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敏 远山的承诺(图)

发布时间:2017-04-21 11:08 |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17-01-11 16:55:00 | 查看:1694次

  受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的影响,邓敏誓言给远方山区的孩子带去希望和知识,这个“远山承诺”,一诺6年,她的足迹留在了云南、贵州、四川等祖国的大西部,给大山深处绽播洒了希望之种。

  500字的简介:

  邓敏,女,中共党员,1976年11月生,高级教师,盐城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8月参加工作,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8年。

  上世纪末,邓敏老师在师院读书时,受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的影响,就立志要成为影片中瓦连卡那样将青春和热情默默奉献给大山里的孩子的乡村教师。自2011年开始6年间,她利用暑假,足迹到达彩云之巅的云南、偏僻荒凉的贵州、危险重重的四川、天阴地湿的湘西,世界屋脊的青藏、赤日炎炎的巴厘,深入这些边远山区的学校进行支教。她不光惦记远方的留守儿童,还时时看望身边的孤寡老人,捐钱、赠物,积极参加地方的公益活动。

  问她为什么每年夏天这么不辞劳苦地到山里去支教。她说,她欠远山一个承诺。现在,邓老师每年夏天组织志愿者,跋山涉水,实践自己的承诺——给远山的孩子带去学具、书本等衣物,在山区进行短期支教。

  正文:

  青山如黛,白水长流,夜已深沉,山野寂静无声。

  “我常常既向往又怀念那样的日子!”邓老师略带深沉地说。

  邓敏老师,一九七六年生,是盐城市伍佑中学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十八个春秋。二〇一一年那个夏天开始,她放弃了休假时间,远离故土,远离亲人,深入大山进行乡村支教。这一干,就是六年。六年里,她的足迹踏遍云南、贵州、四川、湖南、西藏、青海和巴厘岛。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力量支撑自己一直坚持下去的。

  “远山的呼唤!”

  邓老师轻轻地回答,眉宇间充满着坚定。“早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一直梦想成为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瓦连卡那样的人。那时,这样的想法也许带着些许青春的狂热和理想化,但我时时感受到远山深情的召唤,一声声是那么的强烈。于是,我在心里默默地许下诺言:一定会走向我心之向往的远山!等着我!”

  终于,从二〇一一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开始,邓老师克服重重困难、冲破层层阻挠践行着对远山的承诺。而且守护和实践这个承诺的时间,邓老师回答是:“一辈子。只要我能行能动,会一直做下去。”

  艾琳·卡瑟说:“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拉罗什富科说:“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古谚语说:“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真诚、善意、守信、温暖、仁爱、接纳等元素则是包蕴在诚信中的最美妙的部分。也许邓老师正是用一颗真诚的心感化着身边的人们,也感动着远山的孩子和乡亲们。真诚守信,将人的距离缩短;诚挚友善,也将教育带回到人的层面,多一份对人的关心。自二〇一一年始,邓老师踏上了暑假短期支教之旅,也踏上了“远山的承诺”的实践之旅,用真诚打开一扇扇未知之门。

  一、行动,是冲破一切障碍的最有力的利器

  一个鲜活的想法会让人激动和兴奋很久,而一旦去做会发觉困难重重。首先是观念和认识上的不同,甚至是因为相异观念而形成的阻挠。二〇一一年首选全程自费支教的学校是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西定乡布朗族的章朗小学。全程自费而无半点政府或机构的支助进行支教和捐赠已经让邓老师家人、邻里、亲朋觉得是犯傻、没事找事了,而且还找那么偏僻和冒险的地方。很多人都不看好,不光无外援,更无精神上的支持。好不容易募得同行的张桂英母子,其间还险象环生,差点没能完成首次的支教任务。车跌跌撞撞到了西双版纳的首府景洪,联系上当地志愿者时,同行张老师死活也不肯下车。因为她认为带路的志愿者长得象毒品贩子。

  邓老师只好征得志愿者的同意,取来对方身份证,在全国公安网上输入姓名查询到“此人无犯罪记录”后,大家方才放心地由志愿者带领,驱车来到西双版纳最南端与泰国仅一山之遥的边地小山村——章朗,而且这个村庄完完全全是建立在无公交相通的山腰和山顶上的。

  古语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什么事情,一旦付诸行动,再遥远再渺小也会产生一种撼动身心的力量。尽管行动过程是艰难的并且磕磕绊绊,但一旦走出来,迈出第一步,你会觉得别有洞天。

