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这片大林子(组图)

发布时间:2022-03-13 11:31 |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3日 11版 | 查看:401次

林场设计院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林间的样方进行测量统计。

月亮山望海楼上,瞭望员刘军、王娟夫妻正在观察周围林区的情况。

在塞罕坝四道沟营林区楞场,运输人员正在将木材归楞。

工作人员测量被伐树木直径。

塞罕坝风电场是国内首座“百万千万级”风电基地。

当地一家企业组织年轻职工来到塞罕坝展览馆学习参观。

塞罕坝林场专业扑火队的队员们正在林间巡护。

  初来塞罕坝的人,心里都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有人说,这感动来自眼前的百万亩林海;有人说,这感动来自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感慨;也有人说,这感动来自塞罕坝人的坚守……而对我来说,这感动来自塞罕坝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份亲情。

  在塞罕坝月亮山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坚守望海楼十余年的夫妻——刘军、王娟。等说起他们的女儿时,身为母亲的王娟哽咽起来,不愿多谈。站在一旁的刘军接过话茬,“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我们只开过一次家长会”。

  在塞罕坝林场,像刘军夫妻这样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情况并不鲜见。这样的工作生活模式要求塞罕坝的孩子更早地学会适应和独立。起初,他们只知道父母们要工作养家;后来懂事了,他们理解了父母的职责和使命,也对朝夕相处的这片林海产生深深的情谊;最后,他们从父母手中接过守护林海的接力棒,也开始为人父母。

  像刘军、王娟这样夫妻值守的望海楼共有9座,建林场以来,有超过20对夫妻值守过望海楼,林场也未发生过一起火灾。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的塞罕坝已不仅仅是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也是中小级径用材林。

  “这好不容易长起来的树木,为什么还要有规划地伐倒?”看到林场一车车外运的木材后,不少人都会心生这样的疑问。塞罕坝林场设计院的一名工作人员解释说:护林不是“只造不伐”,这里大部分是人工林,并且林种相对单一,不像自然林那样可以自行适应,优胜劣汰。择伐人工林,更像农民种地时的间苗,“取小留大、去劣留优、去密留匀”,这样才可以扩大树木的营养面积,去掉病株,保证林区的良性发展。

  择伐虽有收益,但塞罕坝人看重的并不是眼前的利益。在规划设计时,他们已经将眼光盯向数十年后——眼下的这点收入与到时产生的生态效益相比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蓝天白云下的一片林区里,林场设计院的测量人员正为样方里的树木进行胸径测量,为之后的工作规划打基础;林区外的柏油路上,一位新入职的大学生正挥动着印有防火字样的小旗,不时提醒路过的车辆注意防火;而林场扑火队的队员们,此时已经在林区巡护了十余公里……

  从“林一代”到“林三代”;从荒原秃岭到林海万里;从黄沙漫天到青山绿水……几十年间,塞罕坝三个字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塞罕坝人伏冰卧雪,持之以恒,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作者:王伟伟,系工人日报摄影记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