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9 18:59 | 来源:南京日报 2016年09月30日 A05 | 查看:2655次
——记四川普格县花山乡新国大阳光希望小学校长陈廷伟
【人物档案】
姓名:陈廷伟
工作: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花山乡新国大阳光希望小学校长
口头禅:心怀感恩,教好娃娃
愿望:更多有爱心的支教老师走进大山
清瘦的身材,黝黑的面孔。这所90%学生来自彝族的希望小学汉族校长,名叫陈廷伟,和记者交流起来,普通话却说得磕磕绊绊。
“普通话说得不好,我很惭愧,因为我的18年教师从业生涯中,有9年时间,都是一个人守在大山里的希望小学教学点,给彝族的娃娃们上课。”
在记者的追问下,陈廷伟才向记者娓娓讲述了这个鲜为人知的经历。
“我至今都记得,9年前,我步行2个多小时,才抵达教学点。此后每年至少走坏两双新鞋。”在陈廷伟印象中,当时的教学点其实不是一间完整的学校,就是一个小院子,有一间小平房,房间里两张桌子支起一块黑板,娃娃们坐在地上上课。
陈廷伟说,由于大山深处的一些村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当地就设置了一个个教学点方便附近村子里的孩子们“就近”上学。即便如此,孩子们仍要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上两三个小时才能抵达学校,有时天没亮甚至还要举着火把才能上山路。面对这样艰苦的求学历程,孩子们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绝不会缺席。陈廷伟说,自己第一次抵达教学点带来的教学材料,是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们用人背马驼才送进教室的。
和多数村小老师一样,陈廷伟是位全科老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他一肩挑,中午根本忙得吃不上饭。“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我就心疼得停不下来,恨不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全部教给他们。”
当地的老乡看到他连续一周顾不上吃中饭,纷纷来给他送中饭,而送的都是当地老乡一个月都舍不得吃几顿的白米饭。“我拒绝了老乡们的好意,每天中午和孩子们一起吃他们带到学校的洋芋和玉米。”他说,“我和娃娃们就在附近找点柴火,烤烤吃,也挺香。”
教学上,陈老师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教学点里面的孩子都是彝族人,他们几乎都不会汉语。于是,每天陈廷伟下课回到县城后,总是第一时间找到既会汉语又通彝族语言的朋友,学习第二天课程的彝语发音,再将每一个发音用汉语标注在自己的备课本上。
“时间长了,我说彝语的流利程度都超过了普通话。”他说。
9年时间里,陈廷伟换了3个教学点,一样的艰辛、一样的坚持。这份坚持的韧劲从何而来?他说,因为感动。他告诉记者,每年11月是彝族的新年,彝族有一个新年习俗,就是每一个学生一定要送老师一块肉。第一年在教学点和孩子们一起过彝族新年,24个孩子就带了24块肉给陈老师。为了一定要让陈老师收下自己的心意,这24个孩子在课后坚持不回家,而是陪着陈老师一直走到能通汽车的马路上,这一走来回就是4个小时,但孩子们都很开心,因为终于可以将肉和老师一起送上了公共汽车。此后8年,年年如此。
陈廷伟说,还有一次,他来到教学点上课,发现12位家长在教学点门口摆开架势要杀猪,等他中午上完课,屋外的猪已经杀好,分成了12堆肉,家长、孩子们说希望和老师一起拼伙。吃饭的时候,陈廷伟想通了事情原委:应该是家长们担心老师不收自己的猪肉礼物,因此特意一起过来和老师改善伙食。“现在回想起来,这依然是我人生中吃得最香的一顿饭。”语闭,他的眼眶已经湿润。
陈廷伟说,这9年来,他见证了普格县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地财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大部分教学点被取消,而孩子们都安排到了村上的小学实行寄宿制教育。
和记者交谈几十分钟,陈廷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心怀感恩,教好娃娃,就是对社会爱心最好的回报!”临末,陈廷伟还嘱咐记者,不用把他的事写得太多,因为他只是大凉山无数希望小学老师中的一员,同时他希望向社会呼吁,能有更多有爱心的支教老师加盟这个队伍,给大山里的孩子送来知识,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希望小学的陈校长在与孩子们交流。他曾经一个人在只有20多名学生的村驻点学校坚守多年,教语文、数学、音乐、绘画等全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