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3-01 09:3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2-24 | 查看:2201次
2010年2月11日零时35分,当代著名教育家、我国首批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副校长、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的霍懋征老师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据新华网报道,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却在小学的讲台上一站就是60年。她曾先后提出设立教师节、制定义务教育法等若干重大建议。周恩来总理曾称她为“国宝老师”,温家宝总理曾夸奖她为 “把爱献给教育的人”。她就是被列入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的霍懋征。
一生不离小学课堂“因为我喜欢小孩子”
霍懋征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她的母亲是一位深受学生敬爱的中学老师。母亲与学生之间那种深厚的师生情谊,令霍懋征自幼就对将来成为一位好教师充满了向往。
1943年,霍懋征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作为多次获得奖学金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本来可以留校工作,但她选择了到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当一名小学老师。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经历了共和国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在小学的校园里和课堂上为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新经验,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6年,她被评为我国首批特级教师,周总理握着她的手,称她为“国宝”。后来,教育部要调她去工作,她答应只能“借调”;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她当编辑,她不去,只承担了教材的编审工作;全国妇联、北京妇联等单位都邀请她任职,但她最终都没有离开孩子和小学课堂。
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 1962年6月,霍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二女儿病逝;1966年6月,她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不能回家,孩子们丢在家里无人照管,13岁的儿子被人扎死,15岁的小女儿吓傻了;在一年零九个月的“牛棚”生活后,她没有屈服,依然坚持着基础教育事业。
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有人曾问起霍懋征做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放弃了那么多“高升”的机会,后悔不后悔时,霍懋征坚定地说:“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小孩子。 ”
爱心加真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是霍懋征的座右铭。
60年的小学教师生涯,写满了霍懋征的真情付出。既然为了爱孩子而选择,在从事教育事业的漫长过程中,霍老师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干,对教育、教学的艺术孜孜以求,将爱付诸实践。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高干子女和普通市民的孩子兼收的学校。霍懋征一视同仁,而且把爱更多地倾注在那些基础较差的淘气的学生身上,以及那些贫困的需要更多帮助的学生身上。学生病了,她带着去看病求医,为学生买药、送饭;学生家庭有困难,她就自己掏钱为学生买午餐;学生踢足球,没有鞋穿,她在比赛前夕为同学送去短裤、球鞋;学生的父母因公调外地工作,她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食宿……
一个名叫小永的男孩,是全校有名的淘气鬼。只要他在班上,老师就无法上课;只要外宾来校参观,就得派专人看管,学校决定送他去工读学校。霍懋征对校长说:“把他交给我。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他还要一辈子做人呢! ”把小永领回班后,她仔细分析这个孩子的长处,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在霍懋征的关心和感召下,小永课上不随便说话了,课下也不胡闹了。
“文革”开始后,“红五类”出身的小永当上了红卫兵,而霍懋征却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被看押了起来。但几乎每次批斗会只要小永在场,他就会暗中保护他的霍老师。更令霍老师感动的是,10年之后的唐山大地震时,震后的第二天上午,霍懋征正在屋里收拾东西,突然耳边传来小永的声音:“霍老师,我叫了两个朋友给您搭防震棚来了! ”后来,霍懋征接到了小永的电话,多年没联系的他头句话便是“娘啊,娘啊,我可找到您了。您是我的亲娘,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 ”
这就是老师的爱播下的种子、开出的花啊!霍懋征常常说:“我们的教育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专家学者、部长司长,可我们应该把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好工人、好农民、好公民。 ”
爱心加真心,使霍懋征一直慈母般地呵护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60年中,她带的学生没有一个掉队。
学习不该是苦恼事“把课外时间还给孩子”
多年前,霍懋征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16字的教育改革方针:“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
她不主张留课外作业,而是靠课上精讲多练,合理组织教学,向课堂要质量。语文教材上一个学期是24篇课文,她教学生95篇。自己选了很多课外材料。比如书上讲一篇寓言,她就另外准备几篇寓言,教一篇带多篇。讲一篇故事,她就选一组故事。
许多人都记得霍懋征的一个口号:“把课外时间还给孩子”,这是她最大的教学特点。她从不占用学生的自习课时间,低年级不留作业,高年级作业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别人用四五个课时教一课书,她用两三个课时完成,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大量阅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对于现在许多地方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霍懋征很不以为然。 “我去外地考察时,一位家长说,孩子把逗号点错了,老师罚他写一千遍逗号。这位家长心疼孩子,说我帮你点得了。其实逗号是在句子当中使用的,单独把它拿出来,点一千遍又有什么用?这样加重学生负担毫无意义。 ”
“她的班不留或少留作业,学生课外活动非常丰富,可以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回忆说,从三年级开始霍老师带的班级就有了图书箱,老师学生都从家里带书来,互相借阅。班上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如写作组、故事组、阅读组、板报组,象棋组、美工组、小足球队等,还有饲养组养小鸡、小兔,学生喜欢哪项活动就参加哪个组。
“其实学习不是那么苦恼的事,把课外时间还给孩子,反过来学习质量倒高了。 ”这是霍懋征执教60年的经验。
一生桃李满天下“她的思想、精神不会死去”
1998年,霍懋征从教育教学第一线退了下来,但是她始终关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年过八旬的她还先后到新疆、甘肃、贵州、广西、内蒙古做教育考察,向西部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介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传递最新的教改信息,交流教育教学的管理经验,宣传良好的师德典范,把多年积累的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西部的教育。
如今,她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大家共同丰富着霍老师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当老师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霍懋征对自己从事基础教育60年感到无限愉悦。
最让霍老师高兴的,是她付出真爱教育成才的学生们。有一次过生日的情景,曾经在霍懋征头脑里一直保持着清晰的记忆:30几个50多岁的学生和老师聚在一块儿,拿童年的趣事说笑。一个学生上前说:“霍老师,我小时候咬过您的手,您现在还疼吗?今天,我向您认错来了。 ”说着,便双膝跪地给霍老师磕了3个头。
霍老师连忙扶起他说:“你看你,都当了国家干部了,还是个小淘气! ”这时,老班长,已经退休的一位银行女干部拿着儿时的声调“命令”大家掏出手绢儿,伸出双手,让老师检查卫生。那情景让霍老师沉醉了:岁月虽然使当年的孩子们双手变大变粗了,但他们每人的指甲却仍像儿时一样,铰得秃秃的,小手绢儿依然按照老师当年的教导洗得干干净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孩子们就是这样带着童年的印记长大了。
霍懋征给这些学生带去了自己78岁时在海拔4000米的九寨沟长河边骑着牦牛挥手扬鞭的照片。学生们像小时那样排成两队,伸出两只大手恭恭敬敬来接老师的照片。霍懋征激动地说:“45年前,你们每个人每天伸着两只小手让我检查卫生。转眼间,今天你们每人伸着两只大手,来接我的照片。你们用这两只大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党为人民作出了贡献。作为你们的小学老师,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
霍懋征去世后三天,正逢春节,许多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悼念她。一位学生写下留言:“霍老师离开我们了。但,她的思想、精神不会死去,因为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中,融入中国教育的长河里。 ”
新闻延伸
霍懋征的教育秘诀:
第一,做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即全面发展的思想,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
第二,教师要忠于党的事业,把教育看成是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要有献身于这个事业的决心,要热爱学生,这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最根本的一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第三,教师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一生受益。
第四,当一名教师必须时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在今天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应是长流水,只有源源不断而来,才能滔滔不绝而去。
第五,要想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对象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要进入角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要用自己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发展的教育能努力开发每个学生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爱学喜学,自愿参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研究问题并能设法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