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2图)

发布时间:2021-03-30 09:37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30日 08版 | 查看:1335次

山西省右玉县小五台风力发电场的风力发电机组。 新华社发

山西省右玉县四五道岭生态园区。新华社发

   “右玉精神”发源于山西省西北部的右玉县,它毗连毛乌素沙漠边缘,是山西、内蒙古交界的风口地带。新中国成立时,全县林木覆盖率仅有0.3%。当时被一些专家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建议全县搬迁。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70多年间,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一任接着一任干,林木覆盖率由0.3%提高到54%以上,创造了“不毛之地”变“塞外绿洲”、贫困山区步入全面小康的人间奇迹,同时也铸就了“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境界和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定位上,揭示和凝练了“右玉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刻阐释了其所蕴含的价值意蕴。

  1.迎难而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实践诠释

  党的性质与宗旨,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考察党员干部能否做到不负初心使命,看的就是在重大关口、关键时刻、切身利益问题上能不能带领群众找准方向、无所畏惧,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从1949年6月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的治县方针后,70多年来,21任县委、县政府班子接力绿色长征,带领干部群众凭着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不仅变昔日的不毛之地为绿色海洋,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右玉人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实践中得到了最好诠释。

  一是以无所畏惧的意志挑战困难,用奋斗换取幸福。右玉人口10.6万,国土面积1964平方公里,89.5%是山地丘陵,76.2%为沙地。年平均气温3.6摄氏度,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全年无霜期平均不到100天,风沙、干旱、水土流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在高寒缺水、土壤沙化的困境下,右玉人硬是凭着愚公移山的胆气,无惧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用奋斗的精神锁住了每年都会东进十几米的黄沙,改写了右玉难以植树的历史。二是富于精神追求,用事业心激发责任感。右玉的干部群众把植树造林作为事业来看待。第十一任县委书记常禄上任后,随身带着三件宝——剪刀、卷尺和望远镜,经常下乡看树。在右玉,干部群众谈到荒漠变绿洲的奇迹时,都会讲到常禄高度的责任心和对绿化事业的孜孜追求。三是上下协力、勠力同心,用“软环境”实现“硬变化”。70多年一以贯之的迎难而上,凭借的不是几个人或几个领导的坚守,而是举全县之心和全县之力的合力并进。在右玉,前后任干部常常相互叹服、竞相互勉;普通群众夸干部“不容易”,党员干部称老百姓“了不得”。这种求共识、聚合力,讲拼搏、比贡献的“软环境”,使他们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用70多年的拼搏,换回发展环境的“硬变化”。

  2.艰苦奋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治本色的生动展现

  为人民服务需要艰苦奋斗。“右玉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一是吃苦耐劳。在70多年的接续奋斗中,右玉人应对恶劣环境的尚方宝剑,就是不畏艰苦、任劳任怨。右玉干部群众“三战黄沙洼”,以“一年活不了,就再种一年;十年活不了,就再种十年”的意志,两万多劳力,用8年时间几经挫折后种活了270万棵树,终于让“黄风变清风,起风不起尘”。在这个过程中,右玉的各级干部每到植树季节,扛铁锹,背树秧,吃炒面,喝河水,相搭配的是晒黑了的脸、泛血泡的嘴和磨出老茧的手,这就是他们年复一年踏实苦干的真实记录。二是拼搏进取。右玉人不怕吃苦,但并不甘于吃苦。在70多年“沙退人进”的奋斗中,他们渴望的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明天,展现出的是让子孙后代不再受风沙之苦和贫穷之累的担当。1983年,第十二任县委书记袁浩基在“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促进农副,尽快致富”的思路,使生态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开创了右玉县增收致富新局面;2002年,县委、县政府动员党员机关干部全部参加义务劳动,带领7万多群众修成了直通省市的70公里致富之路。从2004年开始,右玉提出“建设富而美的新右玉”的新目标,县委几任领导班子10余年如一日,促进全县生态建设全面提档,生产生活整体增效。三是求实创新。以尊重实际、突破创新的思维涵养艰苦奋斗,是“右玉精神”的鲜明特点。面对气温过低、气候干旱、土壤沙化难以植树的困境,右玉人在一任一任、一代一代的接力植树中,总结失败教训,引进科学技术,不断创新造林思路。20世纪50年代,“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60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先把风沙锁起来”;70年代,“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80年代,“适地适树合理栽,再把三松引进来”;90年代,“退耕还林连片栽,绿色屏障建起来”;21世纪以来,“乔灌混交立体栽,山川遍地亮起来”等,既是循规律而行的产物,也是不断创新探索的结果。

  3. 久久为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目标的践行尺度

  治沙种树是右玉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但短时期难见成效,需要恒久坚持,以久久为功诠释政绩观。在右玉,“久久为功”首先体现的是不为一己、一时之利,是为民造福的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县委70多年中以“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意志,率领全县干部群众用心血和汗水建成了“塞上绿洲”。同时,“久久为功”又体现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价值追求。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价值导向,成风化人,逐渐成了右玉干部群众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取向:种树、护树、献身绿色事业被视为造福子孙的德政工程;经得起历史检验、赢得了群众口碑的价值观和政绩观,才是社会推崇的价值选择。云南姑娘余晓兰,24岁时随当兵复员的丈夫来到右玉,和丈夫用了30年时间,硬是让4000多亩荒山、荒坡和门前30亩乱石河滩换了“颜色”;1978年出生的张宏祥,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高薪的工作,2012年回到家乡,通过流转周边土地,建起了18000亩的自由牧场,种植燕麦草、谷草7000多亩,年产值上亿元,带动周边10余个村1000余名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4.利在长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规定的执着追求

  70多年的“绿色接力”“绿色长征”,说易行难。右玉人能够做到深猷远计、长虑后顾,一靠着眼长远、功在千秋的定力。70多年中,右玉着眼长远利益,坚持不搞粗放开发,累计拒绝不符合生态条件的各类项目20多个,涉及投资100多亿元,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二靠心中有秤、执政为民的执着。21任县委、县政府班子始终关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长久福祉,不为诱惑所动,不为困难阻惑。70年多年中,就每届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单个工作看,很难说有什么太耀眼、很闪亮的“显政”,但在广大群众心中这杆“秤”上,他们的业绩留在了山川大地和群众心底。三靠与时俱进、不断追求。改革开放初期,右玉已经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林业先进县”,多次受到表彰。但右玉人并没有坐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围绕推动由“绿起来”向“富起来”转变,打造生态体系、谋划产业升级、走向共同富裕,交出了生态系统修复、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优秀答卷。2020年,右玉县经济总量、人均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等都创了历史新高,其中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多元。今天的右玉,3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75万只羊、35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和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县域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乡村振兴先行区,以及晋西北云计算数据中心、杀虎口和右卫古城文旅开发等新兴产业连为一体,县委“巩固绿、提升绿、依靠绿、展示绿、享受绿、打造绿”的思路,正在使“利在长远”由目标成为现实。

  70多年的实践表明,“右玉精神”推动右玉实践的不断深入,右玉的实践创造并升华了“右玉精神”,实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践行的完美统一。在右玉干部群众70多年的不懈奋战中,“右玉精神”的深厚价值意蕴,已不仅是一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的绿化史,更是一部遵循党的宗旨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带领人民群众艰苦拼搏中求发展、谋幸福的奋斗史、创业史。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右玉精神”不仅仅属于右玉,它已成为新时代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所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高建生,系山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