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官员挺身换人质,当赞亦当思

发布时间:2016-04-11 21:07 |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4-06-12 AA02版 | 查看:980次

  南都社论 

  一桩非同寻常的劫持人质案,引来外界热切关注,6月10日,湖北潜江某乡村小学被当地一社会人士闯入,持刀及疑似爆炸物劫持一名教师及数十名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教师说服劫匪释放学生,以及当地乡镇干部王林华挺身而出替换人质的情节,公众为之动容。

  一桩非同寻常的劫持人质案,引来外界热切关注,6月10日,湖北潜江某乡村小学被当地一社会人士闯入,持刀及疑似爆炸物劫持一名教师及数十名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教师说服劫匪释放学生,以及当地乡镇干部王林华挺身而出替换人质的情节,公众为之动容。同日傍晚,中纪委监察部官网亦登载了这位基层纪检官员王林华的照片与事迹。

  “最美基层干部”的赞誉,对于当事人而言,非其所能提前预知,突发危急事件中的本能抉择,越发让人感受到个人品质、职业素养、责任与担当的可贵,这也是公众对此细节倍加推崇、赞誉有加的原因所在。“这是干部该做的事”,事后接受媒体采访的这句话,确实朴素,在当时那样的危急关头,能有这样的果敢选择,配得上随之而来的诸种殊荣。

  相较之下,同样在突发危险中保持镇静,从凶险中救出数十名学生的那位女老师,可能得到的关注要少一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舆论对老师事迹的冷遇。个中原因或许在于,公众对于官员和教师这两种社会角色的评价与期待,存在不同的预期。尽管,对于社会公共事件而言,不论什么样的社会身份,能在危急关头做勇敢、决绝的选择,护持公共安危与利益,都值得称道、致敬。

  官员挺身而出替换人质所赢得的“额外掌声”,从一个侧面或许也能看出,长期以来,公职人员所收获的社会评价与期待并不高,也是事实。在此背景下,官员这一挺身护民的举动,所得到的赞誉,在为同一职业身份的人群树立正面榜样。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对官员职业伦理、职业精神的教育,不仅应当有贪腐大案的警示,同时也不应缺少这种正向的示范。要告诉公职人员,为官一地,即便在同样的制度环境之下,依然是有选择的。

  一起官员挺身换人质的案例,精神与行为都配得上赞誉,与此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对事件中凸显的正能量的褒扬,与对事件发生原因、矛盾产生根源的追问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对事件调查与追责的讨论并不意味着在给暴力侵害他人的刑事犯罪行为找理由、做辩解,更不是什么杂音。此次事件以劫匪被击毙告终,媒体所梳理出的诸多案件细节、所做的事件溯源,同样有重要价值。据《新京报》报道,劫匪以身犯险,缘由或在于和当地村干部的矛盾,而此次挺身换人质的乡镇干部,此前便曾参与对其的接访,挺身而出的心理中也有“能说服他”的准备。曾当过兵的六旬老人,与村干部因琐事产生的矛盾,是如何激化至此的?或者说在此前的基层工作过程中,是否有缓解纠纷、化解矛盾的可能性与机会?嫌疑人张泽清曾多次扬言要报复社会,并且因此“被列入了潜江市防控名单”,在提醒各单位注意“防控”的同时,可曾有过更多调查了解问题所在、寻求矛盾和平解决的努力?

  “因征地补偿款和宅基地划拨的问题,经常找村支书说理”,“后来可能因为村支书烦了,找人把他给打了一顿”,如此粗暴的基层治理范式,需要在严重刑事案件之外得到更多反思与追问的机会。基层民众的生计、诉求在一开始就应得到更好维护,纠纷在萌芽时尽可能被化解。谴责针对无辜平民的刑事犯罪活动,并运用国家暴力手段为这样的行为敲警钟,这与追问和反思问题的根源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理想状态,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纠纷与矛盾产生,而是纠纷与矛盾能有更多和平化解的机会、平台与可能。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