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07 21:0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4月 | 查看:1587次
人物故事:
个人简介:王英,女,1963年出生,55周岁,1983年参加工作,扎根乡村教育35载,1983年至1994年最先在灌云县伊芦乡罘山小学任教,1994年至2010年坚守在“水上木船小学”扶轮村小工作,在流动木船船舱里为船民子弟艰苦教学,是船娃的“守护神”。2010年至今任灌云县益海助学中心主任,担任全县125名孤儿的集中供养工作,是125个孩子的王妈妈。她先后荣获了“全国教育系统道德建设标兵”“江苏省十佳师德模范”“江苏省‘五一’劳动模范”“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最美港城人”等50多项荣誉称号。
事迹简介:今年55岁的王英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育系统道德建设标兵”“江苏省十佳师德模范”“江苏省‘五一’劳动模范”“坚持扎根在最落后、最贫穷、最偏僻、最艰苦的农村小学,一干就是36年。一路走来,她是船民子弟的“守护神”,如今更是一百多名特殊孩子的妈妈,老师可以退休,可妈妈永不退休。她以自己的敬业之心、宽容之心和仁爱之心谱写了生命华章;淳朴无华的笑容、春雨润物的话语、荡气回肠的事迹震撼人心。
一个承诺:为了兑现一个孩子的临终遗言,她坚守16年
王英,曾在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很差的“水上学校”——灌云县扶轮村小工作了16年。期间,这所学校所有学生都亲切地叫她“王妈妈”,这里的学生90%是船民子弟,是留守儿童。刮风下雨她家经常有十多个学生吃饭,一张大床上经常挤七八个学生睡觉。平时,她经常到亲戚家收集小衣服,拿回家清洗干净,晒干叠好留给这些学生们穿。这所小学只有一条流动的木船,一口船舱就是教室,这样异常艰苦的教学环境下坚守,只为实现对一个孩子临终遗言的承诺。那是1997年的冬天,她班上的学生留柱身患重病转进了市人民医院。王英走进病房的时候,只见留柱双眼紧闭,脸色灰暗,鼻孔里插着氧气管,躺在病床上一动也不动。王英强忍着泪水,轻轻地拍着留柱的肩膀,小声地说:“留柱,王老师来看你了……”这时,孩子睁开了眼,顿时露出了笑意,紧紧地抓住王英的手,激动地说:“王妈妈,你真好!下学期,我妹妹就升级到你班了,你可千万不要调走啊!……”王英含着眼泪坚定地告诉留柱:“王妈妈不走!”时隔不久,死神夺走了留柱幼小的生命。王英为了孩子的临终心愿,为了一句诺言,在这里坚持工作,一干就是16个春秋。其间,也有不少人曾多次劝她调走,她却坚定地说:“人不能失信,我已答应了留柱。你不来教,我不来教,船娃谁来教?”
16年间,她每年都要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些钱为学生买衣服、买奖品;如今,她已经记不清自己资助了多少名孩子完成学业,但她清楚地记得其中已有30多人考上了大学。
一种缺憾:对亲人的亏欠,分明是汗水和泪水蘸写的华章
在历史的长河中,30多个春秋的路也许并不算长,但王英所走的路,一头连着花果飘香的“三伏”,一头连着风霜月雪的“三九”。酷暑严寒,艰难心酸,都是一个人默默吞下。
那年,父亲病重从乡下卫生室转到县医院治疗。当时王英不仅带毕业班语文课,兼任班主任,而且家中还寄养了三个留守儿童。老父亲住院两个月,她只见过两次面。再回自己老家看望父亲,还未进村庄头,她就听到姐姐们那嘶声裂肺的哭声,当她揭开盖在父亲脸上的白纸时,心如刀绞……这是她在父亲生病后与父亲见的第三次面,也是最后一次面。
她的婆婆担心王英,就经常当着她的面又心疼又责备:“你看看,忙成这样哪里还能顾上自己的家?你的身体累垮了可怎么办?”提起过去的付出和委屈,王英泪如雨下。但是王英心里有愧而无悔,心有小家更怀着大爱。
一份坚定:为了让孩子改变命运 是爱与责任的坚守
2010年,经考察,新加坡嘉里(益海)集团总裁郭孔峰董事长钦点她做益海助学中心孤儿的“妈妈”。从此,她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24小时跟踪服务每一位孤儿,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学业辅导,事无大小,她都悉以教之、爱之。
