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7-11 10:34 | 来源:中国网 2010-05-20 | 查看:1648次
小朋友们,谁来说说太阳是什么样子?”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跃跃欲试,把桌子敲得咚咚响,“红红的”,“火热火热的……”
没有先进的电教设备,甚至连挂图都没有,然而老师神采飞扬,激情融入,调动着每一个孩子的注意力,他们聚精会神,不时地在课文《四个太阳》里写上几个字。
要下课了,老师的总结充满诗意:“太阳,无言地给世间万物灿烂的生命光彩,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这幸福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
他就是将乐县大源乡长甲小学唯一一名教师谢应光,今年57岁。从1971年春登上山村学校讲台至今,他辗转于大源乡的各所高山学校,已整整执教40个年头。
孩子们的生活保姆
长甲村距离大源乡14.8公里,离将乐县城52公里,全村人口不到500人,三分之二人口在外务工。10年前,教育部门实施撤点并校,考虑到长甲村位于洋源和廖家地两个建制村的中心地段,所以将教学点设在长甲,而取消了另两个村的教学点。
近年来,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有条件的家长都把孩子一同带走,村里的生源不多。只办一年级一个班的长甲小学,今年只有9名学生,其中3名是长甲村人,另6名来自廖家地村。
廖家地距长甲2.6公里。“村里的乡亲农事繁忙,我是廖家地人,这6个孩子就和我一同上下学,顺便照顾一下孩子,这是很自然的事。”谢应光说。
谢应光的“顺便”并非他所描述那么轻松。廖家地小女孩邢雅婷的父亲邢求良说:“谢老师每天早晨6点起床,吃完早饭后,就逐个到村民家中把孩子领走。孩子中午在长甲吃午饭,都由谢老师一个人忙乎,放学后,再把孩子一个个送回来,天天如此,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他。可他总是很客气,逢年过节叫他到家里吃个饭,都不来。”
帮孩子提东西,陪孩子一同上下学,煮开水、热饭菜……教学之余,谢应光成了廖家地村6位7岁孩子的生活保姆。
为方便谢应光烧水给孩子喝,村里给谢应光买了个“随手泡”。乡中心校看到谢老师中午给孩子热饭菜的柴火要自己砍,就拨出专项经费让他买。
充实忙碌的每一天
早晨7点,带领廖家地的孩子走2.6公里路到长甲;8点准时上课;11点半下课,开始为孩子们热饭、煮菜、洗碗筷;午间陪孩子玩耍或面批孩子们的作业;下午2点上课,4点半放学,帮孩子收拾好东西后,送孩子们回家;晚上写教案、备课。这便是谢应光老师单调而又充实的每一天。
谢应光照顾孩子很细心,哪位孩子饭量少了,带来的菜合不合口味,他都一一过问。由于小朋友们带的都是炒菜,他就自费买来紫菜、蛋、榨菜等,变换着花样,给孩子们煮汤。遇到小朋友胃口不好,他就给孩子开“小灶”煮面条。
“辛苦谈不上。要说麻烦嘛,午饭后那两个小时,需要多留点神。”长甲村村前有条小溪,村后枣树、桃树到处都有,为防止淘气可爱的小朋友中午出去爬树、戏水,谢应光从不午休,他为孩子们讲故事,陪孩子玩游戏,丝毫不敢懈怠。“如果孩子们出了安全问题,我怎么向村民交代?”
今年4月,长甲小学的教学楼出现裂缝,县里及时拆除,准备重建。谢应光把临时教学场所选在离校不到50米远的一个农家。“这座房子比较坚固,而且学校宽敞的操场还可以利用。”由于这户农家可以腾出的空间只有一楼厅堂,于是这厅堂上课时就是教室,午间就是餐厅。
谢应光每有闲暇就去新校舍的工地看看。“这里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摇篮,是大山的希望呀。”
“他是最好的老师”
勤奋好学,写得一手好字的谢应光,16岁初中毕业,在家务农半年后,于1971年3月被推荐到洋源村长埂自然村担任代课教师,1979年,转为公办教师。
40年来,谢应光扎根山村,辗转于大源乡洋源、增源、廖家地、长甲等地的小学,虽然条件简陋,生活单调,但他几十年坚守,激情不减,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
2000年,县教育局的一位领导在翻看材料时,发现原本早该享受小学一级教师工资待遇的谢应光,还拿着二级教师职称的工资,连忙打电话过问。“是我几次忘了填写材料,还好在领导的关心下,当年一鼓作气完成了这些事。”谢应光说。
现在泉州打工的邢建(化名)是廖家地村人,因患小儿麻痹症,行走不便,家长认为“路都走不好,读书再好也没用,不如不读。”谢应光老师为此很着急,接连几天到邢建家做思想工作。终于,家长同意让孩子上学,但他向时任廖家地小学校长的谢应光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孩子残疾,学费要给予减免;二是孩子上下学不方便,农忙时节没有时间接送,要老师帮忙。“谢老师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邢建同学在廖家地读的那几年书,天天都是谢老师背来背去。”现为大源中心校生管老师的方绍松,讲起和谢应光老师共事的那3年,心里佩服,“很多家长都说谢老师是爱生如子。”
写得一手好字的谢应光,数十年来还一直义务给村民写对联、写请柬。
“我见过最好的老师,就是谢老师!”增源村年过古稀的老党员熊世坚竖着拇指说。
(责任编辑:祁建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安徽省宿州市2010-07-12 20:47:47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