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霓虹哨兵到特战新秀——走进转型之中的“南京路上好八连” (图)

发布时间:2020-01-10 20:13 | 来源:新华社 2017-07-28 17:10:06 | 查看:1333次

新华社记者梅常伟、蔡琳琳

  “南京路上好八连”官兵在操场上进行刺杀训练(2017年3月21日摄)。新华社发(张宁峰 摄)

  老胡来了。尽管天气有些阴沉,随时都可能下雨,他还是赶了一个多小时的路来到八连,就像过去40年里的每个星期那样。

  老胡,名叫胡红根,今年59岁,家住上海。由于3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他只能坐轮椅出行。从1976年到现在,一直是八连的官兵们送他上学、给他洗澡,带他去看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大上海。

  “过去我叫他们叔叔,现在他们叫我叔叔。”胡红根说,八连的兵换了一茬又一茬,驻地也搬了好几次,可大家对他始终像亲人一样,一点儿都没有变。

  八连也变了。把轮椅停在连队训练场边的老胡,眼前一个接一个的新鲜事物让他眼花缭乱:又是滑降,又是硬气功,每次看时他的心都悬得高高的。

  老胡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这次来的前几天,上级已经宣布命令:近些年刚从传统步兵向特种作战转换的八连,所在团整建制移交,从上海警备区转隶陆军第72集团军某旅。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2010年底,上级宣布八连搬回营区集中驻防、由传统步兵向特战化转型时,团里不少官兵都在私下里议论:“缝缝补补、爱民服务才是八连的特长,特战训练他们行吗?”

  这些嘀咕,同属一个团的战友心里尚且都有,更别说老百姓了。

  那次,补鞋箱第41代传人曾昆来到南京路给附近的住户修鞋,一位市民路过时,专门停下脚步,有些不解地问:“你们好八连平时就练这些吗?”

  曾昆笑着连连摇头:“连队军事训练一直抓得很紧,每次来南京路开展完便民服务,回去后不管再忙都要把耽误的训练补上,修鞋、理发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的。”

  事情解释清楚了,但这个问题确实让曾昆感到一阵尴尬。

  毛泽东曾创作《八连颂》,用“五好”称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顶住“糖衣炮弹”袭击的八连,第二条就是军事好。

  事实上,50多年来八连从未放松过练兵备战,连史馆里各个时期军事比武夺魁的奖杯、奖牌、奖状,就是最好的证明。

  即便如此,转型也并不容易。记者问连长李旭,如果从传统步兵到特种兵的距离是100,八连现在走了多少?

  “不到一半。”说这话时,李旭顿都没顿一下。

  李旭是八连特种作战训练的总教练。2013年,李旭出战“砺刃-2013”全军特种部队比武,与队友们力压如云高手,夺得海上狙击行动课目竞赛第一名,荣立个人二等功。

  竞赛归来,人们对他交口称赞,李旭却在一直琢磨,怎么把这光环变成火种,点亮全连官兵的特战之路。

  “实事求是地说,八连的特战训练只是处于入门阶段,伞降、机降、潜水等高难课目还没有组织过。”李旭说,“我们现在只能说是步兵特战化,离真正的特种兵还有很大差距。”

  对于李旭的说法,八连的兵深有体会。

  2014年,上海市组织了一次以城市地铁反恐为主题的实兵实弹对抗比武,八连代表所在部队与驻地武警、公安特警同台竞技,在6支队伍中仅位列第三。

  “特警很专业,训练有素,又快又准。”上士孙连继是八连派出的参赛队员之一,至今还在为突击时漏掉了两个目标感到遗憾,“这样的成绩,还只是在上海市范围内,要是放到全军、全国呢?”

  这次对抗给八连带来的冲击虽然看不见,李旭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认为大家需要的不是口头上的安慰,而是训练场上努力的方向。

  打那时起,八连的周末影院时不时都会出现这样的影片:《黑鹰坠落》《湄公河行动》《冲出亚马逊》……并且与以前不同的是,官兵们看完热闹还要讲出门道,说说对影片中特种作战手段运用的看法。

  而李旭,则会经常把参加“猎人”集训和全军特种部队比武的经历拿出来分享,也会在课堂上对各国军队特种作战经典战例进行深入剖析。

  “想成为一名真正的特种兵,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做好准备。”李旭说,八连的口号是“既当霓虹哨兵,更当特战尖兵”,但目前不妨先定个小目标,深入了解特种兵是怎样训练、怎样打仗的。

  那么,成为特种兵之后,八连会变成什么样子?

  官兵们的答案不尽相同:有人说,去南京路便民服务时间会变得更紧;有人说,运兵的大卡车会换成直升机……

  八连,正在路上……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