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16 22:01 | 来源:中国记协网 2017-05-25 10:15:44 | 查看:2060次
(中国好人网左浩仁配图)
《中华好家风之绿叶对根的情意——专访农民教授李保国》文字稿
解说:他的家安在城市,每年却在荒山秃岭上奔忙两百多天。
同期:这么斜着削下来呢,我从这地方就能测这地了。
解说:他是大学教授,却希望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自己。他发表论文八十多篇,然而最好的论文是太行山上的一片片绿意盎然。看一位农民教授如何在30年里扎根太行山区,用科技的力量把贫困山区改造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敬请关注《中华好家风》特别节目,绿叶对根的情意!
主持人:品人生百味,看家国天下。大家好,这里是由连花清瘟胶囊,治感冒、抗流感,独家冠名播出的《中华好家风》,我是主持人新淼。今天的节目我们来认识一位大学教授,只是他与我们印象当中的教授呢有点不太一样,他既不文质彬彬,也没有仪表堂堂。相反,他皮肤黝黑,笑容憨厚,满手的厚茧,一身粗布旧衣,一双厚底布鞋。一年365天有200多天他不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授课,而是深入到山沟沟里去务农,把整个太行山区变成他传道授业的课堂。他呢还很神奇,能够点石成金,凡是他务过农的地方荒山披绿生金,穷困的山村脱贫致富,旧貌换新颜。乡亲们亲切的称他为农民教授,他就是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林业专家。
解说:李保国,1958年出生在衡水武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对土地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1977年,李保国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但他并没有离开自己所热爱的土地,他选择了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桑蚕专业。1981年,毕业留校的李保国来到保定农村的教学科研基地,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于是年轻的李保国一有机会就往山里扎,从此李保国的命运也开始与山区紧紧地连在一起,与村民的生活融在一起。
主持人:李老师您好,在上个月呢您也是获得了燕赵楷模的称号,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了您的故事,还有您的事迹。那据我了解呢,您从这个学校毕业之后呢就一直扎根在农村,扎根在田间地头。我知道您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前南峪这个地方。
李保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河北省科委组织大学里头和科研院校的,科研机构的这些专家到农村去,到山区去进行山区综合开发治理。前南峪村在周围是最穷的村,周围有一句歌谣叫有女不嫁前南峪。这个当时村里头接近一千人,光光棍儿就八十多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因为太穷了。
解说:邢台的前南峪村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是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1981年只有23岁,刚刚毕业留校的李保国跟随着自己的老师于宗周带领的河北农业大学山区小流域治理课题组,来到邢台县前南峪。那时的前南峪要啥没啥,八千三百亩山厂光秃秃,水灾旱灾不断,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十元。
李保国:荒山荒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别说没有树,连草都长不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重点研究怎么把水流到山上,怎么把土弄得它有了,这样才能种活植物。看着当时有这个老百姓打石头的,剩下的那个坑,那坑里头就能长东西,就能存水。我们受这种启示,研究怎么着想法人工的,把山上打成一条一条的沟。
解说:当时在前南峪,课题组为了研制合适的爆破手段,李保国他们没少花心思,甚至冒着危险屡次尝试。
李保国:当时有一段时间,还是土制,不是咱们现在用的TNT这一类的黄炸药,给它组合成一个适当的体例,上锅炒,炒的黄了、干了,这样爆破效果就可以了。做起来之后很危险的,但是要想着把这个弄上去呢,只有这个方法最有效。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因为当时机械程度也不高,有时候我们在做这个放炮实验的时候,半哑炮是最坑人的,有时候你认为他可能不响了,你想看看原因或者干什么,它又响了,经常是被这种半哑炮弄得满身石头,满身泥沙,让那个半哑炮又打了一家伙。
主持人:当时您受过伤吗?
李保国:我没受过伤,但是挨过石头打。
主持人:没受过伤,挨过石头打。这个工作我听上去,就是一份特别危险的工作,而且听您的意思,您的这个队员也受过伤,村民也受过伤,那这项技术怎么推广下去的呢?
李保国:本来我们选的马尾沟这个地方,当时的时候两千七百多亩山厂,几乎是没什么树,大部分都是裸露的岩石,在这种沟里头我们给它通过爆破整地,把这片全都种满了树,就是五六年时间吧,一条荒沟的产值达到40多万50万。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一看这种方法真有效,所以就全部推开应用出去了。
解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南峪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从草都长不好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同期:什么时候来的?
