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2 09:3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3-02-04 13:27 | 查看:1258次
“74年前,爷爷欠了别人100块银元,父亲临终嘱咐我一定要把钱还上。现在,钱终于还清了,老人们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11月16日,新疆伊犁州伊宁县青年农场农5队85岁老人魏万芳说,10月30日,他通过在兰州的亲戚将1万元钱还给了债主的重孙,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
往事如烟
“我们祖上一直住在甘肃兰州皋兰县什川镇。由于家境不好,世世代代仅靠不多的田地生活。”魏万芳说,后来,一家人在爷爷魏永会的带领下从什川镇搬到永登县王家梁村,开垦土地种植庄稼。
1938年,为了让一家人生存下去,爷爷让女婿田种全做担保,找田家的亲戚赵家借了100块银元,并约定等魏家的生活安定下来后,经济情况一好转就还钱。“那年我还小,对这事印象模糊。”魏万芳说。
天不遂人愿,魏家的庄稼连续几年颗粒无收,生活异常艰辛,100块银元的欠账就这么一拖再拖,而赵家人也没怎么催过这笔钱。让魏家悲痛的是,1941年,魏永会去世了,两年后,魏万芳的父亲也离开人世。
“临终前,父亲让我一定要还了这笔债。”魏万芳说,“其实,这笔钱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记得不太清楚,就找还在世的奶奶。”魏万芳说,奶奶说只知道债主姓赵,住在魏岭乡柳树湾村,是他姑父田种全的妹夫,当年姑父做了借债的见证人。魏万芳听罢,便牢牢记下了祖父欠下的这笔债。
艰难度日
1955年,魏万芳举家搬到乌鲁木齐农校,后随单位搬迁至伊犁,魏万芳在伊犁州农业局任职。他无论身处何处,始终没有忘记那笔债。
父亲不在了,作为长子,魏万芳一个人的工资养活着全家老少10口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文化大革命期间,弟弟带着自己的和他的孩子在伊宁县青年农场落户,他和家里的其他人先后几次被遣返回兰州,平反后他留在了兰州。
其间,魏万芳的奶奶、母亲先后去世。“那时,我不能想这件事,每次都非常揪心,难道这笔钱真的要拖到我的儿女辈去还吗?”魏万芳说,如果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把这笔钱还上,愧对过世的爷爷和父亲。
2005年,魏万芳的老伴去世,儿女不放心他一个人生活,就把他从兰州接到伊宁县青年农场。
攒钱还债
孩子们陆续成家,儿孙们又不用操心,还钱的念头涌上心头。魏万芳说,还账是他这辈子最后的心愿。
2009年,魏万芳打听到一块银元相当于人民币50元。“100块银元应是5000元钱,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能让赵家的后人吃亏,我要还他们1万元钱。”魏万芳说,时隔这么多年,赵家人从来没有因为这笔钱为难过他们。
确定了目标,魏万芳开始攒钱。“我是哥哥,自己能办的事情,就不麻烦兄弟了。”这件事,他没有向同住青年农场的弟弟魏万成提及。
从2009年开始,魏万芳从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中多则三五百、少则一两百开始攒钱。对于父亲攒钱还债的事,长子魏明山说,还是偶然听父亲跟老家人打电话时才知道的。“如果说别人觉得父亲这么做不可思议,我们做儿女的一点都不诧异。”魏明山说,从小父亲就教育他们要诚心待人,要知道感恩,不贪图小便宜。父亲坚持还钱,他们特别能理解。
辗转报恩
在攒钱的同时,魏万芳向在兰州的妹妹和表弟说了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他们的努力,历尽半年多的艰辛,终于打听到了债主赵家人的重孙和当时担保人的后人。
据魏万芳远在兰州的表弟郑有福说,刚听到这件事时,他愣住了,自己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更何况事情已过去了74年。感动之余,郑有福对此事全力以赴。
“债主姓赵,住在魏岭乡柳树湾村,是见证人田种全的妹夫……”郑有福仅凭表哥提供的信息,想起自己在同村有个姓田的远房表弟,郑有福走进了田家的大门。
“我爷爷就叫田种全,有个姓赵的亲戚住在魏岭乡柳树湾村。”远房表弟田玉成的答复让郑有福很欣喜。田玉成说,如果真有此事,他愿意代表田家还做见证人。
打听、了解、走访,今年10月中旬,郑有福终于找到了赵家的重孙赵立明。听说此事后,赵立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解完事情的真相,赵立明拨通了魏万芳长子魏明山的电话……
诚信撼世
“谢谢,谢谢!”魏明山说,电话一接通,赵立明不停地对他说谢谢。“我们应该谢谢赵家当年对我家的帮助。”魏明山说,这是一笔良心账,如果父亲没有能力还,他们做儿女的一定会把这钱还给赵家。
10月30日,魏万芳来到伊宁市,把攒了3年的1万元钱汇给了妹妹。当日,在当年见证人后人的田玉成的见证下,魏家代表郑有福、魏万芳的二妹魏兰英将1万元钱还给了赵家的代表赵立明。此事不仅在魏岭乡柳树湾村传为美谈,在青年农场也一样传颂着魏万芳的美名。
近一个世纪的债终于还清了,魏万芳松了一口气。更让人感动的是,魏万芳的大弟魏万成得知哥哥背着自己还了1万元钱后,立即往哥哥的账户里汇了5000元钱。“诚信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的事。”魏万成说。
来源:新疆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