这些孩子刚来益海学校时,由于他们长期缺乏母爱,心灵深受创伤,性情难免有些古怪,不适应集体生活,常常是“丑态百出”,大的不团结,小的爱哭闹,不懂规矩,不懂礼貌,有的还尿床,有的满头是虱子,有的会偷东西,真是烦神啊。王英知道,如果放弃这群失去母爱的孩子,将来他们就是社会的负担,自己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基于这个认识,王英平时充当“三个”角色,即充当“妈妈”,以爱心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充当“心理咨询师”,疏导孩子的心理障碍;充当“保姆”,让孩子享受家庭的温暖。王英不仅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到。她平时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吃住,一起游戏,一起温习功课,一起走进课堂上课。晚上8点40关灯,王英还要逐一检查宿舍,夜里12点左右还要起床检查,由于地处偏僻乡村,位于大山的后面,无遮无挡,夏季炎热异常,冬季寒冷刺骨,加之周围遍布水稻农田,使得夏日的蚊子又大又多,给孩子们夜晚的就寝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可恶的蚊子无孔不入,只要是孩子睡姿不好,靠近蚊帐,蚊子那长长尖尖的嘴就会透过蚊帐叮咬孩子,为此,炎热的夏夜王英总是要起来数次给孩子们掖好蚊帐,给孩子们纠正睡姿,不让一个孩子被蚊子叮咬一口;寒冷的严冬,孩子们一不小心蹬了被子就会导致发烧感冒,有几个孩子因为从小无人照料,生活起居不定,有尿床的毛病,万一错过了喊他们上厕所的时间就会尿湿了床铺,所以夜晚更是不敢睡个安稳觉,还要用手摸摸每一个孩子的额头,看看有没有孩子发烧,早上5点50准时叫孩子们起床读书跑步锻炼身体。
2012年,第一批孤儿入住益海学校,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面孔,许多孩子的眼神中满是不安与惶恐。一个叫欢欢的小女孩,把自己关在宿舍的衣柜里怎么也不出来,好不容易哄她开了柜门,只见她用床单把自己裹得严严的,缩在柜子里瑟瑟发抖,小脸蛋上泪水横流,边抽噎边断断续续地说:“人家都说……来这里的……是没人要的孤儿。我……不是孤儿,我还有……爷爷,我要回家。”那一刻,王英的心都碎了。她深知,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必须用母爱才能抚平。
201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天气特别寒冷,她在检查宿舍时,发现4个孩子发烧,她连夜带孩子去医院,通宵陪护着孩子,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晚上10点多检查宿舍,发现中午挂过水的小涛额头滚烫,她又抱起孩子,赶到医院……等孩子挂上水,慢慢退烧了,王英悬着的心才慢慢平静。小涛依偎在王英怀里挂水苏醒后说:“王妈妈,您辛苦了!”旁边的人这才知道他们不是母子……
为了更好管理教育好这些孩子,王英绞尽脑汁,既让孩子爱上这个新家,真正把这里当成是自己的家,同时又要有严明的家教家风,让一百多个孩子争做家中好儿郎,益海之家里开设了爱心超市,结合孩子平时生活学习,采用给孩子发积分卡,每周一总结,凭借自己的积分去超市领取自己心仪的物品,这样让孩子足不出户也可以去逛超市,并增强了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把自己的卫生床铺物品整理的井井有条,锻炼了自己的自理能力,如今助学中心每个孩子的房间看了的人无不称赞。为了能让孩子们的周末和课余时间能过得有意义,王英请来了音乐老师,乐器老师,舞蹈老师,美术老师,让孩子们的周末能接受艺术的熏陶和特长的提升,如今中心有两个孩子进入连云港艺校专攻中国舞专业,笛子班进行得如火如荼,助学中心成立的民族乐队成为了灌云县首支民乐队,并多次登上春晚的舞台,孩子们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脸上更是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家中的孩子学会了在自己的小菜园里种菜,给菜园浇水施肥,王妈带着孩子们在菜园里拔草,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每年中心的餐桌上孩子们品尝着自己和王妈妈亲手劳动的成果心中满满的喜悦,家意更浓,爱意更深。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走进灌云,益海学校王英妈妈关爱125个孤儿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王英的儿子有一次开玩笑说:”妈妈,如今加上我您就有一百多个孩子了,估计是世界上最高产的妈妈啦!”
如今,孩子们来到益海助学中心快7年了,他们已经把益海学校当成是自己的家,把王英当成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有一次,初中毕业的鑫鑫即将远赴市区读高中,在临行前他一把抓住王英的手,跪下来咚咚咚地磕了几个响头,泪流满面地说:“王妈妈,我马上就外出读书了,您永远是我的妈妈,这里永远是我的家。”
情义连云海英红,胸有大爱誉神州。2014年,中央电视台实地采访了益海助学中心,专题报道《热线12》善行2014——王妈妈的“大家”,多角度集中报道灌云县孤儿集中供养新模式。王英,黄海滩头的一株海英草,正以她独特的神韵绽放出美丽的光华!
来源:江苏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