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选择”——记南漳县地税局离休干部冯俊夫(图)

发布时间:2008-10-27 08:00 | 来源:汉江传媒网 2008-7-3 20:55:26 | 查看:1286次

(中国好人网配图)

  受约采访“感动襄樊人物”冯俊夫,一种深深的感动奔涌着。

  这是一个刀削斧刻、腰板始终呈90度的老人。

  “一身正气,德高望重。”一个小伙子在接受访谈的人群中,见插不上嘴,就拿起粉笔在门前的水泥地上写下8个大字。

  “七十老几了,贡献也贡献了,该享受享受了吧,老冯硬是犯邪,给自己搞个窟眼石头拴着。”退休教师李远峰感慨不已。

  “问问村民,哪一个不说老冯好?”

  ……

  感慨,感激,感叹,感动。一个和上帝有约的人,他的人生最后是一种什么样的选择,如此拔动众人的心弦?

  ◇那件穿了24年的衣服仍在穿,那顶戴了43年的帽子仍在戴。他的选择是——

  已74岁的冯俊夫,确实很特别。

  头上一顶已洗白了的帽子,整整戴了43年!1984年,国家发给他的第一套税服,穿在他身上还没有“下岗”!

  “他老伴上街补鞋,一提都是五六双。”邻居告诉我们:“他家两米多长、一米多高的两个简易鞋架上堆的全是旧鞋。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从旧货市场买的40元一只的沙发了。椅子、桌子,不是买的旧货就是捡别人废弃了的。一个小衣柜是他1952年添置的家当,至今还是他家的‘大件’。”

  “去年5月,我在超市看中一件60元的衬衣。我想,老头子自离休后只买过两件衬衣,每件都是十几块钱的,也该添一件新衣了。”冯俊夫老伴习义兰介绍:“你们猜怎么着?老头子一看,脾气一爆就出来了:‘又不是没有穿的,简直是浪费!’我一听就有些委屈,我说:‘你身上哪件不是旧的?别人都说你不像个离休干部。这几十块钱的衣服我们又不是穿不起。’这下老头火上加火,吼起来:‘给你说过多少次?就算金子做的,只要穿到身上,还不是件衣服?再说,穿衣服不就图个舒服吗?难道赶时髦就像离休干部?不行,快给我退了!’后来,没有退掉,老头子就把它压在箱底,再也没看一眼。”

  “我说你呀,衣服穿烂咋的?只要思想不乱、行为不乱就行!”冯俊夫接过老伴话头:“我一个老头子,又不搞外交,讲啥排场?用钱要用得有点价值。”

  “冯同志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都把钱花在这文化科技屋上了。”见我们是来采访冯俊夫事迹的,村民一拔接一拔地涌来,争相插言。

  2005年9月27日,冯俊夫拿出所有积蓄,新建两层小洋楼,办起农村文化科技屋。一楼是各种政策、法律、科技等书籍,还有象棋、围棋、跳棋、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毽子等娱乐用品;二楼是音乐室、电脑室,全天开放,分文不取,茶水也是免费提供。自此,这里,每天都像过节一样热闹。它的辐射力、吸引力、教育活动力、乡风文明引导力等,都发挥出来了。党员活动联络室、三联中心户、青少年德育基地等多项职能也相继被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等相关部门赋予。

  “您为啥这样选择?”我们问冯俊夫。

  冯俊夫语调有些激动:“你看我老也老了,天天还拿国家的俸禄,不做点事,就是进土了,也良心不安。以前(离休后),我也试着养鸡,引导村民干,后来干不动了,干不动了,不能说就天天躺在屋里?再说,引导村民看看书,娱乐娱乐,比打麻将、斗地主要好得多……”

  倾听冯俊夫的内心,我们透过崭新的“文化科技屋”看到,紧连其后的旧居,室内光线很暗,已有24年历史,里面没有任何装饰,老冯俩口日常起居就在那里。

  ◇一年四季出门走得最远的路只有4里,一年365天有364天呆在家里,他的选择是——

  和村民座谈,大家都说老冯给自己拴了个“窟眼石头”。

  确实如此。习义兰坦言:“以前还四处走走,自搞(办文化科技屋)这以后,一年四季出门走得最远的路也就只有4里,365天,364天都在家里忙乎。”

  村民吴大军找上门向我们介绍老冯:“大家都喜欢找他。”

  吴大军1993年生有一弱智小孩,生育二胎前,吴大军向有关部门提出过申请,但没收到答复。2004年,吴大军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去年3月13日,吴大军家里来了法院的人。吴大军找到冯俊夫。冯俊夫找出《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一个子女为残疾人,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可以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符合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要求生育第二胎的,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生育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以此为依据,去年3月15日,冯俊夫以一个离休干部的身份写了一份书面材料,亲自交到计生部门。计生部门很重视,当他们找吴大军时,一段有趣的对话出现了:“替你说话的老冯是你亲戚?”“不是。”“是你啥人?”“啥都不是。”……