  邓老师一行到达章朗村,受到村支书和山上村民的热情接待。他们打开布朗族的当地民俗馆让大家参观,还介绍当地的民风、习俗,讲述当地人民心中的英雄兰三飘的故事,领邓老师参拜村里的庙宇——一座象泰庙一样金碧辉煌的建筑。第二天村支书用高音喇叭召集来村民和孩子们。他们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到山顶广场来参加由邓老师和张老师组织的语文、英语、体育等教学活动,甚至庙里的小和尚也穿着鲜亮的教袍来跟大家一起学英语——这也是这个闭塞的小山村孩子们第一次说英语。

  此后在章朗的生活与村民的交往,使大家完全忘却了出发之前以及在路途中的种种不安和艰辛。事后,邓老师庆幸自己坚持了,也回想总结到:任何教育理念、思想和改革,都需要付诸行动。行动,是冲破一切障碍的最有力的利器。行动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们带着真诚、怀着感恩的心行动时,就会发现,无论是将爱施于身边的学生还是投向远方陌生的孩子,其实真诚永远是一种最简单又最有力的交流方式。而打破隔阂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的距离,就是真诚的行动。

  二、打破偏见,事实永远比想象的美好

  想要做出改变,第一步往往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解放思想、突破旧有的观念。

  第二年,也就是二〇一二年夏天邓老师又来到了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芭扒小学支教。在大家的印象里,贵州不光贫穷而且偏远地区的乡民还野蛮未开化。临行前,就有朋友给邓老师说了个段子,说本地一小伙娶了贵州姑娘,跟妻子一起带两万元回门(就是婚后去丈母娘家),结果听闻妻家贪没他的钱要谋财害命,吓得他抛弃新婚妻子连夜逃命。

  其实,好多教育偏见就犹如上文的段子一样既思维意识陈旧、又经不住实践的检验,但人们常常耽溺在这样的偏见里,懒得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和改变。邓老师一行辗转来到黔东南侗族的芭扒小学,非但没有遇到上文那样的骇人事件,相反一路受到当地热心人的指点,顺利到达目的地。而且在车上还认识了独自旅行的厦门吴女士,她听说邓老师去学校支教,就立刻加入了邓老师的队伍。

  你行动了,走出来,会发觉原先许多囿于一个角落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和幼稚。黔东南从江、小黄,这里的侗族大歌——天籁之音,这里的少数民族风俗、舞蹈,还有风雨桥、鼓楼、凉亭等传统建筑吸引了无数海内外的游客踏足寻访,也有不少作家的笔墨描绘过这里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风情。邓老师在芭扒小学搞活动时,就碰到一队从北京来的游客和一家三口外国人,他们特地找来要欣赏孩子们演唱的侗族大歌。

  邓老师支教的这所学校就是当地侗族大歌传习基地,学校三四层的崭新教学楼是国家专为支助建筑的。这里不仅不像想象中的闭塞和贫穷,相反,一直受到社会各届的关注。邓老师到那儿,迎接她们的不仅有当地师生,更有上海海事学院的大学生,他们已在学校呆了三个多星期了,而且他们学校每年夏天都会有学生到这里定点支教。所以,这里孩子的见识和文明程度一点不逊。

  所以,请放下偏见、进行新的尝试,你会发觉:真诚对待陌生环境和陌生的人群,事实永远比我们想象的美好。

  三、你所得到的,永远比给予的多

  连续两年深入僻远地区,当地人的淳朴、热忱总是深深激励着邓老师,一到夏天邓老师就无法安闲自在地呆在家里,心头总响起一声声召唤。

  二〇一三年,邓老师选择的支教地点是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银汉镇的长远小学。那是一所没有公路相通的土庙学校。学校百十多名学生只有两位代课教师苦苦坚守和支撑。

  他们既要负责不同年级的孩子们的各个科目的学习,还要照顾这些十里八乡不能回去的孩子们的日常起居和吃饭问题。常常是刚将一年级的拼音教完,又赶紧给三年级学生上课;安排了学生绘画或体育活动,还得跑到厨房为学生准备午餐;忙了整整一天,未及躺下,又得去看护住宿的学生睡觉,为孩子掖好被、关上灯、定好第二天的闹钟,疲惫地躺在床上,月亮早潜行过中天了……有时夜里还不放心学生,打起电筒来看看学生是否安睡……

