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1-06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01-06 | 查看:2049次
迎着早晨初升的太阳,采访车行驶在乡间小道上。农村学校的课堂里,此时正传出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这些农村孩子可能并不知道,当自己尚在梦乡时,他们的老师已早早起床,赶往学校;当老师们忙碌了一天,孩子们的功课、成绩,又会满满占据他们整个梦境……08年12月,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与文汇报联合开展的“上海市郊区农村学校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圆满落幕,30名扎根农村教育第一线的优秀教师获得表彰。今天,我们循着这30位“乡村教师”的足迹,踏进了我们原本并不熟悉的“乡村学校”。
看到这些优秀教师默默无闻地扎根农村,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留给这片最需要他们的土地之时,我们用文字记录下了这30位教师的心声,希冀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关注农村教师,关注农村学校里的孩子们!
采访车沿着闸航路,由东向西一路艰难地颠簸着,狭窄、泥泞的道路上满是沙土,汽车不得不以低于30公里的时速向前行驶。穿过三鲁路口,浦江三中的校舍出现在眼前——1个操场,3幢并列的教学楼,几乎构成了这所位于闵行区东南角的农村学校的全部。
当记者找到张月英老师时,她正在为初一的学生上思想品德课。“我真的很忙啊,学生们马上就要出操了。我是班主任,要带他们去操场。”张月英老师一边快步向前走,一边对记者说,等学生出操结束后,马上要去初二(4)班上语文课,“再过几天,就要期末考试了。现在的复习课,对孩子们来说太重要了呀!”于是,采访不得不继续推迟……
为学生不顾健康
物理老师陈利萍在浦江三中已经教了11年。她说:“这几年里,张老师的身体状况很不理想。我看到她几乎每天都是拿着中药走进办公室的。”
“张老师昨天早晨在家里突然晕倒,去医院匆匆量了血压,马上又往学校赶。”数学老师陈中权和张月英共事23年,“我来浦江三中时,张老师已在这里教了9年书,现在,她已整整工作了32年。”
看着张月英在学校里忙碌的样子,你很难想象她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子宫肿瘤,曾住院开过刀、做过8次化疗。2004年初,刚刚结束住院治疗的她,在身体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就急着回到学校上课,“我牵挂自己的学生,半年不见他们,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张月英带的班,都是“问题班级”。学校领导总是把年级里最困难的班,交到张月英手里。她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毕业班,使学习困难的孩子变成了成绩合格的学生,并顺利毕业;而同时,又迎来下一个“问题班级”。“我何尝不想休息呢?”张月英告诉记者,“自从我生病后,家人都劝我不要再教了,他们问我还要不要命了。但我每次都想,把眼前的这届毕业班送走再说吧。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一直教到现在……”
“我们也很无奈啊。”浦江三中校长朱建红不断地摇头,“像我们偏远农村地区,优秀骨干教师数量很少,像张老师这样有经验的班主任更少。”朱建红说,农村学校的青年教师数量不算少,但大多不愿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需要担负更多的管理任务,工作要复杂、辛苦得多。”
为教育师生接力
在浦江三中教数学的秦秀英老师,每次走上三尺讲台时,都会想起当年自己坐在台下时的情景。“我进初中后碰到的第一个班主任,就是张月英老师。我们也是她教的第一批学生。”
“当时,我们这些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就工作了。初三毕业时,我本打算不再念下去,如果不是张老师几次三番到我家来,现在我也不可能做一个人民教师。”据秦秀英回忆,那时张月英和班上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好好念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上了高中后,秦秀英仍经常去找张老师,两人亦师亦友的关系一直保持到了高三。“高考时,我报考了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要做一个像张老师这样和蔼可亲的好老师。”
大学4年很快过去,毕业时,秦秀英背起行囊,重新回到了鲁汇镇。当张月英得知自己所教第一批学生中的大学生回来时,兴奋得像个孩子。“鲁汇镇是我的家乡,浦江三中是我的母校。我想和张老师一起,做一个乡村教师。”秦秀英说。
张月英的女儿张晓俊也是一名教师,现在闵行区一所小学教数学。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晓俊对母亲很埋怨,“我真的很不理解,为什么她的心里就只有学生?”结婚后,张晓俊在莘庄买了房子,一直劝母亲过来一起住,还帮母亲联系了几所条件更优越的浦西学校。但直到现在,张月英还坚持住在鲁汇镇。
“希望妈妈不要太辛苦,多保重身体。”现在的张晓俊终于理解了妈妈,“因为我自己也成了一名老师”。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