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中的深情(2图)

发布时间:2008-10-24 08:00 | 来源:中华网 2008-02-08 00:59:51 | 查看:2724次

  2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广西桂林市考察抗灾救灾工作。这是胡锦涛同正在执行救灾任务的广州军区某集团军陆航团的官兵一起装运救灾物资。 新华社发

  真情融雪迎新春━━胡锦涛总书记春节前夕到广西桂林考察抗灾救灾工作纪实

  新华网北京2月7日电(新华社记者 人民日报记者)2月5日下午,赴广西桂林考察抗灾救灾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刚下飞机,就亲切看望了正在执行救灾任务的广州军区某集团军陆航团、李向群生前所在部队、某分部官兵,并与他们一起装运救灾物资。

  在整装待发的直升机前,胡锦涛勉励官兵们以自己的行动,忠实实践人民军队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抗灾救灾斗争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书记的嘱托,使全军将士备受鼓舞、深受感动。奋战在抗灾一线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纷纷表示,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决夺取抗灾战斗的最后胜利,让人民群众过上一个安乐祥和的新春佳节。

  在这辞旧迎新、万家团圆的日子里,灾区的每一个角落,都见证着子弟兵这场特殊的战斗,见证着人民军队与灾区群众似海的深情。

  这深情,融化了积雪;这深情,破开了坚冰。

  子弟兵心系人民、情注人民,把全部身心投入为人民恢复生产生活的战斗中

官兵在沪宁高速公路上铲雪除冰 [摄影:王慧]

  一双手和无数双手。这个冬季,关于“手”的影像感动了中国。

  前者是一名破冰的解放军战士伤口累累的手,后者,是广州火车站执勤武警从人海中传递着托出一个孩子的情景。

  没有什么比这些影像更能诠释军人的使命——军人的手,砸开的是冰雪,高举起的是人民的利益。

  心系人民,情注人民。一架架军用运输机星夜起航,一辆辆军车昼夜兼程,一支支抢险队伍走上破冰战场,一双双胳膊放在了献血台上……灾情发生以来,这场自’98抗洪以来最大规模的出兵行动,在中国南方的天空、大地上汇成了绿色的暖流。

  “我们多敲开一块冰,堵在路上的老百姓就能早一点儿回家过年。”在京珠高速公路湖南郴州段带领部队连续破冰除雪7天7夜的武警某部副团长张玺说。

  1月下旬,这里每天有数千台车辆受阻,上万名群众被困。接到命令,公路沿线部队官兵紧急出动,破冰开路。

  铲雪的铁铲柄断了,就用铲头砍冰块,再用手掰下来。锋利的冰碴,刺破了官兵们的双手;凛冽的寒风,使他们的军装、军帽上的雪花结满了冰凌。看到这情景,很多司机都忍不住流泪了。

  官兵们破一段,长长的被困车队就向前挪一段。“人都是肉长的。子弟兵是在用血肉之躯战冰斗雪,给我们开辟回家之路啊!”河南籍司机何明高说。

  血肉之躯的官兵们,危难时刻,心里装的只有人民群众。群众最难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抗雪救灾的每一天里,官兵们都在思考着这些问题。

  在贵州铜仁万山特区,武警官兵一次次在风雪中步行数十公里,帮助被大雪压塌房屋的群众搬家转移。当部队的送水车历尽艰险开过来,同样缺水的官兵们,总要让老百姓先来打水。

  在运送赈灾物资的途中,成都军区驻渝某集团军官兵宁愿饿着肚子,也没有一人吃车上的食品。

  在湖南灾区,军分区、人武部把子女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里的老人接请到部队。战士们围着老人说:“我们都是您的孩子,我们陪您过年……”

  人民群众牵挂着子弟兵,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着救灾战士

  茫茫雪原中,汽笛声此起彼伏。

  “感谢这些回不了家的军人,为我们开通了回家的路。我们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只能用汽笛致敬!”在322国道桂林段被困了几十个小时的司机彭元明说。

  湖南、安徽、贵州……几乎在每一个受灾地区的交通要道,都曾响起相同的汽笛声。

  汽笛声,回荡在雪域平原,回荡在冰山峡谷,回荡在一条条被风雪阻塞的交通要道……此时此刻,这被一个个司机含泪摁响的汽笛声,超越了世间任何言语,成为人民群众表达对子弟兵真挚情感的最动听的心声!