同期:现在来的。
同期:村民们现在就是七八岁的孩子,只要来咱们前南峪,都能认得这是农大的李教授。
解说:然而在课题组来到前南峪之初,当地的老百姓对李保国他们可不像现在这么热情,在当时的村民眼里,20来岁的李保国哪有资格给我们讲怎么种果树的事啊?
李保国:老百姓一开始是不认可的,像我在前南峪去了之后,帮着他们做这个苹果的管理,我说给他们说说苹果树怎么修剪,我剪了一个枝,那些人就很不相信,就有撇嘴的,有说话的,有干什么的。甚至有一个生产队长,这个人叫郑金玉,他跟我说,他说李老师你多大了?我说我58年生人。他说我56年就管这片果园。什么意思呢,就说我管果园的时间都比你活的时间长,你还给我讲果树。
主持人:很显然对您是不信任的当时。
李保国:对,所以我在这种情况下,我说你这样,你们给我一百棵苹果树,这一百棵归我了,如果造成损失了我赔你们。完了之后,第一年管下来,我的树比他们的树明显就显壮了,他们就有点服气了。我又等了一年,又管了一年,又管了一年之后,我那树比他们那树壮多了,并且产量比他们高了将近一倍,那个果还好。我这果有人去了之后,直接就给到八毛、九毛,他们一看他们服气了。就这个郑金玉说,李老师你跟我们说说,你那树怎么管的。我说我又不会管树,我这活的时间还没你管树的时间长呢,我这能有经验。他这越来越不好意思了。他说你别拿着了,当时我们错了行不行。要从农民手里头能听到他个人说他错了,也就非常不容易了。所以我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跟他们说说怎么管理,全套的跟他们说。
主持人:那当时落实情况怎么样?
李保国:郑金玉带着头,他就说咱们就拿李老师弄的这个去剪,去管,去做,这样跟我关系就变得非常好了。因为我呢,就是事事都要亲力亲为,个人先把它做好了,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然后他再学会。所以这些人最后关系都很好。
主持人:因为您是这个事必躬亲的这个性格嘛,所以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所有的这一片果林,您可能都要一棵树一棵树的看过去,帮着农民修剪这个果树,帮着他们指导这个种果技术,是吧。
李保国:对,每天都要上山转一圈,前南峪八千多亩山厂,四个生产队,这四个生产队我几乎都要走一圈。
主持人:每天都要走?
李保国:对,都要走一圈,看看有什么问题。
解说:荒山变绿,秃岭成荫,李保国在前南峪一干就是十几年。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邢台各市大面积受灾,唯一只有前南峪像一个世外桃源安然无事。
主持人:正是因为咱们做的这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卓有成效,使得那一次的洪水对于前南峪几乎是毫发无损,对吗?
李保国:对,我们这个综合治理体系呢,已经就说设计达到了小雨、中雨不出田,大雨不出山,这个暴雨不成灾。96年是连续三天降雨520毫米,我们这地方流出的还是清水,所以证明我们那个技术体系是比较适应的,是比较完备的,可以在太行山区大面积推广。
主持人:因为我印象特别深,96年的时候呢我还小,可是我清晰的记得,好多东西都飘在水上。但是前南峪这个地方照您的意思就是,庄稼、果树和人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李保国:对。
同期:前南峪人民特别特别感谢河北农大李保国老师,也就是说没有河北农大,没有李保国老师,前南峪老百姓也过不上现在好的生活。
解说:然而与前南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前南峪相邻不远的邢台岗底村,洪水过后,村里仅有的250多亩耕地全部被冲毁。
同期:96年等于是在岗底的历史上百年不遇的灾害,这个雨下了是三天三夜,我们前边这个船,包括土地、大坝,包括村办企业全部给冲垮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面临着没法过,老百姓都在哭,我也在掉眼泪。
解说:1996年特大洪水,邢台岗底村受灾严重,李保国如何毛遂自荐,帮助岗底村走出困境。为何在村民眼里,李保国的规划成为天方夜谭。李保国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推广出去。敬请关注《中华好家风》特别节目,绿叶对根的情意。
主持人:那个时候岗底村是不是有聘请您过去进行指导。
李保国:我们这救灾团来到岗底村的时候,当时这个岗底村一片狼藉,这个村外头全变成了烂石头滩,然后山厂上也是沟壑纵横,冲得这个乱七八糟。党支部书记杨双牛给我介绍他们那村情况的时候,指着那个河滩,指着那个烂石头说,你看我们村里边就这么一点农田,全冲成石头了,我们村里老百姓将来没了田,没了山,怎么生活,怎么活下去这都成了问题。在屋里头座谈的时候我跟他说,我说前南峪我们做得非常好,你看同样都是遇到这样的洪涝灾害,前南峪没什么损失,你们这边跟前南峪条件非常接近,我可以把前南峪的模式发展到你这儿来,帮着你们做一下,我相信很快你们村里老百姓靠山吃山,也会富起来。然后我就从他们那个桌上捡了一个烟盒,把他们别人吸烟的烟盒扯开,我给他写了一下我的联系方式,我的联系电话。回去之后没有多长时间,他给我打电话,我电话里跟他说,我说你们村里头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上山没有路,我说你要想把它弄上去,第一件事你先给我修路,把上山的路给我修通了。就在灾后人们正处在发愁的时候,一个569口人的小村,用半月时间修了三公里的山路。(真不容易)半月之后他给我打电话,他说我把路修通了。我说不可能,我当时也不相信。他说你来看看。结果我去了一看,最起码看着拖拉机能绕着山转一圈了,真把路修通了,当时我说这个人能干成事,我说我帮着你干了,我就帮着你干了!
