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01 22:13 | 来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2013-07-19 | 查看:1398次
《百姓生活故事》之《用爱铺就成才路(上)》
2013年7月16日
《百姓生活故事》之《用爱铺就成才路(下)》
2013年7月17日
上集: 退休教师发起爱心捐助 以爱唤爱资助山区孩子
图为物资学院“爱心捐助站”回收的旧教材。
记者:就是这块吗?
杨洪璋:这就是我们的地带,就是当没有人值班的时候,他有东西就可以送到这里。
记者:就是这个?
杨洪璋:就是这个。
记者:这是一个包裹,还有一些衣服。
杨洪璋:我们有人过来,他们就可以送到这儿,来,请进吧。
解说 :说话的这位老人叫杨洪璋,今年78岁了,是北京物资学院的退休老师。跟着他的脚步,记者来到物资学院院内的爱心捐助站。
记者:这个库房是被子、褥子。
杨洪璋:还有衣服。这边就是一些教材和考研的一些书。
记者:这边是书了?
杨洪璋:书,家庭困难的孩子四年不用买书,大家捐的书多得很。
记者:真是够全的这边。我看您这上边都有牌子,爱心捐助站服装室三……
杨洪璋:实际上就是一个库房。
记者:我看这个库房都已经塞满了。
杨洪璋:看来我们现在这儿八间库房还不够。
记者:八间库房。
杨洪璋:对,你看,两间放书的,三间放衣服的,一间办公室,而且还有两间后备的库,后备的库也放不下。
记者:后备的也放满了。
杨洪璋:对,放满了。
解说:虽说这库房都已经塞满了,但家里的旧衣服、旧被子还有旧教材,一切都整齐有序。
记者:感觉您这儿像一个卖衣服的商店一样。
杨洪璋:就是,贫困的孩子四年根本不用买衣服。这边是春天的,这边是冬天的。
记者:这边是冬天的,那边是秋天的,春天、秋天穿的。
杨洪璋:需要的你就来拿,不要的你就送来。
解说: 杨洪璋老师说,爱心捐助站从2003年算起,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十年时间,杨老师他们的爱心捐助站共往外捐了多少衣服呢?
杨洪璋:因为我们这也是经过一年一年这样过来的,十几年了嘛,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捐的人你得登记一下,谁捐的嘛,你拿走了你也登记一下,拿了几件,我们将来有一个交代,效果很不好。送的人,我登记什么,扭头就走了,把东西扔到这儿就走了。来拿的同学,一说登记,他把东西放在那儿就走了。觉得你给我记下来了,我曾经拿过几件衣服,好像就记载着我不光彩的历史似的。后来我们逐渐的就不记了,当然我们的口号就是,不是说你有点爱心我们还得给你做个记录,你被帮助了我们做个记录。所以我们叫“让爱心成为习惯”。
解说:让爱心成为习惯,这是杨洪璋老师最早提出来的。1996年,杨洪璋从学校退休,生活节奏突然发生变化,自己一时也不知所措,脱过悠闲让他得了一身的病,腰酸、背痛、肩周炎可谓是接踵而至。
杨洪璋:当时我儿子就瞎出主意,他就说,你总得找事干吧,没事干不行,你养金鱼吧,养鱼是很好玩的,也挺忙活的。后来我到万全县去了一次,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到那儿一看,可以做的工作太多了。当时万全县作为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办学条件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非常低的,因为我们毕业生不要的衣服,我已经看到了,我就跟一些老同志,我说咱们收了吧,给那个地方的孩子。结果一干起了这个,觉得比养鱼有意思,养鱼有什么意思,全都处理了,都送人吧。这一下我就有事干了。
解说:找到了方向之后,杨洪璋老师马上就忙活起来。
