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6 21:0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3-05-28 14:34 | 查看:2188次
在距博爱县城30多公里的北部山村——寨豁乡大底村,一辆摩托车被五六名村民围住,“王医生来了,多亏您,俺父亲的病好多了,到家里歇会吧”、“王老哥,应该到俺家去坐坐!”,一辆载着药箱的摩托车刚到村头的大桥上,就被五六名村民围住了,大家争相邀请这位王医生到自己家里去,王医生衣着和当地村民相仿,黝黑的面孔,斑驳的鬓发,无不显示着他饱经风霜的磨砺。看到热情的村民们,王医生忙着给大家打招呼,“老蔡,你父亲的身体现在咋样?”“新英,你母亲吃过我开的药后现在还好吗?”。这些温馨的对话让人感受到暖暖的春意。
这位王医生名叫王下放,是博爱县北部山区寨豁乡的一名乡村医生,他的父亲原是县医院的一名医生,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了寨豁乡,就在当地扎了根,为乡邻们看病治疗。王下放的名字就来源于此,在父亲去世后,他子承父业,继续为乡邻们提供医疗服务,一干就是34个年头,在十几个自然村中,他的名字可谓妇孺皆知。今年已经52岁他还在不停地奔波在前往病患者家中的山路上,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他在干什么,只要一个电话打到他的手机上,他就会立马骑上摩托车赶到病人家里,帮助患者进行医疗诊治,在这些医疗机构覆盖不到的山区,他弥补了医疗服务的不足的缺憾,被这里的山民们亲切地称为“山村里的‘120’”。
王下放他在紧张的时候,连续两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一天,先后为70多名病人看病,输液、打针100多次,往返十几个自然村,他每天的行程超过70公里山路。当问起来,做乡医还没有外出打工赚钱,干了一辈子这个,后悔不?王下放用很朴实的话说,现在俺已经很知足了,去给老乡们看病不用走着去了,时间省下来,可以多走几家了,老乡们有电话了,也不用跑着来叫了,尽管跟别人比赚钱是少了点,可是俺要是不干了,以后这么多乡亲们生病了谁来管啊,再说都这么多年了,俺都习惯了!回忆往事,他的脑海中有很多危急的时刻,但他没有遗憾。
很多年前,还没有电话的时候,大底村老王家的孩子刚出生没多久,才几个月大小,一天晚上突然发起高烧来,一下子可急坏了两口子,当时已经十二点多了,老王还是决定去找王下放来看看再说,于是在走了20多分钟的山路后,终于来到王下放家,敲开了门,王下放一听是孩子病了,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就跟老王翻山越岭地来到了老王家里,经过仔细地问诊后,王下放确定孩子的病情是先天性心脏病引发的高烧,必须到医疗机构进行手术治疗,由于老王夫妇已经乱得没了主意,王下放就主动地帮忙联系医院,找大夫做手术,还陪老王两口子带孩子去医院,帮着照顾孩子,不让病情恶化,直到孩子脱离危险,王下放一直都没有离开,每当老王说起这件事,眼泪就会流下来,“王医生是俺孩子的救命恩人啊”。
某一天深夜,王下放刚刚躺下,手机响起,是张山街村一位孤寡老人的亲戚打来的,说老人躺在床上不会动,眼看着有生命危险,请他赶紧过去看看。张三街村距离王下放的医疗所有近20里路程,比较偏远,没有路,不通车,他背着药箱徒步走了个把小时才到。经初步检查,他立刻对老人进行治疗,连续输几天液之后,老人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
新年的正月初八早晨,王下放认真清点药箱里的药品,并特意看了看给病人王金玉第二次输液的3瓶液体准备好了没有,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药箱捆绑在摩托车后座上,开始了一天的行医之旅。山里刚下了一场小雪,骑行在有积雪的山路上,他尽管格外小心,但还是在一个弯道处摔倒了。爬起来后,他先打开药箱确认药品安全,再拍拍身上的雪继续骑行。然而,过了一处弯道后又摔倒了,他接着爬起来,继续走……就这样,他来到了王金玉家,看到满身泥土的王下放,王金玉眼里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低保户吴文占患有高血压、轻微脑梗,却难以支付医药费用。像吴文占这样的情况,王下放从来不收他们任何费用,义务为他们出诊并提供药品。在他所负责的十几个自然村中,接受过他这样免费医疗服务的病人还有很多很多……由于王下放在这一片山区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公共医疗服务的责任也落到了他身上,每到防疫时间,他就要在山区里走家串户地给大伙送药,像孩子吃的防疫药丸,他辛苦一天送不了几家,还全部是义务的。
问起王下放现在最大的愿望时,王下放说,俺的愿望就是想给俺两个儿子早些娶个媳妇,好让瘫痪在床的老伴能有人照顾,这样我就能多给几家乡亲们看病了。是的,王下放就是这样朴实的、普通的一名乡村医生,他说不出什么深刻的道理,也没有什么崇高的目标,只是他“习惯了”,他舍不得自己的患者乡亲,他只会用他最朴实地行动,日复一日地不计回报地扮靓山里的青山绿水!
来源:河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