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12 11:47 | 来源:辽宁日报 2019年12月11日 15版 | 查看:2366次
2018年3月,孙长清、桑颖来到喀左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一家五口在大城子镇租房安了家。
孙长清、桑颖在今年新建成的妇女儿童之家与孩子们在一起。
本报记者 张 旭 文并摄
核心提示
今年40岁的孙长清是沈阳农业大学教师,妻子桑颖比他小一岁,是省发展改革委干部。2018年3月,夫妻二人响应号召,抛开城市的繁华与舒适,带着3岁的女儿乐乐,连同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从省城搬到辽西喀左,开始了驻村工作和生活。一年多来,夫妻俩扎根泥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比翼鸟,乡村振兴路上的并蒂莲,在多彩的乡村田野,用奋进的青春诠释最美芳华。
“老公,我们村牛粪转化有机肥项目落地了,每年收益可达百万元,不仅可以还清村里以前欠下的外债,还可以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12月9日,忙完一天村里的工作,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坤都营子乡坤都营子村“第一书记”桑颖回到家,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丈夫孙长清。“太好了!要说农村环境治理,我们村可是全省先进。去年我们村是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今年又在开展辽宁省美丽乡村建设。”喀左县六官营子镇东前沟村“第一书记”孙长清也晒出自己的成绩单。“嗯,过两天,我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去你们村参观学习。”桑颖说。
如今,每天回到家中,孙长清、桑颖夫妻俩分享各自所在村的工作成绩,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已成为一种习惯。夫妻俩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比翼鸟,乡村振兴路上的并蒂莲。
一家人从省城沈阳搬到辽西喀左
今年40岁的孙长清是沈阳农业大学教师,妻子桑颖比他小一岁,是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之前,孙长清一家三口住在沈阳。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白天,夫妻俩在整洁的办公室里工作;晚上,一家人回到家里其乐融融。2018年2月,省发展改革委的一个会议,让一家人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轨迹。
“那天是鸡年的岁尾, 2018年2月12日,农历腊月廿七。”桑颖对那一天记忆深刻。当天,省发展改革委召开选派机关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动员大会,桑颖产生了驻村工作的想法。她是沈阳人,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小时候她最爱听父母讲知青下乡的故事,对农村有着美好的向往。
“老公,单位今天号召我们驻村扶贫,我想报名,你看怎么样?”当天,在晚饭的餐桌上,桑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丈夫听。“驻村扶贫是好事,可孩子怎么办?”孙长清思考一下反问道。是啊,孩子才3岁,自己不在身边,孩子怎么办? 丈夫的反问让桑颖犹豫不决。
两天后,事情发生了新变化。孙长清所在单位沈阳农业大学也进行了相关动员。“今天,学校也号召我们驻村扶贫,我是研究农业的,不如咱们一起去吧。”回到家后,孙长清和妻子商量着。孙长清从小生活在营口大石桥市的乡村,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学校召开动员会后,也有了驻村扶贫的想法。
“好!我们一起到农村去,到农业最前沿去!”听到孙长清的这一想法,桑颖高兴地跳了起来。
狗年大年初一,夫妻俩向双方父母告知了自己的想法。“当年,我和你妈都是知青,都在农村历练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支持你们到农村去扶贫。”桑颖的父亲桑国喜说。夫妻都去乡下工作,3岁的女儿无人照看,怎么办?为了安心履职,做好驻村工作,夫妻俩决定把孩子一同带上,孩子的爷爷、奶奶也主动提出帮助他们带孩子。
就这样,2018年3月,孙长清、桑颖带着3岁的女儿乐乐,连同孩子的爷爷、奶奶,从省城沈阳搬到了辽西喀左。一家人在喀左县大城子镇租房居住,女儿在当地幼儿园上学。
家成为夫妻工作中的“加油站”
驻村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摸清村情。夫妻俩沉下心,俯下身,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晚上回到家,夫妻俩互相通报所在村的情况和扶贫工作心得。有时,夫妻俩互相“晒晒成绩单”,比一比谁走访的贫困户多,谁了解得更深入,在工作中你追我赶。
“十年九旱,老百姓靠天吃饭;村里一穷二白,集体收入为零;劳动力外流,家里只剩老人和儿童……这都是农村发展的大难题啊。”一天晚上回到家中,孙长清感叹道。“咋了?刚来就发愁?正因为有这些难题,才需要我们这些驻村干部呀。” 桑颖笑着说。“对!正是因为有这些难题,才需要我们这些驻村干部。”孙长清肯定地答道。此后,这句话就成了夫妻之间相互鼓励的口头禅。
刚来时,桑颖所在的坤都营子村是全乡基础设施最差的一个村。村里道路还是泥土路唱着主角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当地农民有养牛的传统,牛粪、秸秆堆放在自家门口,一不小心踩到牛粪上是常有的事。
