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心中的道德律让人赞叹和敬畏(图)

发布时间:2011-04-12 15:35 |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4月11日 14:50:42 | 查看:2645次

 

(新闻媒体对十五年坚守的报道。中国好人网配图)

  编者按

  4月1日,本报发表通讯《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报道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坚持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双亲的感人事迹,引起社会热烈反响。为深入挖掘这一感人事迹背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4月8日,本报联合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教工委、河北团省委、河北农大等单位在河北农业大学召开“‘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座谈会”。座谈会现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工人报、河北青年报、保定日报、保定电视台、保定人民广播电台、新京报、燕赵都市报、光明网、长城网等20多家媒体前往采访。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感慨,“头顶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让他“有加无已地赞叹和敬畏”。今天,本刊分专题摘登与会同志的精彩发言,以表达我们的“赞叹和敬畏”。

  本报4月1日刊发长篇通讯《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后,各大媒体反响热烈。新华社全文播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北日报等媒体全文转载,中国教育报专门采写刊发了通讯《十五年坚守的约定》。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全国数百家媒体网站转载,数千名网友参与评论。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传播者

  光明日报总编辑 胡占凡:

   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坚持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双亲的故事《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经本报等媒体发表后引起社会热烈反响,新华社全文播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各报纷纷刊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数百家媒体网站转载,数千名网友参与评论。

  牛树启等河北农大毕业生与李维贺老人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且极具现代价值,应该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动力。认真阅读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仔细品味他们之间一句句朴实的问候,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故事之所以感人至深,源于15年的交往中,扶危济困、守望相助、重情信诺、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我们深信,以“推己及人”、“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言必信,行必果”等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仍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系列报道的成功启示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并不高远缥缈,更不深奥玄妙,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中,是可感可知、可学可循的。这些先进人物都是普通人,没有特别英勇的举动,但他们带给整个社会的感动和震撼是持续的、强烈的、深远的。很多读者给报社打来电话和发来信件,表示自己是含着热泪看完整篇报道的。这个故事之所以会如此感人,就是因为故事主人翁信诺而忠义,真诚得让人感动,善良而坚强,执著得让人敬佩。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谁都可以学、可以做。可以说,他们的事迹本身就是一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科书。

  “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系列报道的成功也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思考,在当前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接上“地气”,让读者爱看、爱读、爱学、爱用,并且积极实践,从而使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参与者。为此,光明日报将以“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系列报道为契机,进一步改进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报道形式,通过大力宣传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楷模,使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生动具体,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充满活力和生机。

  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是现代媒体的重要使命。作为中共中央主管主办的中央党报,作为党中央指导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阵地,办“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报纸是全体光明人的自觉追求。光明日报将改进创新典型宣传,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实践者和积极传播者。为此,我们在今年还特别在理论专刊中新开辟《核心价值》专版,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报道力度。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越来越渴望有更多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精品力作面世。这就要求我们的办报内容要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结合得更紧,与广大读者的殷切期望更贴近,对社会思潮与热点反映得更及时。光明日报将坚持“三贴近”,进一步改进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报道,着力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造一个高水准的传播平台。

  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代表 时翠平:

  我们只是河北农大一届普通毕业生

  我们做的这件事真是很平常。15年前,我们作出这个不是约定的约定,可能是年轻人的一种豪情义气,是学校纯朴校风的传承。现在人到中年,更多地是一种淡定的承担。

  我们这届毕业生正赶上1996年“太行山道路”命名10周年,各家媒体广泛宣传“甘于奉献,爱国为民”为主要内容的太行山精神,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师就是太行山道路的实践者,他们身上写满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一直熏陶影响着我们。榜样的力量和厚重的校园文化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一股“推己及人”的责任感伴随我们走过大学四年。面对无依无靠、精神几乎崩溃的两位老人,不光我们果树93(01)班的同学们会管,我相信任何一届河北农大毕业生都会这样做。不需要理由,许许多多农大学生确实就是这样做的。果树93(01)班也是学校一届非常普通的毕业生。

  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平凡小事

  大学四年,最难过的事就是好同学李宝元离开了我们。宝元活泼开朗,谁都不会将他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大三下半年,宝元因病住院一个多月,同学们轮流陪床。宝元出院时,大家可高兴了。可时间不长又住院了,一个重重的阴影笼罩在宝元和同学们心里,因为宝元的哥哥就因为这个病六七年前离开了人世。这次宝元再也没有回到他熟悉的课堂,开始辗转保定、承德、北京治病。

