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2-03 08:39 | 来源:人民网 2010年11月18日 00:00 | 查看:2127次
人民图片
抗生素耐药性与日俱增——
许多本来不难治愈的疾病,可选择使用的药物少了,有的病人抢救时甚至无药可用,导致感染引起炎症,造成高烧、痉挛、昏迷直至死亡
11月12日上午9时许,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门诊内。一位患者痛苦地说:“3个月前,我发了一次烧后,嗅觉和味觉就消失了。闻不出气味,吃不出滋味,似乎与世界隔了一层!”“你用过什么抗生素?”该科副主任李太生问。“以往发烧,我在家吃些‘白加黑’就好了,这次吃了3天还没退烧,就上药店买了一盒罗红霉素。”患者道。“问题出在滥用抗生素上,损伤了嗅觉和味觉神经。”李太生分析。
“抗生素滥用之灾已成为国人之痛。”李太生说,我国每年约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全国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者多达30万人,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至40%。也就是说,100个聋哑儿童中,就有30至40个是因抗生素致聋的。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很多,最主要的是细菌耐药性问题。
“过去感冒发烧时打几针青霉素就好了,现在哪有医生还开这种便宜药?!”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收费处,一位带孙子来看病的大妈感慨道。
30年前曾广泛使用的青霉素,今天为何难觅踪影?仅仅因为利润低吗?“价格只是一方面因素,当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青霉素出现耐药性。”李太生举例说,“今天,引起肺炎的肺炎链球菌,早就对青霉素耐药了,医生不得不用更高级的抗生素。”
抗菌药物和细菌,自然界中的一对“老冤家”。前者手握“矛”,杀灭后者,治愈感染;后者打造“盾”,自我救赎,免遭灭门。两者一攻一守,相克相生。
“自从人类意外发现能治疗感染的抗菌药物青霉素后,就加快了寻找‘矛’的脚步,原来的‘矛’、‘盾’平衡不断被打破。”李太生说,人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矛”的数量与杀伤力,抗菌药物的浓度日渐上升。为获得新的生态平衡,细菌不断提升“盾”的防御能力,耐药性与日俱增。
据介绍,目前全球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严重。世界上已经出现多种“超级细菌”,它们大多对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有的甚至对7种抗生素同时耐药。由于滥用抗生素,我国情势更为严峻。环丙沙星,这种上世纪90年代刚刚上市的药品,在投入使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患者的耐药性已经高达60%,而西方发达国家只有1%。
眼下,许多本来不难治愈的疾病,可选择使用的药物少了,有的病人抢救时甚至无药可用,导致感染引起炎症,造成高烧、痉挛、昏迷直至死亡。
曾经帮助我们战胜细菌的抗生素,如今让细菌变得更加强大。与细菌耐药性迅速蔓延的势头相比,近10年来,全球新研制出的抗生素仅有两个。当细菌“百炼成钢”时,我们拿什么武器应对它?
今天,日益突出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有目共睹,但滥用抗生素导致的隐形伤亡,对民众肌体和体质的长远损害,还未受到足够关注。
“抗生素是把双刃剑。”李太生说,“许多抗生素都是通过肝、肾代谢的,滥用抗生素会引发药物性肝炎或导致肾功能不全。”
他认为,长期大量使用高档次的抗生素,还会破坏体内菌群平衡,引起二重感染。抗生素杀灭了敏感细菌,未被抑制的菌种大量繁殖,原本不致病的细菌开始致病。此种感染可为较轻的局部如口腔、胃肠道的感染,也有可能发展为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患者亟待纠正用药观念——
生病不就医,躲在家里吃抗生素,几种药同时用或频繁换药,随意停服或间断服用,错误的用药观念和用药习惯,使病人成为自己的加害者
这些年,“生病了吃消炎药”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医学常识”,一种生活习惯。《2010年中国家庭药箱调查》显示,七成以上居民有自备抗菌药物的习惯,并在本人或家人有炎症或感冒发烧时,自行服用抗菌药。
“时下,多数病人都有自己开药方的经历。”北京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张国辉说,最近一位女患者来看病,开口就讲:“大夫,最近我又患上尿路感染。以前得这病时,医生开过氟派酸,后来再得病时,我一直在药店买这种药。可这次,吃了很久都不管用,您给我换种别的药吧。”