杨洪璋:从零一年、零二年我们就开始回收军训服装,动员大家捐赠。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就发现,军训完了以后孩子就把衣服扔进垃圾箱了,我说这多可惜呀。到农村一问,像万全县它那儿中学的学生入学也要军训的,从来没买过军装。所以我们就捐了以后,一个就是先给我们的贫困生留下,我们每年都能收五六百套,我们用也就一百多套,剩下的我们就拿到中学去了,给中学军训穿上,那孩子美极了,我们穿军训服了,这才像个军训的样子。
解说:最初的几年里,杨洪璋老师带领学生们先后向张家口市万全县捐赠过学校淘汰下来的桌椅板凳、潜水泵、衣服等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发动身边的老师和同学,给当地孩子以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
杨洪璋:高中的孩子就多给点,一般的高中孩子给三份帮助,就是一个学期给六百,一年就可以一千二。初中的孩子给两份帮助,一次给四百,一年给八百。小学生基本保持二百,但是也有个别的,家里困难的我们就特殊给他不帮助。
记者:四百六百的。
杨洪璋:对,这样的话我们就通过给点钱去关怀他。
解说:帮助一个孩子,虽然需要的钱不算太多,但杨洪璋对学生们有个要求,就是这钱必须是自己勤工俭学挣来的。
杨洪璋: 拿爹妈的钱我们不要,所以得证明你确实是打工挣来的,那好。特别是有一个宿舍八个女孩子,她们帮助四个孩子,她们八个人七个人都打工,就有一个不打工的,她说找不着打工的地方,我说那你捡塑料瓶吧。所以我经常看到她拿着袋子在院里边到处捡塑料瓶,而且这个事我们又给她帮助的孩子说了,那孩子特感动,他说姐姐捡塑料瓶帮助我,那我要不好好学习,我简直不是人。所以他也觉得,我这样做对我帮助的孩子也是个鼓励。
解说:虽然一定的物质帮助是必要的,但对于当地孩子们来说,精神上的支持才是最为关键的。
杨洪璋:很多孩子跟我们讲心里话,他说,爷爷,你们给我们钱当然我们特高兴,因为我们确实能够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其实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什么?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我有了做人的尊严。过去我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歧视,别人看不起我的情况,因为我们家穷嘛,我没有妈妈,你们一来了,跟我聊天,跟我一起玩,我有自尊。所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
解说:杨洪璋老师说,几乎他们每次下乡都会听到孩子们对他们说这种掏心窝的话。每次听到这些,他们回来也就做得更加起劲。
2003年,在学院的帮助下,他们成立了这个爱心捐助站,不仅帮助万全县的贫苦孩子们,也对学校里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必要的支持。在他们的助学路上,还有哪些故事发生?请您明天接着收听“用心铸就成才路”的下集。
下集: 受杨老师爱心事迹鼓舞 演员陈曦捐助30个学生
记者: 昨天的故事我们说到杨洪璋老师在学校的帮助下,成立了爱心捐助站,在捐助站的一面墙上挂着一面展板,上面贴满了被帮助过孩子的照片。从小学到高中,足足有两百人之多。
杨洪璋: 这是我们最早帮助的一个孩子,现在读研究生了,他是一个小学是负责三个村子,这三个村子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他们一般小学毕业就完了,不念了,因为在他的想法当中是你上完初中又怎么样,上完初中还得放羊、还得种地。我们当时就下决心,找了几个好的苗子,开始提搂他,然后帮助他上初中、帮助他读高中,这是第一个读研究生的,在他之前他的哥哥就是先上了大学,一考上大学村子人就感觉就震动了,家长的观念也变了,我砸锅卖铁最后也得让孩子上学。所以现在他们那一个村子现在已经有八九个上大学的。