  农村的家庭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我们班的同学、园艺系师生捐款为宝元治病。放暑假了,宝元要去北京治疗,李景刚在北京一陪就是40多天。回家治疗时,宝元嫌爸爸输液扎针疼让前来陪床的赵高峰给输液,班长杜彦敏和王贵鹏等带着同学们的嘱托和问候坐了一天半的车前去看望。

  宝元还是在大四上学期离开了我们,这样的好同学真的再也见不到了。同学们给老人写信告诉他们:“二老以后的生活将由我们来承担,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继续替他完成。”同学们把节省下来的班费、生活费和部分捐款寄给两位老人。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同学们聚在一起,感慨万千,像往常一样,自然地说起了宝元,牛树启说了一句:“宝元的事咱们得管”,顺手把宝元爸爸的地址姓名写在黑板上:“河北省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李维贺,067400。”同学们没有一个人说话,默默把地址写在本子上,写在手上,也把这份约定记在了心里。

  此后,同学们经常给两位老人寄点钱、写封信、打个电话,有机会顺便看一趟,就像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再平常不过。同学们聚到一起,询问宝元父母的情况是少不了的话题。我们一直把宝元的父母当成自己的老人。两位老人一直对待我们像“闺女、儿子”一样。

  远在千里之外的赵高峰从宝元在家养病到去世以后,先后4次到承德看望同学、看望老人,在老人家珍藏的来信中有9封是赵高峰的。赵高峰至今还保留着邓桂云大娘唯一的一封回信。老人在1998年5月专门给他寄了100斤大米,结果邮局疏忽寄到了张家口。老人通过挂号信几次三番询问,6月份高峰收到大米,回信后他们才放心。

  杨政武刚上班每月才挣300元,第一次就寄了300元。今年2月份政武见到我们说,我前几年寄钱了,买房贷款这几年没有寄,现在还清了,我接着给大爷寄。杜彦敏多次写信寄款并利用出差看望老人,第一次正赶晚上,一路走一路打听来到宝元家,宝元爸爸不在,妈妈不敢开门,当听说是宝元同学时赶紧让进门,时间虽短,彦敏不经意一句话却让老人一直牢记到现在,他让老人每天早晨喝杯白开水。孩子一句话,老人坚持了十几年,并告诉彦敏因为自己坚持早晨喝水,体检各项指标正常。第二次彦敏没见到两位老人,将物品和钱放在邻居家。赵锦是我们班最小的,嘴也甜,会哄老人开心,给老人的信里像撒娇的孩子跟爸妈说话一样亲切,一直以“小锦”相称。果93(02)班刘雪梅同学也曾通过赵高峰给老人寄钱。时任辅导员黄文军老师也两次写信给两位老人。

  我爱人牛树启和我是同学,我们相互催促,每年的腊月,像给自己老人过年问候一样,给老人写封信,寄一点心意。前些年真的紧张,每年寄100元,房子欠款和贷款还得差不多了,就寄200元,再后来觉得老人岁数大了,就寄500元,15年一直没有间断过,有时还给老人寄些有关致富的报刊资料。2007年,我们班举行毕业十年聚会时,同学们又给老人寄去了1000元。

  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多是从同学那儿找来的信里回忆起来的,或者同学聚会时说起的,好多人的信也都找不到了。有的同学由于工作原因一直没能回校,只能算是记忆片段。我们也没想到写写信、几笔汇款给了两位老人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给老人写信,是每个同学的矛盾,想写信也怕勾起老人的伤心,上次见面也证实了我们的担心,大娘说每次看完信,她就“插上门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我们会把这种平常坚持下去

  这些平常小事,每位同学没有想什么自然自发地做了,没有约束性内定,只是对我们好兄弟宝元有个交代,给老人一个慰藉,很简单。这件事媒体报道后,很多人知道了,见面会夸夸我们,拍拍我们的肩膀,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面对荣誉和掌声,我们会保持清醒。现在条件好了,会让两位老人生活得更好。

  我们的约定没有期限,老人在世一天,我们管一天。

  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聂辰席:

  连日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不断深入报道河北农大园艺系果树93(01)班同学与李维贺老人的感人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省长陈全国、省委副书记付志方、副省长龙庄伟等省领导明确要求把宣传学习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的先进事迹不断引向深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信守约定的大学生群体,两位朴实无华的农村老人,56封饱含深情的家书,15张充满关爱的汇款单,15年一以贯之的坚持,构筑起一道无比靓丽的道德风景,展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而牢固的社会基础。