张国辉说,生病不就医,躲在家里吃抗生素,几种药同时用或频繁换药,随意停服或间断服用,错误的用药观念和用药习惯,某种程度上,使病人成为自己的加害者。
“多数家长认为发热就是有炎症,就该使用消炎药。”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儿童门急诊主任向龙介绍,有些父母担心孩子“烧坏了”,主动要求医生开更贵更好的抗生素。如果医生开的药没有立竿见影,就认为医术不行,立刻再换医生。
“事实上,90%的感冒发烧不需用抗生素。”向龙说,大部分感冒发烧都由病毒感染引起,多喝水、多休息,多数就能自愈。只有白细胞升高的细菌感染,才用抗生素。
从患者角度讲,如何科学使用抗生素?向龙开出四个“药方”。
第一,尽量不使用抗生素。再贵再好的抗菌药也存在危害,随意用很容易导致身体菌群失调。病毒性感冒无需用抗生素,细菌感染的症状一般咳有黄痰。如果判断不出自己是哪种感冒,并有高烧、咳嗽等症状,应去医院就诊,扎手指取血检验便可确定是否细菌感染。
第二,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疾病治疗需要一个过程。抗生素的使用有自己的规律,一般3—5天才能见效,很多患者使用一两天后觉得病情没有缓解,就自主换药;或者自己感觉好一点就停药,或为省事不按药物说明服药,随意减少用药次数,都易造成细菌耐药。
第三,不要盲目追求新产品和强效产品,越强的药效可能带来越强的耐药性。一般情况下,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四,掌握适当的用药剂量。给孩子用药,要遵医嘱,那种简单地认为儿童药量是成人剂量减半的概念是错误的。儿童用药量通常由医生根据诊断、病情、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得出。
抗生素养医机制必须终结——
作为各大医院创收的一大“武器”和医生的致富“法宝”,我国医院临床使用抗生素治疗比例达到70%,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如果追溯,患者生病就吃抗生素的习惯是谁养成的?换句话说,谁是患者用药误区的始作俑者、幕后推手?医生恐怕难辞其咎。
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介绍,目前抗生素成为各医院用药的最大品种,几乎各个科室、每位医生都可以使用。卫生部公布的统计年报显示,医院临床使用抗生素治疗比例达到70%,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原因何在?
抗生素是当前医药市场的“暴利之最”,大多数抗生素售价高,但实际成本十分低廉。在“以药养医”体制之下,最高利润的抗生素使用成为各大医院创收的一大“武器”和医生的致富“法宝”。据统计,三级医院中,抗生素占全部药品收入的30%左右,二级医院超过40%,住院患者抗菌药费用占总费用的一半以上。
除了利益驱使,我国医生开药多是经验优先,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准确地使用抗生素,在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使用类别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医生对抗生素的滥用,误导病人把抗生素当成“万能药”。患者无知中成为医生的帮手,某种角度上讲,双方合力助推耐药性的走高。
“受利益驱使而枉顾医疗安全,无异于饮鸩止渴。”孙忠实认为,政府应下决心解决以药养医问题。
为了扭转滥用抗生素现象,北京市药事管理专家委员会计划在各家公立医疗机构,每月随机抽取100张处方,由处方点评组专家对其中的药品数量、总金额、抗生素等所占的比例进行审查,如果辅助治疗的抗生素用药位列前十名,即说明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将被干预和调整。
孙忠实介绍,2005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联合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到今年底,该网覆盖的监测点将从现在的600家三级医院扩大到900家三级医院,各省级监测系统将覆盖本辖区的二级医院,并形成年度运行报告。通过监测网络,如果发现细菌对某种抗生素“超级耐药”,将及时调整该种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此外,我国大众的医学素养亟待提高。孙忠实疾呼,全社会应像掀起养生热一样,掀起科学使用抗生素的宣传热潮。在这方面,西方一些国家已经行动,美国实施“擦亮慧眼”计划,宣传理智使用抗生素;加拿大施行“需要为细菌用药吗”计划,使社区一级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减少了近20%。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 抗生素是把双刃剑(聚焦·直击抗生素滥用②))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