解说:就这样李保国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又在岗底村与石头山较起了劲,他们每天早晨五点多就上山,直到天黑才下山,夜里还得开会研究解决方案,把岗底村八千多亩山厂的沟沟坎坎都兜了个遍,最终给村里规划了三个产业。
李保国:当时我们规划了三个产业。(哪三个)第一产业是苹果,第二产业是板栗,第三产业就是在这个树下头种苜蓿,用树下头的苜蓿养小尾寒羊,我们的目标,就是利用五年时间人均产值达到两万二,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六。
主持人:我听您说这一番话,别说我是当地的老百姓,我现在浑身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我觉得您就像财神爷似的,您就像摇钱树似的。那他们当时对您的这些说法是信了吗?
李保国:老百姓呢其实是根本不相信,因为当时就是二三百块钱的收入,完了之后你让他达到一万五。(天方夜谭的感觉)对,天方夜谭。规划完了之后呢,就给他们实施这个东西。我们把最新的技术做上去之后,有的老百姓就接受不了。你比如说我给苹果套袋,当时村里也没钱,灾后恢复。
主持人:套袋是什么意思?
李保国:苹果外头给它包上一个双层的纸,一说一个袋当时一毛八分钱,一个袋就一毛八,他一斤苹果才卖三毛钱,从心里上就接受不了。(对)所以老百姓说,你看我们岗底人,人还没得穿呢,你给那个苹果穿上双层的衣裳,简直就不可理喻。(是是是)老百姓没钱,我们团队的人凑凑,给他凑了四万五千块钱,弄上来套了袋,我们的学生给他套到树上。这个苹果去袋的时候,把袋要扯下它来,一扯下它来呢,一看那苹果白白的,一点颜色也没有,这老百姓就说你看这破苹果,一个白蛋子,那谁要啊,谁吃啊,那苹果都是有色的,你这苹果白蛋子谁要啊。去了袋之后过了四五天,粉乎乎的那个色上来了,老百姓这个心才落了地,觉得这苹果还行,这有色了。过个八九天之后呢,那苹果粉红粉红的,看着特漂亮,那个果面又光滑。老百姓一看,咱哪见过这样的苹果呀,这苹果你看看,真跟城里小姑娘那个脸蛋一样,粉乎乎红扑扑的。你看不套袋的那个,就是农村里头的,山里头的天天在外头晒着的老百姓。(挺形象)他感觉到这个果好了。
解说:在岗底李保国亲自将苹果套袋、去袋、转果等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逐一落实,如今国内驰名的富岗苹果不仅卖出过一百元每个的天价,而且在2008年被确定为奥运专贡果品。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太行山和燕山11个县市,369个村,带动七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同期:一年就是将近十来万吧。
同期:家里买车了吗?
同期:轿车,卖苹果富了,你不买轿车。
主持人:您跟村民之间的感情我听说是特别好的,就包括甚至如果说您有什么急事,要路过这个村子,他们甚至可以推掉自己家的这个围墙、篱笆来让您通过是吗?