驻村后不久,桑颖就迎来个“硬活”——坤都营子村7.8公里巷道硬化项目。虽然修路是好事,但村民只接受修路,却不愿把自家当街的牛棚迁进院里。村民张大爷家最特殊,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只有老两口。3月刚刚新建的牛棚,6月就要拆除。“谁敢动我家牛棚,我就和他拼命!”张大爷放言道。一户看一户,张大爷家牛棚拆不掉,其他村民的工作也做不通。
回到家,桑颖闷闷不乐,孙长清询问了事情经过后笑着说:“做张大爷儿子工作,让儿子说服张大爷。这是我们村的成功经验。”孙长清给出的高招果然奏效,张大爷同意把牛棚迁进院里。此后,道路修建工作进行顺利,全村实现了道路硬化全覆盖。
“咱家祖辈都是农民,知道农民的苦。和农民打交道要有耐心,要多替他们着想。”在家里,孙长清的父亲孙庆伍时常对小夫妻俩这样说。几个月下来,夫妻俩习惯了早出晚归进村入户,习惯了办公室里的蚊虫飞蛾,习惯了在村民的抱怨声中仔细倾听。
为村民办实事是夫妻俩最大的快乐
201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天空中电闪雷鸣。桑颖看到一个小孩儿仍在村口玩耍。“小朋友,你怎么不回家?”桑颖关切地问。“我爷爷下田没回来,我在等爷爷。”小朋友说。“要下雨了,快回家找妈妈吧。”桑颖说。“妈妈在城里打工,过年才能回来呢。”小朋友说。望着孩子稚嫩的脸庞和清澈的双眼,桑颖被深深地触动了。从那天起,桑颖萌生了为村里孩子做点事的想法。
经了解,桑颖得知省妇联有个妇女儿童之家项目,可以为孩子们建一个专属活动场所。为此,桑颖把想法汇报给省发展改革委,并与省妇联联系,争取到了坤都营子村妇女儿童之家项目。
2019年6月1日,坤都营子村妇女儿童之家建成并投入使用。当天,孩子们在妇女儿童之家表演节目,清脆的童声和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乡间,打破了小村十余年的沉寂。目前,妇女儿童之家每周末开放,桑颖、孙长清时常在这里领着孩子们背古诗,给孩子们讲故事,带孩子们做游戏,这里成为全村孩子共同的“家”。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采访当天,桑颖领着孩子们背诵古诗《苔》,孩子们美妙的童声一个比一个响亮。
在东前沟村,村民们知道孙长清是农大老师,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都向孙长清请教。针对村民的需求,孙长清及时与沈阳农业大学专家联系,在农业种养技术方面给予村民们及时的指导。孙长清还到农大实验基地考察,为村民带回钙果、软枣猕猴桃、小苹果、迷你胡萝卜等特色品种,在村里建立试种试验园。
“孙书记,真得谢谢你,钙果树种对了,耐旱,丰产,采摘价格每斤25元。”今年秋季,试种钙果树的村民马桂成握着孙长清的手激动地说。“孙长清到我们这儿任‘第一书记’,不仅给村里带来了项目和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种养方面的新观念、新技术。”东前沟村党支部书记曲国信说。目前,东前沟村投资100万元正在建设设施园艺冷棚种植示范区,引领村民向现代化农业方向迈进。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喜欢开花结果的土地,如今再次回到农村,正是一个寻找初心的过程。当一双双粗糙皲裂的手紧紧握住我的手表示感谢时,我知道自己已经成为村民心中的依靠,看到村民们的一张张笑脸,我感到幸福和满足。”在驻村工作笔记中,孙长清这样写道。
补记
后盾
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从2018年2月起,我省两批选派1.2万名机关干部到乡镇工作和任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对全省593个经济困难乡镇和1.17万个村全覆盖。孙长清、桑颖夫妻俩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到喀左县工作的。
2018年3月,孙长清一家刚到喀左时,租住的房子此前空了两年,一直没交采暖费,一家人搬进去的时候房屋有些寒冷。“采暖期马上就要过去了,再交采暖费不划算,我俩想挺挺就过去了。”桑颖说。
孩子乐乐有些不适应,时常念叨:“妈妈,我要回家,我要回沈阳,我想找姥姥。”每当这时,桑颖就耐心地对乐乐说:“爸爸妈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家,现在喀左就是咱们的家。”
因为房屋寒冷,乐乐奶奶的风湿病犯了,夫妻俩为此事一直很愧疚。“有啥愧疚的,我这是老毛病了,过一段时间就好了。”每当说起此事,乐乐奶奶总会这么说。“两个孩子有上进心,工作上有干劲儿,我们老人力所能及帮他们把家照顾好,吃点苦、受点累也高兴。”采访中,乐乐奶奶说。
儿行千里母担忧,在沈阳居住的桑颖父母一直牵挂着桑颖一家人。由于工作繁忙,桑颖很少回沈阳与父母团聚。2019年10月18日,辽宁省绿色农产品展销会在沈阳举办。孙长清、桑颖夫妻俩去参加农展会,决定带着女儿一起回家探望桑颖父母,一家人在沈阳有了一次短暂快乐的相聚。
“你们在村里安心工作,以后我就是村里农产品的代言人,帮着联系沈阳超市,销售村里的农产品。”展会结束,桑颖父亲在送别一家三口返回喀左时说道。
“妈妈,沈阳的楼好高,灯好亮,咱们为什么要去喀左啊?”乐乐问。“咱们的家在喀左!”桑颖回答。在汽车后视镜里,桑颖看到父母驻足的身影,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
奋进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远离都市生活,在多彩的乡村田野磨砺意志,锻炼自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美丽人生,这就是孙长清、桑颖现在的生活。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