  邓老师问他们累不累,当地陈老师只腼腆地笑笑:“早已习惯了。”她拿出一沓子学生的奖状和证书一一介绍,这是某某学生在什么时候获得的,言语里满是幸福和自豪。

  那两位老师是一对夫妻。二十多年前,周老师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这所小学。当时这所学校的老师和班级都很多,周老师在学校支教时爱上了本地高中毕业后到学校代课的陈老师。因为爱情,因为学生期盼的眼神,周老师就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二十年。二十年里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少老师或离开了教学岗位或调动到镇上教学,学校也由以前的完全小学变成了只收初、中年级的小学。许多同他们一样的代课教师都到城里打工了,而他们为了乡里年幼、不方便行远路的、有的是家境困难没钱去镇里读书的孩子坚守了下来。他们已经成了给孩子们甚至是整个乡村带来文明和光亮的一座灯塔。他们吸引来的一波波社会关注的力量,燃起这片平静乡村的热情和温暖。

  邓老师一行人走到村里时,稻田间的村民直起腰来微笑着看向她们,屋门口剥豆子的妇女停下手中的活儿向她们打招呼,赶着鸡鸭的娃娃扔掉手中的小木棒跟在她们身后一路跑到学校……

  邓老师在学校做活动的时候,窗外站满了观望的村民,门口也有满是皱纹的乡民挤靠着,还有三五成群的在庭院里远远注目着的。他们大都安安静静地看着,仿佛我们给幽闭的乡村送来了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一出大戏。

  我们的乡村太寂寞了。

  那年邓老师的支教事迹引起了市教育局的关注,区里也推荐她评选市“最美教师”。但邓老师觉得比起自己所给予远方山村的、那点微不足道、杯水车薪的赠予和短暂的教学活动,许多像周老师夫妇那样长年留守在乡村、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乡村的人们才是最让人感动,也是最伟大的。他们才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肯定。看着那些淳朴的寂寞的乡民,他们安静的眼神,会让人心碎。

  “一路行走,相比我们所做的,所付出的,其实我们在遥远山村获得的感动、内心的震撼更多。洗尽铅华,我们觉得,这一路我们是被施于者,一路所见之景、人、事、物都在充实着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内心从未有如此充盈。”邓老师在日记中写道。

  四、挫折,更能丰富人的生命

  正如人生不可能总是平坦大道,邓老师所坚持的对远山的允诺实践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二〇一四年,邓老师在湖南凤凰县山江镇稼贤希望小学的支教活动,因为一场百年未遇的洪水而化为泡影了。

  邓老师头一天来凤凰古城所见的优美的风雨桥,第二天转瞬间就被特大洪水淹没和冲垮了。下塌的旅店老板将他们带去捐赠的财物扛到三楼高处,将他们最后一拨人送上古城外围的高桥之后,人也闪得无影无踪。

  大雨像从天空往下倒的,同行的人早被雨水冲散了。邓老师只有一个念头,赶紧逃往汽车站,赶紧逃离本地,彷徨稍一晃神和迟疑,洪水就会将人吞没。到达汽车站,衣服、行李全都湿透了。站内到处挤满了从各地来的旅客,人们大声询问有没有车可以出去,有的惊惶地向家人诉说当天的逃难经历。惊魂未定的邓老师顾不上这么多,她得想着同行人的安全,下一步该怎么办,还有与支教学校的龙校长取得联系向他说明情况……

  那一次在湘西湿冷的雨水长久浸泡下,以及前前后后的惊恐和连日来的操劳,还没到家邓老师就病倒了。而且也就在那一次,邓老师治下了鼻炎这种慢性病。

  但邓老师一点不后悔,她笑着说:“除了没能做成支教活动稍有遗憾外,我并不后悔自己这样放弃假日休息时间而出外奔波,也不后悔那次来到凤凰碰上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相反,我很享受这种生命的多姿多彩,若不亲历那样的事件,我怎会有别样的生命体验呢?”