李保国:这个就说我在当地推技术,从来不说留一手,有一些老百姓询问技术什么的,我只要有空,我就到他地里头给他看一遍,然后跟他说清楚怎么做,这样老百姓跟我也就非常好。有一次我就是从岗底回学校,前头出车祸了,那个山路一出车祸就堵死了,堵了老多老多的车,我也挺着急,我就从车上下来了。下来老百姓跟我打招呼,李老师你干什么去呀?(都认识您了。)都认识我,周围村里头老百姓也都认识我,完了之后我说我要回保定,这堵着也不定堵到什么时候。他一听我要回保定,不定堵到什么时候。他就说了,甭着急李老师,这样吧从我家过去。人家把旁边垒的那个院墙扒了一截,把里头挡着的废车轮都把它抬了,找了几个人,然后李老师从我们家穿过去。从他们家绕出去呢,就可以有宽敞点的地方就能走了。你像我这个过春节,每年过去都比较早,有时候正月初六七冬季修剪就做起来了,我去了之后,根本老百姓就不让我那食堂开火,一定要让我上他家吃一顿饭。有一年我正月初六,一直到正月二十每天至少吃六顿饭,早晨要吃两家,中午吃两家,晚上还要吃两家,你不吃他认为你是瞧不起他,他从心里头感到非常的不舒服,所以真正的就把你作为这个自家人去看待,来了一定要请你吃一顿饭。所以从这里头看到,老百姓也是非常非常的好。
解说: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农民的至少占了三分之一,而在李保国的行车记录本上,他密密麻麻的记着他曾经走过的路程,四年19万公里,可以说是从太行山的南端到北端,几乎每个区县都留下了李保国的足迹。
同期:李老师经常说,咱是新时代的教授,过去老人都比较受苦受难受穷,都穷在没有技术上,说我要把学到的技术一心一意的给了人民。
同期:原来我还说,李教授认为他不修边幅、不拘细节,我认为这是他的弱点,这正是他的强势。他跟农民站在一块,一是一,二是二。第二说着同样的话,第三干着同样的事,第四农民得到效益。所以他读懂了农民,所以农民热爱他,农民愿意跟他在一块。
解说:30年来,李保国让前南峪村、岗底村,这些昔日的乱石岗成了如今风景如画的富裕村。李保国的家虽然安在城市,但他每年却在荒山秃岭上奔忙两百多天,作为一名丈夫,一位父亲,李保国如何面对家庭,照顾孩子。敬请关注《中华好家风》特别节目,绿叶对根的情意!
解说:如今前南峪、岗底村的山绿了,人富了,村里家家户户都是二层小洋楼,成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世外桃源。而在前南峪村的山坡上,依然保存着一排不起眼的石板房,这排石板房正是当年李保国他们的课题点。从1984年开始李保国就带着妻子和两岁的儿子,每年有二百多天都住在这里。
主持人:我听您的故事,我真觉得您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所以说收获了好的收成,也收获了农民对您的信任和尊敬。可是话说回来李老师,咱们也有自己的小家呀,咱们也有这个妻儿,那对他们,我听说妻子和孩子一直是跟着您,生活条件在最开始的时候也非常艰苦。
李保国:我们这一代人在那个年代长大,可以说大部分都愿意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干成这些事,干好这些事,我爱人也跟着我在那一块做这个东西。
主持人:那个时候生活条件有多艰苦呢?
李保国:生活条件呢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你想想山里头交通又不方便,一天只有一趟到邢台的班车,在那个地方吃的喝的住的,都非常地艰苦。冬天我们就是石头房里头,到处都豁风漏气的,点一个那种煤炉子,早晨可以说我们那个水都结冰,屋里头。就是这样的条件,你挂的门帘子,门又透风。跟城市里边根本就没法比。(没法比)
同期:你像夏天,吃水因为很困难,早起我们要是打上点水的话,你洗了脸你就不能扔了,等到中午回来还是那点水,到晚上还是那点水。
主持人:但是孩子们,我听说他的昵称叫小流域。
李保国:对,孩子小没人带,一周多就跟上我们在山里头。
李保国妻子:整天他就跟个小尾巴似的,上山什么的都紧跟着我们去,因为当时我们的课题呢就是叫小流域综合治理,所以就大伙儿给我们儿子起了个外号,叫小流域队员。说这孩子跟着我们在山里头,确实也是很受罪。那是有一次我们校领导去我们点上看望我们去,连检查工作。当时是开车过去的,等车走的时候他坐车上他就不下来,怎么说他都不下来,怎么哄他都不下来,他就说他不在这地方待着,他要回去,他要回保定,他要上幼儿园。当时我们确实是很难受,后来领导其实也说,不行就回去,回去再来吧。我说不行,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的实验吧不能走,后来就生把他拽下来了。当时确实是那时候,我现在是什么时候想起来,都非常难受。就觉得小小的要求,当爸爸(妈妈)的都不能够达到他的要求。
解说:直到儿子6岁该上学了,李保国才把孩子安排回到保定,随后的几年里课题组的一些人也先先后后,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前南峪,而李保国夫妻俩始终坚守在这里,一晃就是13年。
