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坚守在“中国麻风第一村” ——记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护士长潘美儿(图)

发布时间:2019-06-30 14:07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30日 06版 | 查看:943次

潘美儿 资料图片

  潘美儿,这位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麻风病区)的护士长,从1996年开始便23年如一日,坚守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上柏金车山脚下——一个业内公认的“中国麻风第一村”。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以过人的勇气和无私的爱心护理麻风病人,并与同事一起努力让上柏住院部在麻风治疗、残疾护理、心理护理、人文关怀、后勤管理等方面持续保持全国领先,让麻风病休养员有尊严地安度晚年,展现了他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白衣天使精神。潘美儿倡导的直接与患者肌肤接触护理,使“麻风村”成为我国麻风歧视干预理论的发源地。

坚守山坳23年,把最美青春献给麻风病事业

  麻风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传染病之一,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20世纪初,我国有50万麻风病人。新中国成立后,麻风病得到显著控制,到2018年,治愈存活者约20万人。中国承诺到2020年消除麻风病危害,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消除麻风病危害的国家。目前,全国90%的县、市基本消除了麻风病。

  上柏住院部是我国最早的麻风病院之一,也是浙江省卫生厅直属单位中唯一不在省城的医疗机构。住院部里现有61位麻风病休养员,其中一二级残疾37人,三四级残疾24人,平均年龄73岁左右,平均居住时间40多年。老版婚姻法规定麻风病人不能结婚,因此他们大多没家人。

  1996年,心怀济世救人梦想的潘美儿,从湖州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这里古树参天,环境幽静,几乎与外界没有往来。潘美儿的工作就是照顾麻风病休养员。

  “第一次跟着老护士长楼月琴巡查病房时的记忆太深刻了。”潘美儿回忆说,“刚靠近病房,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我赶紧下意识地捂住鼻子,只觉得反胃恶心。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麻风溃疡散发出来的气味。走进病房,坦率地说,当时我很害怕,因为疾病,这些病人的身体大多是残缺的,很多人五官都不全。”

  “当护士长向大家介绍我这个新来的护士时,房间里每个人都突然欢腾起来。手脚不便的,拼命地点头;没有手指的,就用拳头使劲拍着;还有人使劲用自己能够利用的身体部位,拍打着桌子。我没有想到,一个新上岗的小护士,竟然让他们如此拼尽全力地欢迎。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潘美儿说。

  住院部地处山坳,条件简陋,离县城又远,晚上值班,还要防止野兽出没。特别是护理对象,情况复杂,一些患者携带的麻风杆菌还没有完全杀灭。好心人开始不断劝潘美儿换个环境。

  是走还是留?潘美儿心里矛盾过。但最后还是被护理前辈们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感染,同时也被麻风病人饱受病魔折磨的悲惨遭遇打动。

  她选择了留下,并主动申请去风险最高的现症病人区承担护理工作。这一留,就是23年。院里的参天香樟作证:她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山坳。

视患者如亲人,让生命活得更有尊严

  2010年前,“麻风村”里还有现症病人,现症病区是最具有传染性也是最危险的地方。但潘美儿主动申请去这个区护理。如今,在潘美儿和她的同事合力下,现症病人已经全部治愈,现症病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麻风病人曹小英,全身多处溃烂,每天在床上呻吟,潘美儿为她擦洗全身、清洗伤口、点眼药水;82岁的钱奶奶大便拉不出,潘美儿帮她一点点抠出来;双目失明的范大娘一次次大便拉满衣裤,潘美儿帮着擦身子、换短裤、洗衣服……常人眼里几乎不敢想象的事,在20多年的护理生涯中,潘美儿已经习以为常。

  一次,休养员徐阿土过50岁生日,他特地邀请护士长和潘美儿一起吃饺子,当阿土把盛着饺子的盘子举到潘美儿嘴边,看到潘美儿笑着一口就把一个饺子吞了下去时,这位患病也不曾落泪的男子突然大哭起来:“她们没有嫌弃我们啊!”阿土后来说,这是自己50年来过得最难忘的一次生日。

  在阳光没有照到的角落里,同样有花开的期盼。对麻风病人来说,药物只能治疗身体上的不适。而爱,才是最神奇的良药,也是麻风病防治医护人员重要的使命。多年间奋斗在临床护理最前线的潘美儿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为此倾注了更多的心血。

  直接和患者肌肤接触,对病情没有控制治愈前的患者,进行这样的护理,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视。

  年过八旬的朱洪福老人,麻风病给他的下肢留下了又黑又糙呈鱼鳞状的皮肤。每次,潘美儿巡房,就会蹲下撩开老人的裤腿,用手直接触摸,动作是那样的自然。

  “朱大爷,你溃疡大,愈合慢。”结束了检查,潘美儿直起身子,拍着老人的肩,凑近他耳根轻柔地说:“莫急,要耐心啊,会好起来的!”

