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13 00:17 | 来源:南方周末 2010年11月11日 | 查看:904次
这就是村民们齐心协力盖起来的教室。金老师在这间不到50平米的教室里为56名学生上课。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屋顶上的瓦很稀疏,光从屋顶上透下。图/万众
这桌子既是金老师的讲台,也是他的办公桌。图/万众
这位老奶奶送孙子来“学校”,村民们对金老师爱戴有加。图/万众
56个学生里有19个女孩,村民们有觉悟花钱让女孩上学。图/万众
春分时节,大凉山山区的农民们早已把干涸了一冬的土地犁开、耙平,渴望着春雨。在四川省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马依足乡马可村,一个被清退的彝族代课教师依旧坚守着。
这个村落的海拔有三千多米,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山村。然而村民对孩子的教育却十分重视。
1996年,金只黑初中毕业,之后进入村里公办的小学任教。六年间,他以优异的教学成绩,四次荣获县教育局颁发的特等奖。热心的乡亲们得知“连续三年获得教学特等奖就能破格转正为正式教师”的国家政策之后,便自发到县教育局请愿。然而,三个月之后,乡亲们的愿望落了空。
但是村民们并没有放弃金只黑。
当时的村办小学,教学质量不如人意,生源不足,几间教室空余下来,村民们曾到村办小学为金只黑借教室,结果遭拒。
无奈之下,有位村民将自家的一间茅草屋腾出来当教室。村民们商议决定让入学的16个孩子每学期交250元学费,作为金老师的工资。金只黑体谅乡亲们的艰难与不易,于是对每个学生只收一半的学费——125元。
对于金只黑来说,16个孩子的125元学费,除去书本费,剩下的钱已经比自己当年代课时多了一些。之前每月70元的“工资”,六年没有变化。
2002年10月,“民办小学”就这样在那间不足30平米的茅草屋里悄然诞生。
三年之后,夏天,他带着16名三年级的学生徒步四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县城参加民族小学的考试,最后14名学生考上了。
第一届三年教学的成功,为金老师带来了声誉。乡里四邻的乡亲们都纷纷将孩子送来就读。甚至还有外村的孩子宁肯舍近求远,借住亲戚家也要前来就读。学生的人数也变成56个。
2008年县城民族小学在全县招45名学生,金只黑的学生有28名考中。
村长波比布且还记得这样一段往事。几年前,县教育局工作组到村里调查失学儿童的情况,看到村长的孩子没有上学,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让村长带头送孩子到村公办学校上学,否则要绑村长家的牛以示惩罚。村长拿着绳子让工作组的人把自己绑起来,他对工作组的人说:宁肯自己被绑被罚,也不愿意让孩子去受糊弄。
2008年底,看着茅草屋教室实在难以继续维持,村民们商议每家拿出十片瓦、三根椽子。金只黑拿出自家的七分地,众乡亲用了15天的时间盖了一间不到五十平米的教室。
这是一个没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学校、一个没有红领巾的学校、一个没有操场、没有一件教具甚至没有校名的学校。
在这所无名小学里,我们听了金只黑上语文课,这一课的课文是《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们看到了金老师坚毅的表情,听到了金老师略带沙哑的嗓音和孩子们铿锵有力的朗读。(段离/文 万众/图)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