同期:在这点上,基本上就是一年有200多天是在这个基地上干的,帮助这个老百姓解决这个具体的实际问题,用最简单的语言,老百姓能接受的话,把这个比较高深的技术,这个理论,让老百姓能够接受。
同期:有时候我们上山,做规划有时候半天,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李老师喝药都没有热水,就只能就着凉水喝下去。有时候我们看着都挺心疼的。
同期:李老师挺不容易,但是他坚持了,他一直都在说这是他喜欢做的事。
同期:就是说我为什么做这一行,主要就是受李老师的影响。
解说: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李保国患上了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可这并没有让他停下来,他带着药奔波在太行山的山路上,甚至妻子两次住院做手术李保国都不在场。
李保国妻子:第一次我做手术的时候吧,我是甲状腺瘤,去医院去检查去,人家医生说,做了一个彩超,说我这是高能供血瘤,怀疑可能是恶性的。取结果的时候吧,我就有点胆小,说实在的,我就想着李保国跟我一块去就好了。我跟他说,我说你看今儿该取结果去了,不知道这个瘤是个良性的还是个恶性的。他可能想都没想这事,他说取去吧。说他那个心里头就只有他那个工作。第二次做手术的时候,不是需要家属签字嘛,他不在,我同学去给我签的字。当时确实是觉得,看人家别人就说都有丈夫陪着,或者什么陪着,自己有时候也是觉得他要是能在身边就更好了。
主持人:说实在话,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还对妻子有所亏欠呢?
李保国:因为我们还是同学,互相还是理解的,都非常支持,所以在这上头她也没有埋怨,我也就没有过多地去想什么。
主持人:也就是说两次手术从头到尾,知道您事业上忙得多,妻子一句怨言也没有,对吗?(对)
解说:多年来,经李保国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百余个,前南峪村、岗底村、富岗苹果、绿岭核桃,从太行山到燕山,李保国用自己的30多年心血点亮了这一串闪光的名字。然而面对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燕赵楷模等等荣誉称号,李保国往往淡然处之,他想的更多的还是今后山区农业的发展,如何让山绿起来,人民富起来。
主持人:那在今后的这个事业的规划当中,您希望做一些什么事情呢?
李保国:我想把我过去形成的这些技术做成模块化的,标准化的这种板式推出去,并且另外呢,我现在还在研究一个红树莓生产。红树梅是一个风靡世界的第三代保健水果,因为这个适应性特别强,在我们那山区自然分布的到处都有。如果好多山场上,特别贫瘠的山场发展起红树莓来之后,山区老百姓还是能够富起来。
主持人:今天听到特别多的词就是富起来,农民富起来了,农民的日子好过起来了,咱们的这个苹果,咱们的核桃,现在基本上我们的产品是家喻户晓,我想乐开了花的除了农民之外,还有我们的这个企业家,我们的经销商都是受益者。所以我就想问说,李老师您为这些东西付出了这么多,您应该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您赚了很多钱吧?
李保国:好多人都说,说我每年肯定要挣好多钱,实际上呢我做山区治理这些产业,我都不为钱,也都不挣钱,我们只要能把事干成了,这其中你就快乐,你就有享受。所以这里头呢,我老觉得这个钱呢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本来就是国家的,国家已经给了我工资了,我再去跟别人要钱也是不应该的,我一直就是这样要求我个人。
主持人:所以说您做这些不为钱,不为名,不为利,您甚至考虑自己的后代都是那么少,那我想知道就是在今后,或者说终极的目标,或者说最想达成的那个目标是什么呢?
李保国:就是真正的把我们的太行山,把我们河北省的山区把它彻底的改变面貌,真正实现山绿人富村美,创造一个适于生活的那个环境,让我们这山区人民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一个美好的生活。能干成这么几件事呢,我心里就满足了。
主持人: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李保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在他扎根过的太行山区,在那些穷困质朴的老乡心中,他是恩人更是亲人,可是对于自己的家人,他却有着太多的愧疚和无奈,当大家小家摆在眼前,他的选择却从未有过丝毫的犹豫。34年,足以让一个穷山沟脱贫致富,但同时他也会让一个年轻人满鬓白霜。回首这34年,李保国说,这辈子能干点事,能干成点事,能干成点有意义的事,我知足了。我想,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是很踏实,很自豪。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