  人在挫折中淬炼成长,人生也因挫折而丰富多彩,直面挫折和痛苦,战胜畏惧,战胜怯懦,生命中的坎坷和挫折一面刺入心房,一面也会化作人手中的利剑,成就坚毅的生命。

  五、真诚,是最奇妙的态度和行动

  西方有句名言:“诚信是面镜子,时刻照射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真诚使人拥有一种乐观从容的态度,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伟大的精神境界。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说:“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可见真诚守信是一个人多么重要的品质。诚信,能让人获得无限的力量。

  二〇一五年夏天,邓老师支教的学校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亚东县幼儿园。亚东是邻近不丹的边境县城,那里居住的绝大部分是藏族人。因为是边境也有一些住军部队和走私货物的商人。在亚东县城到处可见印度商品,甚至有从西欧走私来的手表、香水等境外物品。

  一听说西藏,可能就会有人觉得不太安全,何况去的还是边境县城。其实去除偏见、战胜恐惧,与陌生人、陌生地方、陌生民族,甚至陌生国家打交道最好的态度和方式就是真诚。真诚是友好、尊重、热情的代名词。你对别人报以真诚,别人也会以真诚来对待你。哪怕语言不通,真诚却是最美妙的语言。有了真诚,人人放下戒备,坦诚交往。

  邓老师就是运用这种神奇的态度,在拉萨汽车站门口赢得一位老婆婆的帮助,帮忙订到五天之后去亚东的限座车票;邓老师也是运用信任的力量,在拉萨街头获得一位中年人的帮助,将身份证借给她凑足人数办到去亚东的边境通行证;邓老师还是利用尊重的真诚,获得亚东幼儿园美丽的藏族女园长认可进入大班为孩子们进行教学活动;邓老师更是使用温暖、甜蜜的真诚,走到孩子们中间,使孩子们很快就接受她、喜欢她,围绕着她不停地喊“邓(凳)子老师,我们画得好吗”“邓子老师,来抓我呀”“邓子老师,你也吃一块饼干吧”“邓子老师……”

  微真诚是一种乐观、一种自信、一种善良、一种友好、一种欣赏、一种宽容、一种坦荡……运用真诚,你可以打开一扇扇陌生的大门,门后面是无限神奇的世界。那个世界里,花儿次第向你绽放,阳光铺满整个天空,沾带着雨露的果实露出红彤彤的笑脸……

  六、静等花开

  二〇一六年夏天,邓老师参加了一个海外义工组织,到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乌布镇去进行海外志愿教学项目。

  到达乌布营地,让邓老师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批来自全球各地的志愿者中除了有像邓老师这样的专业教师、年轻的大学生之外,还有从国内来的高二升高三的中学生,甚至有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父亲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来一起体验生活的。大家来自全球各地,年龄各不相同,语言也各异,但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真诚相处,很快都成了朋友。

  邓老师在乌布了解到,当地人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更看重能力的培养。他们不会强迫孩子学习,更不会拔苗助长,为孩子的学习操之过急。他们觉得,孩子学习应该凭着兴趣和天赋,孩子喜欢学习什么就自然会用心在上面,孩子能力达到什么程度那就学到哪里,不必要求他非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所以,志愿教学的英语课程也安排得很宽松,上午备课,下午才安排学生到校学习。而且下午在校也不全是学习课程,还与各志愿者游戏、娱乐。来学习的孩子一脸阳光,也与大家很亲热,老远就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向大家真诚微笑,甚至跑过来抱住邓老师。他们的生活也很闲适从容,不学习的时候和弟妹们玩耍或做点家务,晚上几个人围坐在门前的高台上,凉风习习,弹起吉他,一起放声歌唱……

  其实,学习就应该这样,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过程,而不是一阵子的事。每个人接受事物的过程有快慢、长短、甚至喜欢、感兴趣的事物也各不相同,为什么要整齐划一,为什么要让不同的孩子都在同一时期结束和完成同一课程,都要达到同一个目标?

  每个孩子都有绽放光彩的机会,只是时间不同、方式各异而已。当孩子没有绽放出光彩时,请不要急着责备孩子,也不要太过焦急。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育者犹如牵着一只蜗牛散步,只有放松心情、放慢脚步、放长眼光,耐心等待、真诚关注,才能以诗意的态度发现教育生命之美。

  六年的践诺之行,六年的真诚之旅,一次次让人动容。邓老师与远山的故事在告诉我们:也许,转变一下观念,以真诚的、欣赏的、尊重的、爱的姿势对待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打破习惯或偏见,努力付出,并一直坚持下去,耐心等待,一切将变得和谐而美好,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美妙结果,在丰富着我们的生命。

  总之,真诚地敞开你的心扉吧,世界将很大很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