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而乾:“编外村官”热心肠(图)

发布时间:2017-04-25 16:55 | 来源:人民日报 2016-05-17 17版 | 查看:710次

  本报记者  魏本貌

肖而乾在涣山文化大院。魏本貌摄

  520多步,是从破旧简陋的家,到敞亮的村文化大院之间的距离。今年83岁的肖而乾,每天用双脚丈量多趟。随身携带着9把钥匙,悉心照看文化大院里每间房屋的他,唯独没带家里的1把钥匙。

  21年前,肖而乾从江西芦溪县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本该颐养天年,他却选择回到老家上埠镇涣山村当起了“编外村官”。

  回村后,肖而乾很快融入村民的生活。如今的他,头发花白,牙齿残缺,面孔消瘦,活脱脱一位农家老大爷。

  “1955年7月28日入党,现在60多年了。”问及党龄时肖而乾脱口而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休不能退志。”

  村里始建于1840年的萧氏祠堂,曾荒废多年,屋顶千疮百孔,屋内杂草丛生。2000多平方米的老建筑,缺资金缺人手,修缮谈何容易?2001年,肖而乾立下“愚公志”,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村党支部副书记程付英,见证了破旧不堪的萧氏祠堂在肖而乾的不懈努力下重新焕发生机的全过程,“当初废弃的祠堂,杂草丛生,一下雨就漏,人都不敢进去。”

  一开始,村民不理解,更不相信这位60多岁的老人能修好祠堂。“肖老带着几位老人,头戴草帽,将垃圾一担一担地挑出来。”后来,村民们主动帮忙,铺地面、换瓦片、刷白灰……大伙儿忙得不亦乐乎。缺少资金,肖而乾四处筹措,“几百不嫌少,几千不嫌多。”他还找来废旧的桌椅板凳,放到祠堂里供大家使用。

  一年多时间,祠堂旧貌换新颜。门口新写对联“共同生活互助精神,社会根基人伦源本”。祠堂修好后,肖而乾并未就此“打住”。接下来,在他的奔走张罗下,村里逐步建立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义务调解站”“党员教育示范基地”等活动场所,将萧氏祠堂办成了多功能活动中心,更名为涣山文化大院。

  修葺一新的祠堂一下子成了村里的公共活动中心,吸引着村民们聚在一起。文化中心是有了,但村民们还缺少运动场地。肖而乾和大伙儿一商量,打算在文化大院门口的荒地上建立简易门球场。说干就干,大家共同挑土、平整场地、购买细沙、建起围墙。“现在主力一队、主力二队经常参加全县的比赛,后备队还有20多人。”肖而乾对门球队的发展壮大非常高兴。

  后来,闲不下来的肖而乾又发现了新问题:村里年轻人想干事,却缺乏致富本领。“何不给年轻人找些致富门路?”肖而乾寻思着。没多久,在他的邀请下,县科技局、农业局的科技人员便来到文化大院里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村民授课。他们不但把种养技术等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还带来关于科技致富的书籍资料和科技种养光盘,每上一堂课都被年轻人一抢而光。

  2010年返乡创业的许雪高,目前流转经营着12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还成立了县稔年种养专业合作社,“刚开始创业时,我什么都不懂,多亏了肖老给我介绍农技师和专家。”

  在肖而乾担任“编外村官”的20多年里,上级部门陆续给村里支持了60多万元资金。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肖而乾为村里公益事业和救灾助困捐款超过6万元,而他自己却住在30多年前建的老房子里,但见屋内墙面砖块裸露,窗户上挂着遮风避雨的塑料布……

  对于未来,肖而乾既担心又高兴。担心的是,他还没找到管护文化大院的合适接任者;高兴的是,再过5年就是2021年,“作为一名老党员,没什么比见证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更让人高兴的了。”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