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春风化雨暖人间(图)

发布时间:2018-04-09 17:0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2-12-31 08:56 | 查看:1921次

刘龙是个“小人物”,个儿头不高,说话和气,是县供电局一个小小的“调度。”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却有着大海一样的情怀。近三十个春秋,刘龙、妻子,后来儿子也加入了,举家照顾古稀老人,不仅付出了金钱,付出了汗水,还捧出了金子般善良的心。无疑,刘龙的善举,是对慈善事业的另一种解读。

我就是你的亲人

1981年11月,金秋时节,敦厚又腼腆的小伙儿刘龙,终于圆了他从军的梦想,从煤都抚顺应征入伍了。刘龙的心情有些激动,有些忐忑,更有些许的期盼。要知道,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兄弟,去遥远的他乡戍边卫国,这是刘龙人生的第一次。

生活似乎总是在诠释着“小人物”的“小字号”命运。在常人看来,当兵戍边自然少不了与钢枪为伍,但刘龙却在大长山岛守备营当了一名小小的卫生员,这让憨厚的刘龙有了一点点遗憾。不过,刘龙瞬间的“别扭”很快就释怀了。他知道战士的责任,那便是服从命令,然后才是个人意愿,况且无论何时,作为军地两用人才的卫生兵,不是更能体现人本精神吗?这在缺医少药的海岛,刘龙的想法更实际、更有代表性。

古稀老人王玉英时常来卫生所买药,啧啧称奇的是,她对眼前这位素昧平生、敦厚的卫生兵,有着本能的亲近感。说来也怪,刘龙对眼前这位古稀老人,也有着莫名的亲近,似乎早已认定她就是自己故去多年的姥姥。再后来,当刘龙知道了老人家的身世,是个无儿无女的“五保户”后,情感的闸门就此打开了。他适时地送药上门,为老人家挑水、买煤、扫院子、侍弄菜地,包揽了家务中所有的重活儿。为了不使老人家因为“非亲非故”过意不去,小伙子索性认老人家为“姥姥”。他曾经对老人家说:“俺10岁就没姥了,您就做俺的姥姥吧。”诚恳的话语,让老人家分外感动,就这样,刘龙顺理成章地成了王玉英老人的“外孙儿。”

三年转眼就过去了,1985年的冬天,卫生兵刘龙光荣退伍了。说句心里话,辽北的山川、父母的亲情、手足的挂念,曾让刘龙有归鸟恋故林般的眷恋,他想赶快回到家乡,在父母膝下尽尽孝心。等见到父母后,心里自然是高兴,顿觉一切又像回到了从前,心里稍感平静。不过,让刘龙略觉不安的是,远在小岛的王玉英老人,总是让他牵肠挂肚,脑海中也总是抹不去和老人分别时,老人的伤感和无助,更忘不了他曾对老人许下的诺言。那天,他早早地来到老人的家中,郑重地对老人说“姥姥,我就要走了”,过了一会儿,他又补充道:“你放心,我回家办完退伍手续,马上就回来照顾你!”老人听到“外孙儿”的话,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脸上露出宽慰的笑容,要知道,老人不但是要人照顾,她还舍不得刘龙这个“外孙儿”啊!

返乡后的刘龙,心里总是惴惴的。一天,他鼓足了勇气,向父母坦言了自己的心事。正如自己所想的,父亲虽有不舍,但却稳稳地说:“你在部队锻炼了三年,懂事了,咱做父母的尊重你的选择!”听了父亲的话,刘龙半是高兴半是歉疚,高兴的是姥姥“有靠”了,从今往后,他可以一门心思照顾姥姥了;歉疚的是短暂的聚会终将分开,自己又无缘在父母膝下尽孝了。这对刘龙来说可谓憾事。半个月后,刘龙阔别了家乡,放弃了家人为他找好的工作,带着愧疚,带着嘱托,也带着希望,踏上了南下的列车。他要乘船跨海,回到姥姥的身边,完成他人生的另一夙愿。

21比19

刘龙虽是个“小人物”,但21比19的故事,却让我们明白了“小人物”的襟怀:它是那样地坦荡,堪比这无垠的大海。

刘龙终于回到了岛里。他奉养古稀老人的故事,也如海风般传扬开来,这让淳朴的渔家人既惊奇、又称赞,消息不胫而走。这时,大长山岛镇的领导,也主动为刘龙落了户口,并联系县有关部门,安排他到县供电局工作。有了工作,有了事业,但刘龙还是刘龙,他和先前别无二致,还是悉心地照顾着姥姥。

不久,刘龙找到了他人生的伴侣,一个叫王丽君的善良姑娘。婚后的刘龙,照顾姥姥不改初衷,而且还有了妻子的全力相助。

刘龙的小家安在县城,从县镇到郊外姥姥的家,骑自行车也要半个多小时,遇到雨雪大风什么的,就只有推着车走路了。为了方便照顾姥姥,他和妻子商量,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花了四千多元钱,买了一辆踏板摩托车。自此以后,无论刮风下雨,我们会不时看到刘龙驾驶着摩托车,去郊外探望年迈的姥姥。还有,一年四季,花开花落,市场上新来什么水果,刘龙都会及时地给老人送去。梨子要挑软的,荔枝要买鲜的,老人的牙咬不动苹果,刘龙就用小勺一点一点地刮着喂老人。每到换季的时候,刘龙夫妻俩就会早早地把姥姥衣服找出来,放在她的身边,还时不时地给老人添置几件出门穿的衣服,让老人更多地感受亲人的关爱。农历冬月初四是姥姥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夫妻俩都要给姥姥做上一桌香喷喷的饭菜。这时,姥姥居中,刘龙、妻子围坐两旁,儿子坐对面,其乐融融地为老人过生日。

每逢春节,不仅是姥姥的大事,也是刘龙夫妻最重要的节日,不为别的,夫妻俩就是想借助春节,让姥姥有家的感觉,不再孤独,也和村里别的老人一样,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刘龙结婚21年,除了有2 年回家过春节之外,余下的19个春节,他和妻子都是和姥姥一块儿过的,这不但让姥姥高兴,也让村里人羡慕不已,说:“王玉英真是有福气的老人,是前世修下的福啊!”

