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留守”教师——记铜仁市云山村代课教师张绪祥

发布时间:2011-04-05 09:41 | 来源:兴义之窗 2011-03-25 15:12:20 | 查看:1421次

  让他们活得有尊严

  张绪祥是一个样本,绝不是一个“孤本”。

  在农村,特别是在一些边远贫困的山区,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稀缺、教师流失严重等现象尤为明显。此外,与之伴生和交织的还有留守儿童这一最突出的农村社会问题。

  无需避讳,必须正视:边远贫困的农村学校缺老师,代课老师、特岗教师有存在的现实土壤。而张绪祥们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干了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而且一直坚守,有的人无怨无悔,有的人虽有小怨但仍存大义,对农村教育不离不弃。

  然而,身份无法转换、公共财政支出不足,导致他们待遇长期偏低,一度甚至连最低工资标准都达不到。这让很多代课老师陷入贫困状态。

  也许,“好人”、“好老师”张绪祥的这般贫穷境地,只是个案,但是,绝不应对生存在“农民”与“教师”间的这个弱势群体的困难生活视而不见,应该站在社会公平正义与人性关怀的立场,改善民生。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他们,在他们在岗的时候,应该尽力给予补贴,在他们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尽力给予补偿。

  除了受人尊敬,还应活得有尊严。如此,他们才能干出更有价值的活。

  一个人的学校

  17岁站到讲台上,代课教师张绪祥一站就是26年。

  多年来,铜仁市鱼塘乡云山村教学点只有张绪祥一个老师。学校在半山腰上,仅有3间破旧的教室。方圆4公里的孩子们都来这里读书。

  该村地处铜仁、玉屏、岑巩三地交汇处,距铜仁市区60公里,有9个自然村寨、300多户人家。两年前,这里才修了通村公路。

  新学期开始后,绝大部分学生的家长纷纷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了张绪祥。除了教书育人,他还要看管和维修学校。很多村民说:如果没有张老师,这点就办不下去了,孩子们也要荒废。

  1985年,17岁的张绪祥初中毕业,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从此与农村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6年来,他教过的1000余名学生,一茬又一茬地走下山去、走出山门。

  其实,也有很多老师曾经被分配或招考到这里,因为难以忍受孤独与艰苦,一个个很快来了又走,少则住了一晚,多则教了一年。

  记者看到,每间教室摆放着10来张课桌,一张用了20多年的黑板因为没有涂漆,已斑驳成“白板”。很多窗户没有玻璃,风直往屋里灌。张绪祥说,上面拨下来的资金有限,没有钱来维修。

  即便是这样,张绪祥抑扬顿挫的讲课声和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一直飘荡,让这个寂静的小山村平添了几分生气与希望。

  村民们说,张老师还自己出力筑围墙、造篮球架,一个人把学校管得好好的。

  张绪祥说,平时无事就对学校修修补补、打扫一下。我不做,谁来做?

  贫穷的日子

  云山村海拔900多米,交通不便,生活贫困,冬天气候寒冷。

  该村离黑岩中心小学有9公里的山路,考虑到孩子上学太远,市、乡就在云山村办了学校(教学点),方便孩子们就近入学。

  由于难以忍受贫穷之苦,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该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就相继外出打工,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张绪祥的学生。于是,孩子们成了留守儿童,张绪祥成了留守老师。

  记者走进张绪祥四壁透风的家中,只见地上的火坑里柴草烧得正旺,他一边取暖,一边在火坑上支着一个铁三角架做饭。黑糊糊的锅里,清汤寡水地漂着些许萝卜片,不见半点荤腥。

  这是他中午唯一的蔬菜。他不好意思地说:“一个人,生活比较随便,要逢年过节才吃肉。”

  自1985年到2003年,张绪祥的工资就是代课费,每月只有30元,之后3年多连工资都没有。直到2007年至2009年,工资才调高,涨到了400元。2010年3月,他领到了代课教师生涯中的最高工资——600元,然而,从去年9月开学至今,这些工资都还没有发到手中。

  因为清贫,结婚两年的妻子离家出走、一去不回。至今,43岁的他仍孑然一身,无儿无女。

  比这还尴尬的是其“村民不像村民、老师不是老师”的身份与境遇。有人说,到了教室,他是老师;进了家门,他连农民都不如。

  张绪祥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储藏。多年来,他一直珍藏着那本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乡政府、教辅站颁发的各种奖状、证书。他说:只有这些东西最值钱。

  忠与孝的坚守

  谈到张绪祥,有人说他“傻”、“太老实”,但绝大部分村民都夸他是个好人、好老师,受人尊敬。

  留守儿童成了农村最大的社会问题。很多人家,父母都外出打工,留下孩子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云山村在冬季常是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张绪祥担心年幼的孩子在山中迷路,时常冒着寒冷到山中接学生上课。孩子们从雾的那头走过来,张绪祥从雾的这头迎过去。当学生披着一股湿气来到学校时,张老师先把学生带到自己家里烤干后再上课。

  张老师还是“保姆”。有的学生生病了,爷爷奶奶文化低、行动不便,张老师还得带着学生去看病;遇到恶劣天气,他把路远的学生安排在自己家里吃住;他还经常自己花钱为学生买铅笔、作业本。

  家住青菜沟的杨六妹,常年在外打工。她说:“我家离中心小学远,娃娃又小,只有在张老师那里读书。孩子有什么事,都要麻烦老师,如果没有他,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26年如一日,张绪祥就这样默默地,精心照顾着深山里的留守儿童,无怨无悔。一个人撑起了一所学校。

  2000年,鱼塘乡在省政府的“两基”验收中达标,2008年鱼塘乡顺利通过了国检“两基”验收。云山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

  然而,张绪祥的境遇,又让人同情与唏嘘。他的学生张美祥已是一位建筑老板,不止一次地劝恩师到工地上打工,并许诺每月支付酬劳2000元至3000元。

  而一些人则劝他随便到哪里干苦力,月收入都有2000多元。改善一下家庭,重新娶个媳妇生个娃娃。

  外面的世界也曾让张绪祥心动,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坚持与留守。他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坚持一下也就过了。再说,也放心不下家中年迈的双亲,放心不下这些学生。

  鱼塘乡黑岩小学教师张美富,饱含深情地评价自己的启蒙老师张绪祥:“老师不爱讲什么大道理。这么多年了,还在那里,守着那所学校,守着那里读书的孩子。同样是为人师,但我觉得他比我高大,比我坚强,比我艰辛。我即便用‘无私奉献’、‘春蚕精神’来形容他,都显得苍白和空洞。”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