  “她从不把我们当外人,对我们总是既热情又细心,比亲人还亲。”麻风休养员们从不叫潘美儿“护士长”,而是亲昵地叫她“阿美”。

  潘美儿不但解除患者的痛苦,还拯救患者的生命。原籍贵州的小徐,来德清打工时与男友恋爱,两人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她不幸得了麻风病。未婚夫把她送到“麻风村”后,从此人间蒸发。小徐绝望了,入院不久,借故回家拿东西,险些寻短见。

  在她住院的日子里,潘美儿天天开导她:“这个病不可怕,痊愈后还可以结婚生孩子!”医疗团队成员还为她捐款,并一次次与她未婚夫联系,动员说服。3个月后,未婚夫终于出现在小徐病床前。小徐的心结从此解开,希望重燃,两年后康复出院,与未婚夫举行婚礼。

  结婚次日,她带着喜糖赶到麻风村,见到医生护士时哭了:“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麻风村是我的娘家啊!”

敬业不忘创新,心理医疗成麻风病学科重大成果

  四肢溃疡是麻风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不好,很容易影响患者的生命。为此,潘美儿带领护士、护理员多次调配改进消毒液、溃疡换药,并教患者常用预防溃疡的方法,使许多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溃疡逐渐愈合,免除了截肢的危险。

  很多麻风病人受到歧视后很容易悲观绝望,甚至厌世,潘美儿从心底里把麻风病人当亲人待,用实际行动温暖他们的心。她与护士们时常和病人一起聊天,让他们感到被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们有什么烦心事、解决不了的难题也爱向潘美儿诉说。“心理医疗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的,如今,潘美儿所在团队开展的心理咨询服务项目,其成果被中国科协列为麻风病学科重大成果之一。

  从学校出来,潘美儿只有中专学历,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对自身素养的提升以及学术科研的追求。工作之余,她参加了自考,并获得本科学历。特殊的临床实践,又让她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麻风病人的心理研究》《麻风溃疡综合治疗》等多篇高质量论文在国内外麻风病权威杂志上发表,就是对她实践与理论结合最好的诠释。

  爱岗敬业的潘美儿,如今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全国人大代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向参加分组审议的其他代表科普麻风病知识,针对全国各地对麻风病防治以及生活保障的经费投入不一的现状,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对麻风病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并希望出台相关政策缩小差距。今年两会,她继续向其他代表科普麻风病知识。她说,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麻风病,才能进一步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误解及对麻风病人的歧视。

  作为全国先进典型和单位优秀科室,上柏住院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麻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偏僻的山坳为麻风病人服务,在麻风治疗、残疾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不少来自英国、日本、印度的麻风病专家考察后惊叹:如此偏僻的麻风病院,医护水平竟然这样高!

  在潘美儿和整个团队以及一代代麻防工作者努力下,浙江省麻风病平均发现率由最高时(1955—1959年)的2.79/10万下降到2018年的0.02/10万,患病率由最高时1973年的27.75/10万下降到2018年的0.12/10万左右。

  2009年,潘美儿荣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颁发的第42届南丁格尔奖,成为浙江省第二位获此殊荣的护理工作者。同年,她被全国妇联授予中国十大职业女性榜样。2015年,被省总工会授予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同年,潘美儿所在的上柏住院部医疗团队获得中宣部颁发的“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是浙江省团体或个人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潘美儿所在的上柏住院部医疗团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2018年,潘美儿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荣获中央文明办颁发的“中国好人”荣誉称号。2013年12月6日,《光明日报》头版重点刊发《山坳人生照样出彩——记“中国麻风第一村”里的年轻医疗团队》。她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主流媒体重点报道。

    (本报通讯员 孙弘勋 本报记者 严红枫)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