  冯俊夫说:“我呢,讲公正,讲法律。能说上几句就说上几句,也不要什么本钱。”

  “一年也不知道要解决多少矛盾,至少都有二三十件吧。”退休教师李远峰介绍。

  “看到乡风好了,邻里和睦了,大家守法了,累点还是高兴的。”冯俊夫接过话。

  尽管是个“忙人”,冯俊夫每天都坚持学习雷打不动。党报就像一日三餐不能少。“老头子说,离休后,咋听党的话?就是通过党报听党的声音!看党报如同上党课。”习义兰说:“刚开始住到乡下时,报纸送晚了,他就一会儿站,一会儿坐,烦躁不安。有一次,他对投递员发脾气,说送党报是件神圣的事,咋能想早就早,想晚就晚?”从1996年开始,冯俊夫用个人工资给投递员专门设立了“投递质量奖”。投递不耽误、不少张,一季度奖10元。爱学习的老冯,还引导村民积极学习,不定期地把自己学习中收集的政策信息、警示新闻、法律条文办成黑板报,让村民学习。久而久之,他的黑板报只要一出来,就会引来不少村民。

  “最费心的还是管理‘文化科技屋’。”村民高天英是“文化科技屋”里的常客:“老冯的老伴有病,每天‘文化科技屋’都有几十人来学习、娱乐。真不知道老冯有这么好的精力?好多家长,把学生专门送到这里教育。杨勇,这娃子上网跟吸毒一样,简直戒不掉,送给老冯,一个暑假就弄好了,现在这娃子还成了班长。”“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高天英补上一句:“人家(老冯)在孩子假期还搞家访呢!”

  ◇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腰板一直是90度的冯俊夫,他的选择是——

  冯俊夫有两句名言:“百怨不如一干,多一个干的,就会少一个看的。”“哪怕自己声音再小、再弱,也要吼出正气。”

  1983年,冯俊夫担任了南漳税务检查站首任站长。这年11月29日,他查出县食品公司几个肉案子把20多份盖有税务发票专用章的发票,以每份7至20多元不等的价格卖给鱼贩子用以偷税的违法事实。

  食品公司找老冯的上司说情。考虑再三,局领导劝冯俊夫:算了,大伙儿买肉都凭票,得罪了人家,以后吃肉咋办?

  冯俊夫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为吃肉丢了原则。两天后,他拿着肉票去买肉。卖肉的一看是冯俊夫,几个肉案子齐刷刷地一甩秤,集体示威:不卖!

  “就是不吃肉,也要查!只要你们违法,我就查!”冯俊夫把肉票塞进了口袋。从此,老冯真就把肉给戒了。

  人上了七十,冯俊夫仍如人生之初时的选择一样,本色不变,衷心不改,最后的选择仍是最初的选择,一直硬挺着自己直直的腰板。

  “那像是2005年9月,我县医院看病。”冯俊夫给我们介绍:“一进门诊大厅,就看见两个人在拳来脚往,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上前制止。我一看,这咋行,出人命了咋办?拨开人群要去劝解。医生、护士见状连忙拦住我说:‘你这老人家,自己都站不稳,千万莫拢身!’我当时就吼了他们一句:‘你们为什么不阻止?’然后一步上前,大吼道:‘都给我住手!’”

  “打架者一下子被镇住了!”冯俊夫接着介绍:“我又再次大吼‘住手!再打,我就报警!’,接着我指他们:‘我喊松手,都松开!我是个老干部,从来公正。谁要乘机伤人,谁就跟我到派出所!’”

  “就这样,两人被逼松手。我仔细问清原委,逼着两人检讨:‘你们要检讨。人不检讨自己,不能进步。检讨比打架的威力大得多!’两人相互认了错,我又逼着他们各自检查身体确认无事后,才放心走进医院,并告诉他们:‘我叫冯俊夫,家住花石桥村七组。你们如果还有意见,就找我!’”讲起这个故事,冯俊夫很是来精神。

  习义兰一旁插言:“你们不知道老头子劝了多少架,每次我都捏着一把汗——真害怕他们把气出到老头子身上。”

  ……

  人生七十古来稀。采访时,冯俊夫正患重感冒打点滴。看着日渐苍老与时间赛跑的的冯俊夫,仍一脸的执著,忙着他的“文化科技屋”,忙着……还有那始终保持90度不变形的身板,我们全身陡地又奔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作者:魏祖华 韩捷 李洪武)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