  第一,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传承。河北农大园艺系果树93(01)班同学的先进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只有点点滴滴的帮助、问候;没有豪言壮语的表白,只有默默的关爱长流不断、滋润心田;没有法律义务,甚至也没有道德压力,但他们义无反顾。李维贺老人为着心中的信仰,15年辛勤打工、诚信还债。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昭示当代国人的精神操守,他们不愧是时代的楷模、道德的典范。

  第二,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人知行脱节,生活上挑剔,工作上苛责,缺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有的甚至丢掉了最起码的荣辱观念。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15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奉献,不仅资助了病逝同学的父母,更“资助”起了一代人的精神脊梁。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不愧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践行者,他们明是非、知荣辱,在回报社会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第三,这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生动传播。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来支撑。无论是大爱还是诚信,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为什么河北农大园艺系果树93(01)班的同学和李维贺老人的事迹如此感人,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就产生这么高的认同度,在全国上下产生这么强烈的反响?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取向。

  第四,这是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生动诠释。近些年来,河北省委大力弘扬以“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先后涌现出被胡锦涛总书记誉为“千千万万农村基层干部优秀代表”的李家庚、大爱无疆的好人林秀贞、感动13亿国人的唐山十三农民兄弟、模范检察官李永志、优秀组工干部王彦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和李维贺老人将与这些熟悉的名字一起,延伸拓展“太行山道路”,丰富发展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内涵,必将成为河北人民永远的骄傲和自豪。

  总之,我感到,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先进事迹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契合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项措施,不断把学习宣传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先进事迹活动引向深入。

  一是进一步研究挖掘精神内涵。组织社科、高校等方面的理论工作者,通过召开理论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认真学习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的先进事迹,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精神实质、思想价值和时代意义,为开展学习宣传活动提供更多理论和素材支撑。

  二是进一步兴起学习宣传热潮。运用新闻宣传、文艺宣传、社会宣传等多种手段,以发出倡议书、组织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发出通知等多种形式,形成静态与动态、文字与画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为补充的立体宣传态势,努力在全省上下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做先进的浓厚氛围。

  三是用先进事例和生动实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将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先进典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是进一步开展好道德实践活动。把学习宣传这一先进典型活动与纪念建党90周年和学习宣传“双百”人物精神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立足岗位、争创一流,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与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引导广大群众学先进、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进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爷,大娘:

  您们好!宝元去世的消息我们已经都知道了,请二老不要太过于伤心。我们虽然不在您们身边,但却永远不会忘记二老。我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二老能尽快恢复健康。宝元虽然去了,但我们仍在,二老以后的生活费用将由我们来承担。我们明年就毕业了,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完成,您二老一定要坚强起来,好好地活着,才对得起宝元和大家。

祝大爷大娘身体健康!

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全体同学

1996年12月22日

彦敏见字:

  ……我诚心地感谢,彦敏你们几位同学在百忙中来信打听、鼓励和支持我们无儿无女的人……高峰、贵鹏同时也来过信,以后高峰又来到家看看,住两天就走了。赵锦在春节前来过信,还邮来一张贺年卡。难得你们:有心、有情、有义的人。

大爷:李维贺

1998年2月22日

  教育部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教授葛晨虹:

  细读这个大学生群体的事迹,似乎很简单很平凡,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举,但为什么会深深感动那么多人?因为在他们的行为品质中蕴含着中国精神乃至人性精神中最美最深刻的那部分——爱心、责任、奉献、信诺。他们的事迹之所以打动我们,还因为其中蕴涵有一种难得的坚毅品质和道德习惯。

  这些大学生一句普通但是充满关怀和责任的约定,一坚守就是十五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每个人都有“习惯”,但不是一切习惯都会令人感动。康德曾指出:“习惯的事情”与“应该习惯的事情”是两回事。这些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和习惯是一种和中国传统美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应该的习惯”。这组大学生群像令人过目不忘,还因为它在与我们社会中一些利己无信的现象所形成的鲜明对照下更显可贵。在麦金泰尔批评当今西方社会物欲横流、功利气息弥漫而呼唤回归人类美德时,这些大学生的美德形象给这个时代抹出了一片亮色。

  中共承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韩福才:

  李维贺的故事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是一个偶然,但更是偶然中的必然。多年来,我们承德市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以德治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大培训,连年实施文明乡风示范工程和“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在这块热土上涌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

  全国优秀村支书范振喜,身患血癌做骨髓移植手术,靠乡亲集资救助获得第二次生命后,坚持20多年报答众乡亲,带领群众实现小康富裕目标;

