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2-28 13:03 |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7月01日 09:48:08 | 查看:1255次
(领航中国·红色经典)雷锋日记——一本影响中国人半个世纪的“宣言书”
雷锋(资料图片)
新华网长沙7月1日电 (记者谢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个名字,历经几十年传颂而更加响亮;一本日记,历经几十载传承而力量日增。雷锋日记,记录了一名普通党员的追求、信念和操守,红遍中国。半个世纪来,一再出版的《雷锋日记》,以其感人至深的革命情怀,成为影响中国人半个世纪的“宣言书”。
“雷锋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
坐落在雷锋家乡长沙望城的雷锋纪念馆,已经走过了几十载的风风雨雨。在80岁的原馆长雷孟宣看来,宣传雷锋是他这一辈子最光荣的事业。作为雷锋的堂兄,雷孟宣对雷锋非常熟悉:“雷锋从小家里很苦,但雷锋的父母在很困难的情况下,也常常帮助别人,这从小就影响着雷锋。”
在望城解放之前,身为贫农的雷锋父母相继含恨死去,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为孤儿。沐浴着新中国的温暖春风成长起来的雷锋,“是一个拥有大爱的人,他心中充满对新中国的爱,对党的爱,对人民的爱。”雷孟宣说。
这种“爱”在雷锋日记里随处可见。“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阳光”“活跃”是雷孟宣对雷锋的评价。“在学校里的跳舞、演讲比赛、打球等各种活动都能见到雷锋的身影,因为学校里只要有活动就少不了雷锋,同学因此给雷锋取了个‘浮头鱼’的外号。”
积极、活跃一直伴随着雷锋,也让他在各个岗位上都获得了大家的肯定。1957年,雷锋在团山湖农场开拖拉机时,加入了共青团,在根治沩水河中,被评为工地模范。之后雷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团、营嘉奖多次,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1958年,雷锋来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十八次被评为标兵。
雷锋只走过了短短22年的历程,但他的思考,他的追求,都被他用诚挚的心写进了日记。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他却留下了几百篇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充满着理性思考的日记。而且,平实朴素而简练生动的语言,信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的修辞,极富感染力。
“看着雷锋亲手写下的9本日记,仔细体会着他发自心灵深处的一字一句,让我非常震撼,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战士啊!”让雷孟宣不能忘怀的,是当时望城雷锋纪念馆筹备开馆之时,他亲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抄录雷锋约20万字的日记手稿。当记者问起对哪一篇印象最深刻时,雷老笑了笑说:“每一篇我都历历在目啊。”
现在雷老更愿意提及的,是雷锋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日记。在日记里,为数不多的图文并茂的一篇,是他在当司机时所写。雷老清晰地记得,在日记本上,雷锋画了一张精细的地图,上面标注了哪里路窄,哪里坡陡,哪里急拐弯。
“即使是在司机这样平凡的岗位上,雷锋都是尽心尽力地去钻研。图画在本子上,其实更是印在他的心里。”雷孟宣说。
图①:雷锋在工作间隙阅读《毛泽东选集》。图②:雷锋在帮战友洗衣服。图③:雷锋日记。(以上资料图片由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提供)
从日记到出版
与新中国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轰轰烈烈的事迹相比,雷锋的故事略显平凡,似乎桩桩件件都是小事。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小事在日记中的不断积累,才真正体现雷锋精神在本质上的升华。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其实雷锋在去世前,日记就被公开过,当时在东北他已经是非常知名的人物,被称为‘东北的一团火’。”雷孟宣说。
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作“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要求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并安排摘抄分发给军区政治部党委委员阅读。
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
“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雷孟宣回忆。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内容,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1963年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一共选辑了其中的121篇,约4.5万字编辑成书。根据一个公开的数字表明,《雷锋日记》光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就印刷了160万册。
之后,《雷锋日记》又不断被再版了几十次,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国外。据1973年统计,当时就有28个国家,用外文翻译出版的《雷锋日记》《雷锋诗文集》,共有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朝鲜文版、泰文版有32种。
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这一首首振奋人心的歌曲,一直唱响在雷锋故乡望城。雷锋精神,犹如“一粒种子”,种在中国肥沃的土地上,并催生出千万棵雷锋之树,成为一片令人向往的森林。
“《雷锋日记》出版后顿时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学雷锋’热潮。在那个喜欢抄写名人名言的时代中,雷锋日记里的句子被广泛地引用流传,扶老奶奶过马路、扫大街等爱做好事的‘雷锋’遍地都是,‘雷锋’二字不断出现在教科书中,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国人。”雷孟宣说。
“在我们那个年代,《雷锋日记》是必读书目之一,它的流行度几乎可与《毛泽东语录》相媲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邓咏梅至今还能背诵《雷锋日记》里的语句:“那个时候,我们人人都向往能和雷锋一样,做一颗小小的而不平凡的‘螺丝钉’啊。”
“一到3月,学校黑板报上肯定都是雷锋。”今年42岁的长沙市民袁爱辉说,“学雷锋,做好事”这一号召几乎伴随着“70后”这一代人走过了年少和青春。
而现在的“80后”“90后”们,更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对于雷锋精神,他们开始有了更深刻的解读。“尽管现在3月5日不再重现昔日挂条幅扫大街的热闹街景,但这也是一种进步。‘学雷锋’不能是一阵风一句口号,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当乐于助人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后,当我们每个人都心怀爱心后,那么每天都是‘学雷锋日’。”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谁像雷锋一样得到如此广大中国人的共鸣,雷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在各地拥有纪念馆最多的人物之一。
雷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还成为一种象征、一个文化符号而走向世界。美国《时代周刊》曾如此称赞:“雷锋品牌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长沙望城县的雷锋纪念馆,雷锋事迹感动着不少外国游人,他们纷纷在“雷锋留言册”上赠言:“雷锋属于世界。”“雷锋的精神就像一滴油,它能覆盖整个大洋,让世界更加平静。”1965年,美国留学生霍华德写道:“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世界的未来就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