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4-10 22:16 | 来源:山东商报 2012年2月20日 第B05版 | 查看:5970次
坚持不与民政部门合作,收养流浪汉“是我的事业”
2月15日,杨正海收养的流浪汉们在“家”吃饭
46岁河南信阳人杨正海的生活,有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部分组成:曾经他是做着小本建材买卖、手里还有存款,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从1999年开始收养流浪汉以来,自称先后收养过四百多名流浪汉的他,渐渐成了当地的“名人”——但如今,他家境窘迫,入不敷出。
最让杨正海感到无法忍受的是,因为曾带领自己收养的流浪汉们外出干活和乞讨,自己坚持了十三年的“慈善事业”,如今正被人质疑为非法用工和借机敛财。“每天我都在网上查,看谁在那胡说八道,我不允许任何人质疑我。”本版文/图 记者 冀强
急于诉说的“善人”
素描杨正海:
急于诉说的“善人”
中等个头,壮硕的身体加上短硬的头发,让人感觉杨正海精力充沛。
收养流浪汉十三年的不凡经历,让他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杨正海极少简单而正面的回答,他讲着种种故事,用来佐证自己“慈善事业”的光荣和伟大。甚至,他找出了泛黄的《雷锋的故事》,说那是自己的榜样。墙壁上满挂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锦旗和自己做的泡沫展板,更是杨正海表达自己的得力助手。
健谈而倔强的他,在和别人交谈时,会不断讲述甚至重复自己做过和做着的种种“善事”;经常蹦出的排比和反问句,更有力表现了自己的表达欲望。甚至,如果不打断,很难再有机会问他下一个问题。
在杨正海的包里,放着他购置的数码相机和DV。他说,既是为了给这些活得太可怜的流浪汉们留存影像资料,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在救人,而非害人,“防止有人胡来。”
2月15日上午,为流浪汉们煮好面条后,杨正海从地上抓了一把韭菜,简单冲洗后切段扔进锅里,大勺搅拌后开始出锅。桌子上还是昨晚散落用过的碗,杨正海似乎并不在意,边盛边告诉记者,“我也吃。”但他终究没有吃,只是抓起一个馒头干啃。
采访期间,不断有人打电话找他。挂断电话,杨正海接着自己上一茬思路,继续讲述,不久再有电话打进,他笑着说:“其实我忙得很。”
他指指满墙的锦旗说,自己的荣誉不仅这些,“你去各大网站找,都有我。”
杨正海认为,自己正在做一项别人未曾做过的“事业”。“好就要有个好样,坏就要有个坏样,平平常常活得平淡?那不可能。”说着,他的语调再次激昂起来,“希望全社会都能向我学习,荣誉也是钱,看到全社会、全国各族同胞为我鼓掌,为我支持,我很知足。”
赊账行善 自称收养过四百多流浪汉
2月14日河南信阳街头,杨正海开着自己三万多元改装好的机动三轮车,带着四名被收养的流浪汉,卖唱乞讨,不时有人将零钱放进他准备的红色捐款箱里。蓝色车身上,贴满了关于他事迹的宣传材料,车门上“穷人慈善之路”的红色大字格外引人关注。
时间被拉回到1999年,据杨正海介绍,那一年八月的某个晚上,自己遇到了一名精神有问题的山东籍流浪汉,“见他可怜,就带他去吃了点东西,吃饱后就将他带回家了。”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据杨正海自己统计,截至目前,他已经先后收养了四百多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他告诉记者,甚至有人慕名而来,将无法照顾的精神有问题的病人送到他家门口,托付照顾。
“我奉行的边收养,边送回的来去自由主义,愿意留下的就住,愿意走的随便。”最让杨正海自豪的是,自己先后帮助近八十人找到了家。
46岁的杨正海告诉记者,早些年因为家境不好,自己也曾四处流浪,尝尽了生活的艰辛。“1988年我来信阳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我都租不起房子,就睡在楼道里。”
以后的日子里,杨正海靠给别人搞装修养活自己。因为也曾无家可归流浪过,所以他说自己对那些流浪街头的可怜人更有怜悯和感触。
现在杨正海收养流浪汉的“家”,位于信阳市工区路安装公司家属院内。有着三十年历史的老屋内,灯光昏暗,气味刺鼻。这套租来的三室一厅的房子,分别住着杨正海、他83岁的老父亲、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汉。除了吃饭时间,杨正海一般都将住着流浪汉的房门从外面拴死。
杨正海说,收养和照顾这些流浪汉,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在忙活。“吃喝拉撒睡,全都是我的事。”他还介绍说,因为这些人精神都有问题,所以照顾起来特别吃力。
不远处四里棚农贸市场的商户们,大都认识“老杨”。“能说会道,经常来这里买东西,一般都是赊账,攒攒再一起算。”卖米油的付万荣说,杨正海年前欠店里600多元,年后又欠500多元,“总共也有好几千了……”
招来质疑 大善人还是黄世仁?
本月初媒体报道称,西安未央区百花村村民王小庚,因将39岁有些智障的流浪汉刘立旺留17年,刘回到湖北老家后将王小庚告上法庭,索要30万元劳务费。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不小反响,更引起了公众对民间收养流浪汉行为的关注。
事实上,杨正海在当地多年收养流浪汉的举动,也引起过关注和质疑。招来质疑最多的,就是他带领流浪汉打杂工和上街乞讨。
“有人说,我带着他们出去搬沙扛砖,不给他们发工资,说我是‘黄世仁’,可给他钱他们会花吗?再说,一群精神有问题的人,能干多少活?”杨正海气呼呼说道,“还有上街卖艺挣钱,一天挣个百八十块,还不够养活他们的花销呢!”
