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12 08:00 | 来源:www.wenming.cn 2008-11-04 | 查看:1788次
做孩子们心灵的守护者
——记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陶勑恒教授
陶勑恒教授
他——是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2005年度感动南京十大杰出人物;作为全国优秀教师,在2007年教师节期间受到省、市领导亲切接见——他就是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陶老师”工作站的“元老”站长、我国首批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专业人员、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陶勑恒教授。1991年,陶老师主持创办了南京教育学院“学生心理测量与咨询中心”,同年受南京市教育局委托主持创办了“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1992年,他参与创办了南京市教育局未成年人办公室主持的“南京市中小学生谈心电话”,从当年12月28日起热线电话第一声电话铃响起,他就与这座通向儿童心灵彼岸的桥梁结下了不解之缘。
“喂,你好”——帮助孩子从第一声问候开始
在陶老师工作的办公间里,无论是他桌上的电话,还是他片刻不离身的手机,只要铃声一响,“喂,你好”,这句话就以一种最职业,最和善,最关切的方式传递到对方心里,给了对方最初的友好和信任。
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多困惑,他们同样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及自己的小圈子等多方面的压力,带来一系列的“成长烦恼”。正是怀着这份使命感,使得陶老师在十多年前,就萌生创办让学生尽情倾诉“成长烦恼”的精神家园的愿望。没有经费,他就自掏腰包,把他微薄的工资几乎都用在了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人手不够,他全身心投入,不计报酬,义务加班加点。有一次,竟然累得在骑车回家的路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差一点儿出了交通意外。
正是这份对事业的执着,这种对孩子无私的爱,象一个无形的磁场,在陶老师的周围逐渐地凝聚了一批和他一样关心孩子,呵护孩子成长的同路人。2004年11月,为拓展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也为褒奖陶勑恒老师12年来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所做的贡献,南京市教育局决定成立“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并将该中心命名为“陶老师”工作站,由“陶老师热线”、“陶老师心理咨询中心”、“陶老师心理辅导流动服务战”和“陶老师信箱”四个部分组成,陶老师受命领衔此项工作,热线“96111”就象插上翅膀的美丽音符,敲响了更多孩子的心弦。
“你愿意吗?”——倾听是给孩子最好的拥抱
陶老师在很多场合都说过,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在成千上万接受陶老师治疗的学生当中,有个13岁突然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在辗转了南京各大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各项眼科检查都正常的时候,唯一的可能就是心理疾病导致的癔症?家长想到了陶老师。陶老师开始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我握着你的手,你愿意吗?”“我看你手心有汗,很紧张,是吗?”“紧张……”“我看你大大的眼睛,双眼皮,眼珠黑黑的,脸红红的,非常非常健康的样子,你觉得呢?”“我觉得也是这样子。”“而且你还能看见,眼睛很亮!”在半梦半醒的催眠状态下,孩子的防御意识消失了,短短两个小时,她又看见了光明。
像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截至目前,以“陶老师”热线接了65000多个电话;危机干预110多次,直接成功处理可能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以及有自杀倾向的个案14起,其中通过危机干预员用热线手机与当事人直接对话38起;心理咨询中心做了5400多人次的个案咨询;陶老师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孩子们心灵的倾听使者。
“我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感谢’”——平静是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成立于1992年的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作为一个深度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困惑的场所,服务时间只能安排在学生不上课的休息日,这就意味着陶老师从此只有星期七而没有星期天。特别是尚未实行双休日的那些年,陶老师的孩子还很小,家务活几乎压在妻子一人身上,亲朋好友聚会,为陶老师预留的位置也常常是空的。时间长了,不免招来家人的怨言。陶老师虽然也常心存内疚,但他心里实在放不下那些亟待帮助的人,不知不觉中,十多年的光阴就这样挺过来了。在他的谆谆教导下,那些落入心理低谷或陷入心理危机,以及行为偏差甚至越轨的青少年,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找回了自我真正的价值,走上正常发展之路。作为直接受益人的学生及其家长,向“恩人”表表心意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在陶老师工作站,你看不到一面锦旗和一封表扬信,只有一些孩子们自己做的小玩意,这似乎与陶老师的名气和业绩不相符合。
那是因为陶老师始终恪守着一个心理治疗师的职业道德,把这些东西都一一谢绝了。陶勑恒说:“我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感谢’,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心存的感激太多,便会失去心理平衡。如果我的当事人能够彻底忘却接受治疗这档子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快快乐乐地生活,这就是最好的‘感谢’”。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