病床前的外孙儿

1995年夏天,潮湿、闷热,典型的桑拿天。王玉英老人的心脏病犯了,邻居们把老人送进了县医院。不巧的是,刘龙正出差在外,当他得知此事后,心里别提多着急了。没办法,他让爱人领着儿子,到医院去陪护姥姥,以解自己对姥姥的挂念。老人病重的那几天,刘龙的爱人曾经两天两夜没合眼,焦急地守候在老人的病床前。第四天,刘龙也心急火燎地赶回了家里,侍奉在老人的左右,当老人的病稍有好转,刘龙就把老人接到了自己的小家,一日三餐为老人做饭,一天三顿为老人煎药。在刘龙夫妻的精心照料下,三个月后,老人能下床走路了。这样,刘龙的心宽松了许多。一天,刘龙对爱人说:“姥姥好长时间没洗澡了,你去帮帮她。”贤惠的爱人心领神会,先用大蒸锅把水烧热,然后一盆盆端到卫生间,再兑上凉水,为老人慢慢擦洗。由于老人住在农村,没有洗浴设备,身上的灰垢又厚又硬,搓劲儿大了怕老人疼,搓小了又不见效果,于是,刘龙的爱人只好一点一点试着搓。王玉英老人感动都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扑簌簌地流眼泪。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人在刘龙的照料下,身体渐渐好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老人放心不下家里的活儿,提出要回自己的家里去住。刘龙夫妻考虑到老人刚出院,身边没人照顾不行,于是,他就把母亲从老家接来,让她陪伴姥姥。刘龙的母亲是善良的人,来到岛里后,陪着王玉英老人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白天,刘龙的母亲为老人做饭、洗衣、侍弄菜地,晚上陪老人拉家常、谈往事,常常唠到深夜。在刘龙的母亲看来,王玉英老人就是自己的妈;而在老人的心里,刘龙一家就是她的亲人。1996年秋,县供电局盖了新家属楼,按条件、资历、贡献,刘龙应该分到好楼层,可他却要了一楼。要知道,海岛的一楼,最大的毛病是潮湿,采光差,别人不理解刘龙的选择,他却说:“我姥姥年纪大,住一楼图个方便。”因老人住不惯城里,喜欢农村的清净,所以至今没有搬到楼里,这让刘龙夫妻有些遗憾。

不能委屈了姥姥

1997年,由于企业改制,刘龙的爱人下岗了,原来的“双职工”家庭,就只剩刘龙一个人“单挑”了,生活的压力自不待言。刘龙对爱人说:“下岗的事儿别告诉姥姥,宁可咱们自己日子紧巴点,也不能委屈了老人家。”

看到姥姥生活寂寞,刘龙便把电视搬到了姥姥家,还安上了有线电视,老人的电费也由刘龙承担。1999年春,刘龙看到老人的房子地面不平,担心老人摔倒,便买了几包水泥把地面抹平,还把老人的火炕重新扒掉修好,买了纸把天棚和墙壁重新糊了一遍。老人生长在农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刘龙理解老人的心事,于是利用休息时间,买来苞米、土豆和蔬菜种子,按照老人的意见,一垅一畦种上。当小苗吐绿时,老人别提多开心了。  

刘龙的儿子大超,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也对太姥有了深厚的感情。父母给他的零用钱,大超舍不得花,攒多了就买些老人喜欢吃的,等到星期天和父母一起送给老人。老人外出,大超寸步不离,搀着老人一起走。大超常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像爸爸、妈妈那样伺候太姥。”

2004年9月,又是一个桑拿天,潮湿、闷热。老人的心脏病又犯了。刘龙接到电话后,立刻把老人送到了医院。老人要求到村里的门诊所挂吊针,刘龙为了老人打针方便,就让妻子陪护她,并为老人做了些她爱吃的饭菜。经过二十多天的精心治疗,老人的病情好转了,刘龙的妻子才拖着疲惫的身子,放心地回到了自己的家。再后来,妻子考虑到老人大病初愈,身子需要补一补,于是便常常买些营养品,包括老人爱吃的饺子,打车为她送过去。老人感激地逢人就说,我已经92岁了,要不是小刘一家人,我肯定活不到今天,是我的“外孙儿”一家人照顾我,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

近三十年来,刘龙一家关心照顾老人的事迹感染着众多的人。刘龙的先进事迹,曾被多家媒体竞相报道。他曾荣获大连市文明办授予的“雷锋奖章”、长海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省电力有限公司“十佳道德模范”称号。或许是缘分,或许是巧合,当笔者在写此文时,“刘龙”和“姥姥”二词,总是纠结到一块儿,或先或后出现在电脑上。这让我似乎获得了某种暗示,那便是刘龙与姥姥,挥之不去的情缘。情缘动天地,善举暖人间!

来源:辽宁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