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杲 从清华教授到创校校长(3图)

发布时间:2019-12-30 21:12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30日 16版 | 查看:526次

澳门大学校园。

周礼杲讲述他的澳门岁月。曹庆庆摄

澳门科技大学校园。曹庆庆摄

  【大家】

学人小传

  周礼杲,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3年7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担任清华大学电机系副主任,之后又任新建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参与创建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991年到澳门大学任教后,历任澳门大学副校长、校长,澳门科技大学创始校长、校董会主席。在澳门工作的28年间,耕耘不辍、情深不止,桃李天下、灼灼芳华,一批批优秀本土青年犹如雨后青苗,为澳门回归祖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本人也相继荣获“专业功绩勋章”和澳门前特首何厚铧颁发的“荣誉奖状”。

  时隔28年,他回来了!

  2019年仲秋,刚刚庆祝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清华园,依然欢庆喜悦,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清华路两侧的银杏叶挂满枝头,风一吹,犹如黄金雨落,被来来往往的自行车压出一道道金色的车辙。

  这是无数次梦中出现的清华园啊!28年风雨兼程,只为履行当年对祖国的承诺,如今得偿所愿,候鸟迟归。从清华大学到澳门大学,再到澳门科技大学,他将全部心血投入澳门的高等教育发展,桃李天下,灼灼芳华,一批批优秀青年犹如雨后青苗,为澳门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也相继荣获“专业功绩勋章”和澳门前特首何厚铧颁发的“荣誉奖状”。

  回到当年出发之地,岁月爬上额头、眼角,头发渐染风霜,但他依旧清瘦、文雅,思路清晰,金色拉丝眼镜后的双眸清亮坚定。

  他就是周礼杲。清华、澳门,两个地点,二十八载悠悠时光,勾勒出这位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的峥嵘岁月。

出发

  1991年秋,一列火车从北京驶向广州,不到60岁的周礼杲倚窗而坐,远处摇曳着几处星星点点,映着他温和宁静的脸庞,身旁的箱子里静静地躺着几本书和几件日常衣物。

  经过一天一夜,火车到达广州,再从珠海转乘汽车奔赴澳门。一路上思绪纷飞。周礼杲从未去过澳门,对澳门大学更是一无所知。

  只是在临出发前,周礼杲才了解到,澳门大学前身是东亚大学,是由几位香港人士在1981年创立的私立大学,也是澳门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大学。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订《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定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将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届时将回到祖国怀抱。与此同时,澳葡政府也开始筹备将东亚大学转为公立大学。1991年,东亚大学正式改名澳门大学,因急需高水平的教授,便向教育部提请支持,希望从内地知名大学聘请一名搞科技工程的资深教授,而且要有一定的大学管理经验。教育部首先考虑从清华大学选人。

  周礼杲便是那位被选中之人。1933年7月,他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现属上海市),1950年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后改名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53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机系副主任等职,在教学和科研上硕果累累,荣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的“二十世纪成就奖”等。

  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周礼杲都是不二人选。

  这不是周礼杲第一次长时间离家远行。上一次是他20世纪80年代初去德国做访问教授,因为不习惯西餐,特别想念家乡的酱油,于是,自己的夫人、同在清华任教的范鸣玉老师特地从国内给他邮寄了固体酱油。还有一次,一位学生从国内带来一瓶榨菜罐头,他和几位同在德国的伙伴分了几片,就着白粥,美味极了,至今记忆犹新。

  “但这次走得太快了,甚至来不及好好与老伴儿、子女告别。”周礼杲心里不禁感慨。从得知被推荐赴澳门任教,到办理签证手续,前后不到一个月。

  临行前,杨家庆、倪维斗两位副校长为周礼杲送行,期望他到澳门后代表清华把澳门大学规定的任务完成好,同时要注重发展清华与澳门的合作。“当时我只知道要我去澳门大学授课,并担任澳门大学科技学院副院长。既然国家需要我,顾不得那么多了!”周礼杲说。

  祖国需要,对清华人来说,只有一个答案:全力以赴。“没有犹豫,说走就走,办完手续拎着箱子就去了!”原本想再过几年就按部就班准备退休的周礼杲,58岁再次出发,而这一走就是28年。

耕耘

  来到澳门大学任教不久,恰逢春节,时任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郭东坡与在澳门工作的几位教授吃饭。正是这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周礼杲才真正意识到国家公派他们前来澳门大学协助工作的深层次意义与责任。

  澳门离开祖国400多年,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特别是高层几乎都是葡萄牙人,华人很少。1999年回归祖国后,要想贯彻好澳门基本法的“一国两制”“澳人治澳”,三大问题是当务之急:公务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中文官式语言话。而这三大问题的核心是“人才”,特别是澳门本地人才的培养。