  河北献血状元鲍守坤,坚持20多年义务献血常年救助他人;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乡村幼儿园教师张国富,严冬路上捡个聋哑老人当妈养5年;

  隆化农村小学全国优秀教师卜延荣,身残志坚,靠半侧肢体坚守教师岗位38年;

  农民工李文龙,在异乡打工跳进污水坑勇救落水工友;

  消防队员刘国,为国家和群众挽救财产上亿元……

  这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凝聚着世间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品质,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个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

  这则故事所包含的传统美德内涵,在我看来,主要是:仁孝义恒,自强诚信。“仁”是中华传统道德第一德,仁者爱人,而非爱己,这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显得弥足珍贵。

  同学的双亲就是自己的双亲,当同学去世时,无人奉养的老“双亲”,“我们得管”。这体现出传统美德中的“百善孝为先”在大学生中仍然以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形式存在着。谁没有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当同学不在时,我们就“得管”“双亲”,这就是孝,也是“义”,即“义不容辞”的责任。道德责任之“义”,贵就贵在它是心的自觉和行的坚持,而且不以权利诉求作为前提,正因为是“为义务而义务”,更彰显出道德的纯洁性与崇高性。

  另一方面,“双亲”不仅仅是一个弱势的受助者,也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奋斗者,诚实守信的还债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在传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确实是一个生活的基本信念。可是在当前诚信缺失的社会里显得更为可贵。更让人感动的是老父亲,挺直年迈的身躯,不为人生的困难所压倒,坚持长年打工,终于经过15年的奋斗还清了欠债。

  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

  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群体15年义务照顾病逝同学父母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们是新时期优秀毕业生的杰出代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是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服务人民的模范。我们为培养出这样的优秀学生群体感到欣慰和自豪。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长期以来,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河北省教育厅和全省高校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学生的头脑,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重点,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天津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博颖:

  93(01)班同学的先进事迹,书写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般的真情大爱,体现了当代青年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道德风貌,体现了平凡中的伟大、细微处的精神。

  美好、善良的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瑰丽色彩,有了它,生活才显得可爱、幸福。现实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言行,都可以闪耀出人性的光辉,折射出道德的光芒。中国古人曾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这都是告诉人们不要忽略小事,平常事中蕴含着道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坚持就成就了大善。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也体现在他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所做的平凡小事。一粒水珠可以映现出太阳的光芒。平凡小事也蕴含着博大的道德精神。

  网友之声

  光明网光明社区

  △不容易呀,15年,56封信,15张汇款单,浓缩了同学间无限的真情!感动!平凡但真挚!不容易呀……

  △感动的15年,但是这体现的不单单是15年一个数字而已,而是一种责任和道义,中国人骨子里透出来的本质。

  人民网强国论坛

  同窗情深:人心都是肉长的,俗话说“床前百日无孝子”,5000个日夜还不是自己的父母!

  沸腾的群山:好样的!太让人敬佩了。

  诚信和责任,撑起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

大爷,大娘:

  宝元更希望二老能健康快乐地好好活着。我记得毕业时最后一次联欢会上我们就说了:“以后不管怎么样,希望每个人都记得承德还有我们93(01)班共同的两位老人,李宝元虽然走了,但我们还在。尽自己所能给老人一些安慰、温暖,是我们的责任。”

祝二老新年愉快,99年吉祥如意!

赵锦

1998年12月29日

政武:

  晃眼间,宝元病故已将近十年了。十年来,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你们赋予我的太多太多了。是你们给了我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是你们儿女般的孝心使我那将要瘫痪的身躯又重新站立起来。

大爷:李维贺

2005年3月5日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

  河北农业大学学子的事迹至少彰显了三方面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真情关爱和诚信的品质。

  首先,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续的基石。

  其次,这个故事还展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关爱,这种发自真心的情,关怀备至的爱,是最简单的付出,却也是最高层次的爱。这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第三,诚信的品质。无论何时,诚信都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诚信的品质,不仅仅属于这群年轻人。李宝元的父亲李维贺,不管生活如何艰辛都没有忘记还债的责任。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只有树立牢固的诚信原则,才能有效规范社会行为,才能保证整个社会有条不紊地运行。

  中共保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国英:

  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优秀毕业生群体感人至深的行为,既集中体现了河北农业大学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又诠释了“太行山道路”的精神内涵。

  他们的先进事迹经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报道后,在我市引起强烈反响。他们说:过去,保定人对农大的学生有两个印象,一是“土”,二是“憨”。现在,这群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两个字作了最好的注解,“土”就是朴实,“憨”就是踏实。做一件好事容易,可一做就是15年,这种源自内心的品质,真是太可贵了。

