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沂蒙精神看百年大党的成功密码(3图)

发布时间:2021-03-17 09:58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7日 08版 | 查看:705次

沂蒙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向参观者讲述沂蒙革命历史。新华社发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积极发展柳编产业,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图为柳编博览中心的工作人员将花卉装入柳编花篮中。新华社发

一列动车组列车在日兰高铁山东临沂境内行驶。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蕴含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彰显了人民群众一心向党的博大情怀。立足新时代,面对新使命新担当,我们要深入理解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传承弘扬沂蒙精神。

1、沂蒙精神提供了群众路线的生动范例

  沂蒙精神生动描述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我们党一心为民,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一心向党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伟业无私奉献。

  党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根本前提。在共产党人的话语体系中,人民常常被喻为“江山”“靠山”“衣食父母”“力量源泉”等,党群关系常常被喻为“种子与土地”“鱼和水”,党的宗旨追求被阐释为“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等,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抗战时期,“留田突围”后,部队在讨论行动方案时,罗荣桓说,沂蒙山是我们党和军队开展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沂蒙人民是我们的靠山,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了沂蒙山区的人民。在山东根据地的历史上,党政军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党获得不竭动力的源泉所在。

  人民群众无怨无悔跟党走,这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必然结果。在山东根据地,党和人民军队吃的是人民群众捐筹的粮,住的是乡亲们让出的房,穿的是红嫂缝补的衣,遇险时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掩护,奔赴战场时踏的是“识字班”架起的“火线桥”……依靠人民群众这个铜墙铁壁,根据地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铁壁合围、清剿蚕食、反共摩擦、经济封锁,党和人民军队的威望越来越高,党群关系越来越紧密。人民群众之所以拥护共产党、热爱共产党、紧跟共产党,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关注中华民族的利益,“并且关心其永久的利害”。人民群众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看到了希望,从共产党的言行中找到了答案,把共产党当成主心骨和掌舵人。相关数据显示,从抗战初期到解放战争结束,沂蒙人民捐赠的军鞋有315.13万双、救护的伤员达5.9万人。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地区有1106万民工、民兵支援前线,走齐鲁、进东北、渡黄河、挺中原、战淮海、下江南,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历史充分证明,党群关系历来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功与否的晴雨表。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精准概括了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有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核心内涵。

2、沂蒙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沂蒙精神是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形态。无论是从历史逻辑、现实需要看,还是从形成发展、时代价值看,沂蒙精神都彰显着党的初心使命。

  沂蒙精神是我们党在苦难辉煌中镌刻初心使命的辉煌史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山东是全国最早成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党领导山东人民先后发动苍山暴动、胶东起义、天福山起义、徂徕山起义等,打响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开创了革命战争年代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完整的根据地,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以省为建制的根据地。山东根据地为打败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毛泽东曾经评价道:“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

  沂蒙精神是我们党在鱼水情深中铸就初心使命的光辉篇章。初心使命既是我们党前进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党赢得人民信任的逻辑起点。党为了民族大义、人民利益,不怕牺牲、顽强奋斗,时刻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群众,给予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的关心和现实利益。山东人民血脉中涌动着公忠体国、仁义敦厚、鼎新进取的因子,这种独特的文化秉性一经党的先进思想理论导引,一经党的模范实践感召,便凝结升华为一种具有更高理想追求和价值情怀的文化,唤醒人民群众红心向党听党话、真心实意跟党走,无私奉献支持正义事业的行动自觉。

  沂蒙精神是我们党在自我锻造中砥砺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抗战爆发时,山东仅有2000多名党员。为适应斗争形势,山东积极恢复和加强党的组织,强化理论学习以统一思想,开展整风运动以纯洁党性,整理和改造农村支部以固本强基,党的建设在逆境中不断取得进步。到抗战胜利时,山东根据地党员人数发展到20多万;占有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2400多万人口;拥有主力部队、民兵、自卫团人数分别为27万、50多万、150多万。

  沂蒙精神是我们党在逐梦征程中铭记初心使命的英雄赞歌。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山东人民众志成城,凝聚起团结一心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罗炳辉、符竹庭、李竹如、王麓水、陈明等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等长眠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涌现出沂蒙六姐妹、铁道游击队、陈毅担架连、胶东乳娘、和尚崮十七壮士等一大批英雄群体。革命先烈、先辈们在生死、成败、进退考验面前,始终不忘初心使命,从不畏惧退缩,用铁肩担当道义,用牺牲书写忠诚,用热血完成使命。

3、沂蒙精神蕴含了走向胜利的根本力量

  沂蒙精神的价值不仅彰显于硝烟弥漫的革命年代,而且体现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蕴含了走向胜利的根本力量,诠释着百年大党的成功密码。

  沂蒙精神是高扬政治信仰的一面旗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我们党战胜一切风险考验、赢得胜利的精神支柱。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在山东大地播撒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火种,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奋斗到底。土地革命时期,刘晓浦和刘一梦叔侄,面对敌人以放弃信仰换取生命的条件,宁死不屈。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岁月里,山东省委先后遭受十多次打击破坏,多位领导人被捕,甚至惨遭杀害。抗战爆发后,不幸被捕的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把敌人的“法庭”变成播撒和宣讲真理的平台,后因敌人迫害慷慨就义。他们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用血肉之躯捍卫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尊严,标注出生命升华的最高境界。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革命先烈的事迹激励我们,要矢志不移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实践者,永远挺立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沂蒙精神是永葆对党忠诚的一座灯塔。革命战争年代,山东不是党中央驻地,但根据地人民永远心向延安,来自延安的每一份电报,都能在这里得到坚决彻底的执行。抗战全面爆发后,陕北根据地因物资短缺急需支援。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由招远秘密运往延安的黄金多达40余万两。解放战争时期,数十万的山东干部、百余万的人民子弟兵响应党中央号召,义无反顾告别家人、选择南下,有的在途中牺牲了,有的在革命胜利后继续留在南方奉献一生,用行动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来说,领导核心、中央权威都至关重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葆共产党人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

  沂蒙精神是激励拼搏奋斗的一曲壮歌。一部艰苦卓绝的沂蒙精神锻造史,就是根据地党政军民用鲜血和汗水书写苦难与辉煌、挫折与奋进的拼搏奋斗史。在严峻险恶的革命形势和复杂多变的生存发展环境下,雪地执勤的警卫员,荒山野岭里的指战员,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枪林弹雨里奋笔疾书的战地记者,风餐露宿的战邮员工,顶风雨、涉冰河,忍饥挨饿、日夜奔波的支前民工……他们坚定信仰不动摇、为了胜利不怕死、执着革命不觉苦、勇于担当不退缩,彰显了革命到底、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作为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我们要永远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热情、奋斗激情、拼搏精神,靠拼搏创造历史,凭奋斗成就梦想。

  沂蒙精神是衡量规矩纪律的一把尺子。山东根据地以其严明的纪律在党的纪律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土地革命初期,山东省委就在《入校须知》中就党员参加支部会、缴纳党费等各项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1940年底,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公布《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规定“贪污财物在五百元以上者,处死刑或五年以上之有期徒刑”。纪律建设,首在立规,重在执行。在山东根据地,党员干部和红军战士模范遵守各项纪律,宁肯挖野菜也不乱拿群众一针一线;“枪声就是命令”,是八路军老四团不成文的规矩。从共产党人鲜明的组织纪律性上,人民群众清醒认识到谁是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正义力量,谁是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光明前景的核心力量。纪律就是凝聚力、纪律就是战斗力,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向前进。

  (作者:林学启,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