  澳门大学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

  直到今天,周礼杲仍然记得,时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的王启人语重心长地说:“从现在起离回归还有八年,咱们抗日战争也是八年,同志们咬紧牙关,共同努力,用这八年把澳门的人才培养好,等澳门回归后,要真正实现‘澳人治澳’,要中国人自己管理自己。”

  “好!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周礼杲在心里向祖国许下庄严的承诺。

  这项历史性任务意义非凡,然而要在短短八年,为澳门回归培养急需人才,并非易事。

  来到澳门的第二年,周礼杲就被任命为澳门大学科技学院院长。那时的科技学院还在建设阶段,本科生正进入大三、大四专业课学习的关键时期。凭借在清华多年的任教经验,他着手聘请教授,建设实验室,设计专业课程,指导四年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这对刚刚走向正轨的澳门大学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

  “压力固然有,但我知道自己的身后还有清华和其他兄弟院校的支持。”为建设好实验室,清华电机系全力支持,不仅积极帮助落实实验室设备,更为澳门大学学生“开后门”,由于实验设备不完善,澳门大学学生设计的实验部分无法实现,清华学生便在北京帮忙,虽然有时实验被安排在周日休息时间,但一听到是给澳门大学做实验,实验员二话不说,积极安排。

  周礼杲善于审时度势、谋篇布局,立意高、看得远,这是周围人对他的一致评价。在科技学院期间,他主持制定了澳门大学科技学院发展五年规划,不久即被澳门特区政府批准。随后,他将目光从本科教育投向研究生培养,在他的建议下,1993年秋,澳门大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他同时强调,澳门大学不仅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更要与澳门本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1994年,周礼杲被委任澳门大学副校长,1997年被提任澳门大学校长。从此,这位校长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脚步更加务实。

  周礼杲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澳门大学独具特色的“澳门经济与发展的策略研究”“澳门的海洋和空气污染”“计算机翻译系统”等课题项目都取得可喜成果。此外,他还大力推进教师职称晋升评审制度,亲自抓教师队伍建设,历时一年,一批教授、副教授获得提升,评审制度与国际接轨,为澳门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7年,香港《亚洲周刊》首次发布“亚洲和澳洲五十所最佳大学”排名,澳门大学位列第30。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澳门大学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全校为之振奋。

  八年一役。澳门回归前夕,澳门大学累计培养出本科毕业生近3000人,硕士生培养也已初具规模,可基本满足澳门回归后各个部门的人才需要,如此成果得到国务院港澳办的肯定和赞扬。

  1998年5月,周礼杲被颁授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任命书,此后,他积极参加筹委会的工作和活动,进一步拓宽视野,为特区筹备出谋划策。

新篇

  澳门回归的发展急需大量综合人才,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民间企业精英都感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澳门知名企业家廖泽云以及一些有远见的精英人士不谋而合,产生了在回归后创办一所完全属于中国人办的新大学的设想。不同于公立学校的方式,他们想采用创新形式,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办学。

  而对于首任校长,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礼杲。

  “当时,第一个感受是时间太短,只有四个月的时间筹备;第二个感受是很有必要,澳门虽不大,但是在澳门发展多元的高等教育事业具有深远意义,对于澳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于是,周礼杲再次临危受命。

  1999年,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的第一个工作日,廖泽云便将申请新大学的报告书和相关文件递交给特区政府,刚刚从澳门大学退休的周礼杲被聘为澳门科技大学首任校长,立即走马上任。

  没有校园,没有教授,没有学生,一切从零开始。

  作为创校校长,周礼杲开始思考,对于一所大学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周礼杲立即想到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那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瞬间,思路大开!就这么办,找名师!

  很快,澳门科技大学校董会确定要首先建立4个学院:资讯科技学院、行政与管理学院、法学院、中医药学院。周礼杲也开始绘就自己全国“路演”的地图。

  “每次遇到难题,我总会首先想到清华。”这一次,他顺利邀请到时任清华计算机系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唐泽圣教授担任资讯科技学院院长。在唐泽圣的带领下,清华计算机系教师王尔乾、施妙根、卢开澄等“应援而来”,纷纷前往澳门任教。

  此外,周礼杲又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聘请多位资深教授担任院长。那段时间,他往往是刚从内地回到澳门的办公室,椅子还没坐热,就开始酝酿下一次会面的时间和地点。

  彼时正值年底,内地好多地方已是寒冬,澳门却温暖如春。来回不断的往返奔波,再加上气温差异明显,在南京机场准备返回澳门候机时,南京中医药大学领导前来给周礼杲送行,看到他面色红润异常,便关心地问:“您是不是发烧了啊?”“没有啊!”周礼杲回答得斩钉截铁。可一走进家门,他便累倒了,一量体温:39.7℃。周边的人这才恍然反省,他其实已经是将近70岁的老人了。

