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5-25 11:21 | 来源:宁夏网 2009-04-01 10:38:09 | 查看:1252次
路终于有了模样,杨金乐了。新消息报记者 李静 文/图
通过新铺的石子儿路,小轿车开进了村,这让大伙儿非常高兴。新消息报记者 李静 文/图
晴天浮土漫脚背,雨天泥泞拔掉鞋,眼看着瓜果烂在地里也无人冒险来收购,这都是因为村里那条土路,让人望而却步。怎么办?人要活,要给娃儿们留条好路——
“杨洪桥,盐碱地,蚊子叮,蛤蟆叫,一出门,鞋脱掉”。这是流传于灵武市梧桐树乡杨洪桥村的一句顺口溜,说的是村里通往国道307线的1580米早已破败不堪的土路。然而,今年3月,这条修建于1958年、让村民吃尽了苦头的土路变成了一条石子路,带头修路的是50多岁的1社村民杨金。
路难行,瓜贩望而却步
不论是外出打工,还是运输瓜菜,这条通往国道307线的土路,是该村前往灵武、吴忠、同心的必经之路,也是1队、7队、10队社员出行的最便捷的通道。
路为什么难走,因为脚下全部是胶泥土,不下雨时浮土漫过脚背,走过一段后鞋子、裤腿全变白了,遇上下雨就更糟糕了,整条路泥泞不堪,每走一步脚都会陷进泥里,骑上车更容易滑倒,路的两侧“左沟右渠”,很是危险。路再难走也得出门啊,杨金和其他村民一样,每逢雨天绕行两倍多的路程进城,用三轮车把瓜菜拉到市场上卖。路不好走,费油费轮胎,农民花费的精力更多了,但收益却并不可观。前些年,收西瓜的商贩开着大卡车进村,先后两次翻入沟渠,此后就再也没来过。2008年,其他村的西瓜卖到了1公斤1.2元,杨洪桥村的西瓜只卖0.4元,还有一部分熟透在地里拉不出去,只能拿去喂猪。平时,村民们沿这条路出门很少穿新衣服,而孩子经过这段路走学校得穿上雨鞋,上了国道后再换上皮鞋。
土路影响了物品流通,制约了村民们的经济收入。每亩地一年只收益两三百元,仅相当于进城打工者一周的收入。如今,村里过半人外出打工,地里的收成更差了。
人要活,给娃儿们留条好路“难道一辈子就走这条路?”2006年,杨金萌生了修路的想法,攒了两年钱卖了一车稻子,筹了10770元,又向儿子借了3000元,准备修路。儿子对此深表不满:“路是大家走的,干吗要自己掏腰包修?”杨金的回答是:人要活下去,路要走下去,总得留一条好路给下一代。
今年3月初,艰苦的修路工程开始了。划线、拉石子儿、铺路基……杨金忙得不亦乐乎,遇到白天摊不平的沙石堆,他还得守在一边,免得天黑有人路过时翻跟头。因为修这条路是大伙儿多年的期盼,刚开工时,村民们纷纷出工帮忙,那些进城打工的村民下班回来后也乐意平整平整土基,算是参与了这项村里的“重点工程”。由于缺少组织,热闹了一段时间,修路的活渐渐被固定的三五个人承担了,到平石子儿的阶段,主要由杨金老两口起早贪黑地干。
3月底,石子儿路逐渐成形,走在自己带头修建的路上,杨金说:“累是累,但心里舒坦。”记者采访时,一辆卖蔬菜的车驶进了村,这让杨金十分开心。“现在村民吃菜的种类多了,以后自己种的菜也能拉出去卖上好价钱了”。
石子路给村里的农民带来了惊喜,和记者交流的时候,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要是政府能帮咱把路再拓宽些就好了”,“这路应该宽得让小轿车能会车”,“路修了,商贩们就能来队上收瓜菜了”,“啥时候公交车能沿这条路通到队里啊?”,“娃儿们这下上学就不愁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区交通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建设通往行政村和乡镇的农村公路,对于自然村之间的公路,则由村里“一事一议”,自行解决。杨洪桥村主任兼村支部书记杨连成说,杨金带头修的这条路只是通往国道307线,并不通往行政村,因此不算是主路,村里目前没有这类资金,考虑到村民自发修路是好事,村里只能象征性地补助1500元钱。
(责任编辑:张小燕)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