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助推器”(图)

发布时间:2015-12-11 20:00 |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5-12-06 第A02版 | 查看:5674次


获奖的志愿者们。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雨渤 摄

  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120.9万人,比2011年翻了两番,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1.2%;

  全市志愿服务组织达9464个,在医疗救护等19个领域组建52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大众化与专业化相结合;

  在全国率先同时于“腾讯微信”、“阿里支付宝”两大平台开通线上志愿服务,每天在线可供市民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达500多个……

  26年来,尤其是自2011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以来,经过5年的努力,深圳的“志愿者之城”建设已完成所有20项目标,志愿服务参与更加多元,服务更加专业,平台更加健全,在城市文明、公共服务、基层治理、国际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志愿服务在深圳正成为补充公共服务的“正能量”、提升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新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体现”。

  志愿服务呈现三大特点

  相关报告显示,得益于独特的城市禀赋、社会文化和重大事件契机,深圳志愿服务显示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三大特点:志愿服务是深圳由“陌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途径、深圳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标识、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深圳常住人口的比例高达七成。在从“陌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志愿服务成为重要途径。据统计,来深务工青年等新移民通过志愿服务形式融入城市,占志愿者人数60.27%。志愿服务已成为不少家庭休闲生活的一种良好方式,目前全市已成立家长志愿者队伍364个,家长志愿者总人数3.8万人。

  志愿服务成为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服务的重要环节,逐渐成为深圳移民文化培育发展的主要内容,更是深圳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和国际化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和风景线。

  “志愿者之城”建设亮点频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踏实的步伐。围绕“志愿者之城”建设的目标,我市确立了社会化、制度化、项目化、信息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六化”建设目标,亮点频现。

  深圳志愿服务参与更加多元化,志愿服务“人人可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是深圳“十大观念”,“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成为深圳“流行语”。近年来,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120.9万,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1.2%。

  志愿服务理念、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已根植于深圳人的心里。数百万志愿者参与到交通文明劝导、文明旅游、网络文明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志愿服务,为深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重要力量。

  大众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志愿服务已成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队伍横向覆盖组织、教育、卫生人口计生、城管等13个系统,纵向延伸至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格局。仅医疗系统志愿服务,已经探索岗位化运作,在13所市属公立医院、6家区属医院推广健康U站志愿服务模式,优化就医软环境。

  志愿服务有效服务了基层治理创新。在深圳,40多万社区志愿者以192个社区U站为主要阵地,开展法治宣传、纠纷调解、社区矫正等7类特色项目,以及环境保护、帮困助弱等20个常规项目。

  志愿服务助推国际化城市建设。我市积极创建外语教学、文化传播、赛会展会等6类国际志愿服务项目库,每年近2万名专业志愿者服务高交会、文博会、深圳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会展会。深圳特区报记者 唐珊珊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