杨正海坚持着自己是在做慈善的观点。“有人掉河里了,我伸手拉一把,而且还不要钱,这还错了吗?”他反问道。
他甚至估算了自己多年来收养流浪汉创造的价值。“别看他们活着的时候不值钱,可死了哪条命都值个几十万——我帮着他们找回家,家属们都拿着成千上万的钱酬谢,我都拒绝了,这么多年来,如果全部都收了,我现在该有上百万了吧。”
“有人说我因寂寞而养,有人说我为炫耀而养,有人说我为玩弄而养,有人说我为利润而养。可我却说,我是为人的善良而在坚持做,为让有感情、有感觉的人知道:人世间上除了虐待、遗弃,还有更多的爱……”在杨正海名为“穷人的博客”的个人博客中,他这样介绍自己的“慈善收养”。
坚持收养 拒将流浪汉交给民政部门
杨正海的坚持,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和好评。
信阳市民政局社会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杨正海收留流浪汉的1999年开始,民政局就注意到了,并且相关人员还多次到杨正海处,与其协商,认为个人救助流浪汉能力有限,最好还是交给政府民政部门,由他们去救助,“但杨正海都拒绝了”。
该负责人还表示,虽然国家关于流浪人员的救助文件中写有“鼓励、支持个人和社会团体救助流浪人员”,但他个人认为,个人救助起码得具备条件、有实力,没实力还是让政府部门去做好。
就在记者采访前夕,民政部门又联系杨正海,希望能由民政部门救助流浪汉,并聘请他为流浪人员收养信息员,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之所以没有同意民政部门的做法,杨正海称,是因为这些流浪汉们大都精神有问题,难以说清自家的准确地址,民政部门未必能真的送到家,即便真送到家了,可能还会出来流浪,“那还不如在我这里,这是我的事业。不让我收养,是因为我(的事业)让政府脸上无光。”
2月16日上午,杨正海煮好了大锅面条后,让流浪汉们出来吃饭。狼吞虎咽后,思维还算清晰的“湖北”告诉记者,自己是出来打工被骗后才流浪的,“知道家在哪儿,不记得电话。”
虽然认为杨正海是好人,但“湖北”说:“也想回家,但没有盘缠。”坐在一边的杨正海插话打断说:“别听他的。他说不清老家具体地址,没法送他回去。”
个人梦想 廉租房与“流浪学校”
记者采访期间,有人专程从焦作开车来到信阳,向杨正海求助寻人。“在一期介绍杨正海的电视节目中,看到有个他收养的人很像我走失的大哥。”查看了对方找寻目标的照片,杨正海带着他们打开了那间被从外面拴死的房门。
不足十平米的屋子内,肮脏的衣物和难闻的气味儿充斥其中。十名流浪汉或坐或躺挤满房屋,他们大都衣衫褴褛,眼神呆滞。用床板和砖块支起的“双层床”,就是他们的栖身之所。
逐个辨认,除了仅有一人“相似”外,家属们并没有发现要找寻的大哥,只好为杨正海留下联系方式和印制的寻人启事后,失望离开。
“要是有钱的话,我哪能让他们住成这样。”家属走后,杨正海告诉记者。
据杨正海介绍,因为收养流浪汉,多年来自己不仅没有一分钱积蓄,目前甚至还有四万多元的外债。
去年11月,杨正海在个人博客中发布“申请书”,“几经斟酌,我家特向您们申请低保,以度过目前的艰难时日。”采访期间记者问及此事时,杨正海表示“搞错了”,自己是想申请当地廉租房。
记者了解到,因无法忍受丈夫的举动,2004年期间,妻子曾带着两个尚在读书的孩子搬家,离开杨正海。从去年开始,杨正海才租下了两套对门的三室一厅房子,一套用于“慈善事业”,另一套用于妻儿居住。
“孩子们有时候问我,说爸爸你都快五十了,怎么还没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正因如此,杨正海才准备申请廉租房。“到现在还没回音呢。我是希望有了房子,能安顿下老婆孩子,我自己租房子,专心搞自己的事业。”
“每年8400元的房租,加上柴米油盐水电煤气,上学养老,现在每个月开支要上万。”他指着自己破了的牛仔裤说,“这裤子都是别人送来的衣服,穿了四年了。”生活的窘迫再加上外界的质疑,让杨正海直言“受不了,想放弃了。”短短的沉默后,他忽然改口:“我不会放弃我的事业的。”
除了想有个房子安家,杨正海还有更大的愿望。“创办全中国全世界全人类第一所专门收养流浪汉的学校,来训练他们和救助他们,让他们能够雄纠纠气昂昂地活着。”虽然还没有具体计划,但杨正海表示会“用毕生心血去努力,去实现,去奋斗!”
说起这个愿望,杨正海语调激昂:“如果有谁不相信,那么等我有了机遇,有人为我投资了,请看下集——请看看还有多少精彩在进行!”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河南省信阳市2014-04-15 17:50:01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