  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

  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事迹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道德的光辉,是因为他们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因为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始终具有强大活力,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在于我们高度重视青年一代的成长,高度关注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培养。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必将有力推动全社会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硕士生魏晓明:

  在由衷地感叹河北农业大学学生感人事迹的同时,我们许多当代大学生也开始反思自己:他们之前一度怀疑部分青年学生不讲诚信、不懂感恩、不会爱,在惭愧之余却发现,原来在我们身边也一直存在这样一些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用心灵记录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同时灵魂也被他们深深触动。

  河北农业大学这群大学生的真情和坚守,李维贺老人的诚信,无数个大学生的爱国爱他的拳拳之心,无限涓涓感动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传承,撑起中华民族的坚强脊梁。

  网友之声

  光明网光明社区

  △我们经常见一个人坚持做善事,如今我们见到了一个群体的爱心与坚持,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爱心世界来,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

  △这种并非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真情更加让人感动!

  △信任、真诚——越来越珍贵的品质。

  人民网强国论坛

  好人一生平安:真感动,我在实验室也流泪了,唉,好人一生平安。

  好人:感动呀。河北农大是一个培养人的好学校。我孩子都送那去读大学。

  每个人都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大爷、大娘:

  新年马上就到了,希望大爷大娘能过一个快乐的春节。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了,多想想以后,路还很长。过年该办些什么年货就办点,我和每一个同学遥祝大爷大娘过一个好年。

杜彦敏

1997年1月30日

树启、翠平:

  你们从经济上有困难,我们心有余,力不足,不能从实际上帮你们的忙,反倒拉了你们的腿。很抱歉,以后我们两地多通信联系,有了精神支持我们就知足了。

大爷:李维贺

2002年1月4日

  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

  近年来,我们每年都推出高校师生中的先进典型,不仅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充满理想、大有可为、值得信赖的精神风貌,更要让这样积极的精神风貌融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在此,真诚地希望媒体朋友一如既往地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宣传大学生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积极反映各地各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营造更加优化的环境和氛围。

  共青团河北省委副书记张泽峰:

  从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作为特定的青年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大学阶段受到的教育和思想引导至关重要。因此,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共青团工作的角度出发,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里落地生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中去,也成为一项我们不能忽视的职责。

  下一步,共青团河北省委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高校的有效载体和实现路径,使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真正在大学校园里落地生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中,外化在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上。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庆会:

  这次以光明日报为主体的媒体报道是对我们全校师生员工的莫大鼓舞,全校师生员工从开始报道之时就自觉地读报纸、看新闻,校园网上关于果树93(01)班的报道点击量迅速攀升,每一个人见面后都激动地诉说着自己的感动,很多老教师通过这件事既讲述这些同学的事迹,又纷纷给学校提供与此事类似的事迹,在回顾总结中凝聚了人心,弘扬了正气,鼓舞了士气。

  学校党委对这次学习宣传教育活动高度重视,把这次活动作为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契机,第一时间出台学习决定,校团委、学生会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向先进群体学习的倡议书,校党委授予果树93(01)班优秀毕业生群体“河北农业大学道德建设突出贡献集体”,授予个人“河北农业大学道德建设突出贡献奖”,授予在我校工作的时翠平等三名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

  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了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河北农大优秀毕业生群体为我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我们要珍惜、运用好这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我们已经下发了《关于向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优秀毕业生群体学习的通知》,要求全体大学生学习他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精神;学习他们敬老重义、推己及人的传统美德;学习他们朴实无华、甘于奉献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勇于担当、守信践诺的高尚品格;学习他们持之以恒、不离不弃的意志品质。

  教育部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教授葛晨虹:

  相信这组大学生群像的榜样示范,在感动社会打动人心的同时,也一定会激发起更多人关爱他人、承担责任的道德进取。“被高尚而感动的人们,将与高尚同行。”我们虽未成为道德楷模,但都应向楷模学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关爱,都担当一些责任,人人都有一点这组大学生道德群像所坚守的道德精神,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人民,就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网友之声

  光明网光明社区

  △在当今社会能有这样可敬的人真是不容易,体现他的同学情谊,更是一种精神所在,令人感动!

  △平凡中的感动,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网强国论坛

  田园老客:很久没发帖子了,现在看着这篇文章我控制不住眼泪了。向这些心地善良的朋友们致敬了。

  游客:字里行间演绎人间真情,河北农大培养出了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群栋梁人才。
 

(责任编辑: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