成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这些分布在城市各处的红色遗址,比如唱响“天下工人是一家”口号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为革命的青年作革命的指导”的《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等。虽经时光流转,世事变幻,这些渗透着建党精神的红色地标依然伫立在闹市中,革命精神也融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液里,融入整个上海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为全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与助力。

  值此建党百年华诞,上海丰富的红色遗址与革命文物得到保护与开发,《光荣之城》中所汇聚的100处红色地标以及那些伫立于城市各处但未被提及的红色遗址,各自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内涵,它们共同述说着自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至1949年上海解放,党带领人民群众奋勇前行的斗争故事。

  《光荣之城》这部新作是一部用红色纪念地讲述我党百年风华的新颖著作,是一本真正做到在新时代更新话语体系、讲好红色故事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新型党史著作,是一本以党的创新理论为背景,又有严谨学术研究作支撑,兼具学理性和可读性的书籍。此书的少儿版更是将百年党史以生动有趣、引人注目的故事形式融入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中。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回望永恒伫立的红色地标,从党的诞生地感悟前行力量和历史智慧,革命精神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相信,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这部著作的出版将会有效推动广大读者参与到党史学习之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促使大家始终牢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作者:忻平,系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杨阳,系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