  2000年3月31日,澳门科技大学举行成立新闻发布会,并首次公布4位学院院长的简历。特首何厚铧任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监,4位新成立的学院院长皆为所在行业极具分量的名师大家,一时间报名学生纷纷慕名而来,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2000年9月,澳门科技大学如期开课。

  作为创校校长,周礼杲以一流学者的开阔视野和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将这所备受瞩目的大学定位在“三高”:高教学质量、高科研水平、高速度建校。在他的带领下,澳门科技大学与时代同行,飞速前进。

  2009年,已退居二线的周礼杲被委任为澳门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继续为学校把握方向和出谋划策,在学术科研、人才培养、对外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短短不到二十年间,澳门科技大学从仅仅4个学院的学校发展成为拥有9个学院、1个通识教育部在内,涵盖文、理、法、管、商、医、药、旅游、艺术、传播、语言等学科门类的澳门规模最大的综合大学,在校师生逾万人,并且成立了中药质量研究、月球与行星科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多个重大研究院所和研究中心。2019年,澳门科技大学跻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三百强。

收获

  在很多人的心中,“周礼杲”,三个字意味深长。在他之后,电机系韩英铎院士、计算机系唐泽圣教授、环境学院王志石教授等一批清华名师纷纷来到澳门,耕耘不辍,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公共政策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自1995年起,韩英铎先后任澳门大学访问教授、澳门电脑与系统工程研究所执行主席、澳门计算机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唐泽圣2000年正式出任澳门科技大学资讯科技学院院长,2002年任副校长,并荣获澳门前特首何厚铧颁发的“荣誉奖状”。王志石在助力澳门环境工程领域科学研究的同时,还担任澳门特区政府环境委员会委员等职,他与周礼杲一样,荣获“专业功绩勋章”和澳门前特首何厚铧颁发的“荣誉奖状”。

  此外,周礼杲更是不断为澳门年轻教师的成长倾注心力。澳门大学博彩研究所所长、澳门特区议员冯家超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1994年澳门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在校期间正是周礼杲担任澳门大学校长时期。

  “我们校园不大,路上碰到周老师,他总是非常随和亲切。”冯家超留校任教后,周礼杲每次遇见他,总会悉心询问其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也正有感于周礼杲和校园里一批清华人共同展现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独特气质,冯家超最终选择报考清华经管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真正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员。

  从清华大学到澳门大学,再到澳门科技大学,周礼杲肩负着为澳门培养本土人才的历史使命,他以清华人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使命担当,不负承诺,以扎实的学术、渊博的知识、创新的精神、丰富的经验、务实的作风、真诚的态度,为澳门的高等教育事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美乐章。

  2019年教师节、中秋节前夕,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率团赴澳门,专程到周礼杲家中看望,并代表学校感谢他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清华同人听从祖国召唤,远赴澳门,筚路蓝缕、锐意开拓,促进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

  2019年,澳门科技大学的师生为周礼杲举行了荣休晚宴。晚宴的某一刻,周礼杲的脑海里突然闪回他第一天来到清华园时的情形——那一年抗美援朝战争刚刚开始,他从温暖湿润的上海来到清华报到,漫步校园,不知不觉走到西操场附近,发现这里人潮涌动。他好奇地凑上前去,看到有一名学生站在体育馆的讲台上慷慨激昂地发表爱国演讲,他听得如痴如醉、热血沸腾,后来他得知,那个人便是同在电机系读书的朱镕基学长。

  也许正是从那一刻起,清华的使命与精神,便与周礼杲的人生选择不可分割。晚宴结束后,当年对祖国许下的承诺,28年后终于在他的心里画上了圆。

  “澳门是一个文化、地域都非常有特点的地方,我们在建设澳门的同时,也被澳门人踏实、乐观的态度感动,这是一个充满创新力的城市。”周礼杲说,“澳门的高等教育事业在回归之后站在全新的起点之上,二十年来成果斐然,特别是一些专业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面向未来,澳门的高等教育事业仍然要紧密适应国家的发展形势,发挥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回到北京的周礼杲,就像当年无数次梦见清华园一样,想念澳门的一草一木,特别是他的学生们。首批学生澳门大学科技学院毕业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他们都会来周礼杲家中拜年。由于学生们陆续成家,每年拜年的人数也逐年递增,这也成为周礼杲最为期盼的日子,至今他们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师生关系。提起自己的学生,周礼杲可以在纸上全部写下他们的名字,学生在他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自强不息、鹏程万里。”周礼杲说,这句话曾经是澳门大学学生会送给他的,他觉得这句话很好:“没有自强不息,达不到鹏程万里的目标;有了鹏程万里的目标,也离不开自强不息的奋斗。这才是人生最佳的状态。”

作者:高原,供职于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总编室。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