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16 22:25 | 来源:南方网 2017-06-14 11:39 | 查看:1116次
谢鸿瑞
10年前,农村初中普通教师于海龙开始捡垃圾,教了22年书的他因此成了不能被理解不能被接纳的对象,甚至有人给他贴上“有病”的标签,认为一个教师捡废品是不务正业有损教师形象的表现,更有人认为于海龙已经患了精神病需要治疗。(6月13日人民日报)
10年时间,从校内捡到校外,自行车、两轮平板车是两大主要运输工具,家俨然成一个小型废品收购点,捡垃圾年收入三四百块钱全部用于助学,每到下雨天抱着一堆修好的雨伞守在校门口……于海龙“有病”,还“病”得不轻。
于海龙的“病因”不外乎有三:一是堂堂人民教师,却干起了又脏又累的捡破烂,这样的反差令人心生怪异。二是不少老师都采取“课上不讲课下讲”的方式利己,他却用“课上讲课课下捡”的方式利他,实属异类。三是当别人在公益事业上一掷千金,他一年只能拿出卖塑料瓶子的三四百块,“效率”如此低下,还坚持10年之久。所以在世俗者看来,于海龙的行为是那么傻,那么微不足道。
但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为社会做奉献有很多方法,不论用何种方式,只要心怀善意、有利他人,都值得被尊重、被点赞。或许捐赠的财物有多少之分,帮忙的效果有大小之分,但利他的善心和行为,是不存在高低之分的。
有人认为于海龙作为人民教师,可以用更“高大上”“短平快”的方式助学,但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难道课余时间捡垃圾助学就与教师的光辉形象不符吗?反而于细微处见真章——工作无贵贱,利他无高低。
对学生而言,老师捡破烂的教育远远超乎了学校常规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于老师用切身行动阐释了教育的理念,让学生明白支持环保、捐资助学等公益事业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对政府而言,于老师捡破烂助学的事迹是一种价值倡导,更是一种善意提醒,部分地区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还亟待解决。对社会而言,于老师坚持十年如一日捡垃圾,既帮助贫困学子圆梦,更传播助人为乐的正能量,这种不考虑一己私利,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态度和坚持,本就值得称道。
让人想起那个冬天,年届九十的白方礼老人到天津耀华中学,递上饭盒里的500元:“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一笔钱。”靠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老人的善良与无私让人汗颜。今天,面对这样捡破烂助学的老师,我们能不能放下“高大上”的批判思维,为他鼓鼓掌,好吗?(谢鸿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