记者:这些成绩总归是和他们的付出分不开的,杨洪璋老师介绍说,因为北京离张家口比较近,来回一趟也方便,十几年间他已经带领两千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万全县助学124次,志愿者看着孩子们亲,孩子们也特别听志愿者的话。
杨洪璋: 他们中学初二有个学生叫董晨,他把他的名字写得又长又细特难看,写感谢信,我说董晨你的字写的怎么像你似的这么苗条、这么瘦长,我说一句他受不了了,字写得不好。等我们走了以后,后来他们老师说,他说他从上来我教他语文,这个字我说他多少遍了,他就不好好写。这回他找我来了,老师你帮帮我,我字写好了,我字写得太难看了,哥哥姐姐看我写的字真不好意思,所以他们老师说你看我说他多少遍都不行,我都骂他都不听,你看你们让他写一封感谢信他觉得太没面子了。我们就感觉,无意当中可能有些事就处理了。
记者:像董晨这样的孩子,杨洪璋老师都会尽全力帮他们念书,考高中、读大学,实在读不下去的杨洪璋还会帮他们另谋出路。
杨洪璋:因为我认识一个中专的校长,他是一个私立中专,我把情况跟他谈了,我说我们将来帮助几个孩子上初中,你能不能帮助到你们学校第二线。他听了情况,我介绍了一下他说没有问题,可以,这样我心里有数了,我就带着信心去的,跟他们同学讲了,你们一定要念初中,只要上完初中考不上高中的我就带你们免费读中专。
演员陈曦受杨洪璋教授事迹感动加入爱心捐助
记者: 到现在杨洪璋老师已经带出了七八十个中专生,这些孩子大多数也在他的帮助下,在北京就了业,可以说为了帮助孩子成才,杨洪璋拼尽全力,但是因为总是忙东忙西,经常不着家,他也难免和老伴闹些别扭。
杨洪璋:她有时候也跟我斗,人家过节放假时间都是团聚,你这个可好,一旦放假过节都跑了,就我一个人孤独。我说你也跟我去,所以我爱人去了,一次两次发现很感动,支持我了。我爱人我女儿他们都去过,一开始他们都不理解,你像收破烂,成天收破烂干什么,他们去了以后都感觉,所以我现在能够坚持做下去,很重要是我老伴支持我。
记者:虽说家里的事理顺了,但是在外头杨洪璋老师他们也会听到一些风言风语。
杨洪璋:很多人不理解,大学生包括老师也是,你们能解决啥问题,那穷苦孩子多了,我们就开始也得宣传。比如说我们就有一个说法,我们看到有十个人掉到水里去了,我们的能力只能救一个,就是因为我不能救十个,所以我一个也不救,你帮一个是一个,还有人说他不是最穷的,还有更穷的,就是叫板了,好,我们等待着你去帮助更困难的地方的消息。反正我们就觉得得坚持下来才能让人认可。
记者: 的确,做公益需要一颗恒心,几年之后杨洪璋带领大学生助学的事迹流传开来,他们的活动也开始吸引社会人士的参与。
杨洪璋:前十年有一个演员叫陈曦,现在他改名了叫陈芷曦,他就跟我联系说我想帮助几个孩子,我们约了时间就去了。他原来跟我说你原来帮这个孩子,一个学期二百,一年四百,我可以帮助十个,我说那太好了,我们学校还没有这个先例呢,去了,到了第一家一看哭了,我说你哭什么?太可怜了!杨洪璋我帮助二十个,我说好。到了第二家又哭了,杨老师,我帮助三十个,我说那走吧,走了八家哭了八家,结果三万块钱拿出来。
记者:杨洪璋老师说,到现在为止,跟他们一起去过山区的,有商人也有演绎明星,虽然现在已经是满头白发,但是精神矍铄的他每次奔赴山区,精气神可一点都不必年轻人差。因为对助学这件事情他有他的理解也有他的收获。
杨洪璋:一下找了这么多事觉得很有意义,就放不下,而且我很早就有这个想法,就是人活着要靠一种精神支撑,就是你没有追求了,这个人很快就完了,人不能享清福,享清福就是等着死,你必须得干事,你只有干事你才不断地精神状态比较好,你看我跑半天,这么多趟,带着学生来回,反而什么毛病都没有了。我也感觉,就是由于做这件事情感受的一种非常强烈的那种满足,看着孩子们的变化,看着孩子们成长工作不错,从内心当中特别高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