  灾害面前,全军将士情系人民,人民群众同样牵挂着子弟兵。

  18岁的黄建军是武警贵州总队铜仁支队的一名新兵。1月31日,他和战友们为打通交通要塞——苗王坡时,一位老人突然出现在眼前。

  老人拎着三个大暖水壶,旁边看上去不到10岁的小女孩抱着一摞纸杯。他们的棉衣上,结满了冰霜。

  “天太冷了,你们喝点热水吧。”老人的表情充满歉意,“不小心摔了一跤,打碎了一个暖瓶,现在只剩下两壶水了。”

  这一老一少,是从山下村庄步行了4里雪路走上来的。黄建军落泪了。村里上山的那条小路,黄建军和他的很多战友们都曾走过。小路又窄又陡,更别说已有厚厚的冰雪覆盖……

  浙江湖州市一家购物中心送来1万个面包和1万瓶矿泉水,慰问十几天来为他们破冰除雪的驻地某集团军官兵。

  合肥的老百姓自发走上街头,丈夫们争着抢过官兵们手中的铲,妻子们把官兵硬拉进自家暖和暖和……

  当坚硬的冰层割破了手指,当沉重的电塔压破了肩膀,当干渴的嘴唇只能用冰块来滋润,救灾大军中即使是在家娇生惯养的新战士,也从没有哭过。但,在人民群众的呵护面前,他们流泪了。

  战士路晓鹏来自灾情严重的黔南。得知家里受灾、房子被雪压坏,他寝食难安。没过几天,家里的电话就打到了连部:当地政府已经帮他们修补好了房子,还送来了大米、油和手电筒。

  “政府对军属特别关心,帮助我们的好心人太多了,你就在部队安心服役吧……”母亲的这段话,让参军不久的路晓鹏突然间明白了“人民子弟兵”这5个字的含义。

  帮助群众,就是帮助自己的亲人;爱护子弟兵,就是爱护自己的孩子。亲如一家、共渡难关,奏出了这场灾难中鼓舞人心的旋律!

  军民超越时空的深情,是人民军队不竭的力量源泉

  大雪封山。贵州凯里市龙场镇江禾村苗族村民白勇华的家里,却异常热闹。

  道路阻断,给养无法送到设在江禾村旁的这个武警执勤点。几十位武警官兵,不得不在村民家里吃饭。让他们坐立不安的是,每顿饭都像过年——乡亲们杀了年猪,挨家挨户凑了蔬菜,平日里都舍不得吃的东西,捧上了官兵们的饭桌。

  对于这些武警官兵,乡亲们再熟悉不过了。农忙时节里,他们总会派人来帮着插秧、收稻谷。而就在这场大雪刚开始下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大米一袋袋扛进村里,却没想到自己也断粮了……

  共同抗击冰雪,共同渡过难关。每一场除冰战斗,都是军民的接力赛;每一个没有灯光的漫漫长夜,官兵们总与群众相互温暖。

  发生灾情的许多地区,正是人民军队诞生和战斗过的地方。在贵州,九死一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绝地逢生,中国革命迎来最重要的转折;在湖南,女红军为老百姓留下半床棉被的故事,至今一代代流传。

  和平年代同样如此。在武汉,抗洪大军曾与惊涛骇浪殊死鏖战;在广东,一批批军人在实验室、医院等有形和无形的战场上,与肆虐全球的“非典”殊死搏斗……

  雪灾前所未遇,深情一脉相传。

  “我要当解放军!”家住安徽大别山深处的青年田华找到在当地救灾的部队。田华的父亲20多年前曾当过兵。曾经,因为觉得“当兵太苦”,他想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儿子顺顺当当地考大学、找工作。

  但他理解儿子的选择。“自从救灾的部队来到村里,大家都放心了,哪怕路还没通,电还没来。”田顺阳说,“如果我的孩子也能让别的老百姓这么安心,我们全家都是幸福的。”

  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人民军队得以发展壮大、服务人民的血脉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军民之间历经考验、生死与共的情感。

  战争年代同心打胜仗,和平时期携手抗灾害,靠的都是这种情感。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