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志根:扎根山区几十年 甘当中国铀矿业的“拓荒牛”(图)

发布时间:2021-11-06 17:1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9月 | 查看:471次

[object Object]

人物故事:

  巩志根,男,1933年8月生,曾任二九三大队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高级工程师。1957年10月,巩志根来到309队11队(现二九三大队)从事铀矿地质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等职,曾主持揭露勘探过1个大型铀矿床、1个中型铀矿床和1个小型铀矿床,揭露评价过若干个地区和矿点,为探索、落实中国花岗岩型铀矿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我国第一个花岗岩型铀矿田——下庄矿田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由于成绩突出,他于1991年荣获全国地质行业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2年荣获核工业总公司颁发的“部级科技进步壹等奖”,1993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荣获中国铀业最高荣誉“中国铀业功勋人物”。

  痴情地质,立志报国,为新中国找铀矿

  上世纪50年代,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面临着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为免受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我国决定组建找矿队伍发展自己的核工业,二九三大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1957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的巩志根成为大队第一批技术人员。

  “我从小就热爱地质这个专业,我国幅远辽阔,矿产资源丰富,能踏遍祖国大好河山,为祖国探寻矿产‘宝藏’是我的梦想。”巩志根说:“那时国家发出号召,鼓励青年大学生到艰苦的地方奋斗,利用自己所学推动新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我积极响应,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回想起刚毕业时的情景,巩志根话中依然充满了激情。那时,学生们纷纷响应祖国号召,分赴祖国各个边远地区从事地质勘探工作。

  实际上,在上世纪50年代那个人才稀缺的时代,一个大学生选择留在京城或到其他工作环境较好的部门任职,那是完全可以的,但他偏偏选择了到偏远山区为祖国找铀矿这个“苦差事”。“我从来没有为此后悔过。”相反,巩志根觉得,能把个人事业与祖国的国防核工业发展结合在一起,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出力,那是他一生的荣耀。“为国家找铀,为祖国的铀矿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能赶上那样的时代,那是我们的幸运。”他动情地说道。

  巩志根当然应该自豪,因为他们在祖国核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那次送富矿标本进京展览的事情,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1959年9月,巩志根所在工区接到上级指示,要求采集一块规格为1立方米的B01特富矿体标本送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大庆展览。巩志根获悉后深感责任重大,他连夜上山落实任务。他经过数小时跋山涉水,到达矿山时天已经大亮。巩志根来不及休息,马上布置任务。工人们也异常兴奋,当即着手进行采集。

  要保持完整的矿体,就不能采用爆破的方法。当时工具十分简陋,没有切割的机械,只能采用人工开凿的方法在坑道掘进。大家克服困难,轮流作业,硬是把一块1立方米的富矿标本完整地从坑道的矿体中剥离出来。标本重达4吨,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移动、运输也是一个大问题。大家只能用肩扛手拉的原始方法,硬把这块“巨石”穿越7公里的羊肠小道搬到了公路上。

  富矿标本如期抵京,陈列在展览馆大厅中央最显眼的位置上。标本在国庆展览中大放异彩,受到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它显示了中国在自主发展核工业道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扎根山区几十年

  自从1957年到达广东省翁源县下庄,成为二九三大队的一员后,巩志根就与这个粤北偏远山区的山山水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开山凿岩的工人们一起吃住,共同战斗。他在充满硝烟的矿道测量、编录数据,他跋山涉水,走遍矿区的每个角落,摸遍矿区的每块石头。不管是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风,他始终坚守在找矿的一线。他从一个青春热血的青年慢慢变成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直至从单位退休,其中多数时间他都呆在下庄。

  “巩老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铀矿地质事业,他的几个孩子都是在下庄出生,在翁源长大的。”二九三矿的徐兴军这样评价道。

  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山区坚守几十年,普通人都不容易做到,对于一个来自城市的高级知识分子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巩志根是如何做到的呢?“巩老是一个能吃苦耐劳,具有坚忍不拔意志的人。”徐兴军解释道。

  大山野外露天工作,除了要忍受恶劣的天气、蚊虫的肆虐外,找矿本身就是一项艰苦又充满危险性的工作。在下庄铀矿陈列馆中有一架探测铀矿飞机的图片,据悉,当时就是利用这种飞机初步定位铀矿位置的。当飞机在上空飞行,感应器感应到铀的信号后就会扔下一个石灰包。巩志根这些地质勘探人员要在山上找到这个石灰包,初步定下铀矿的位置。然后再采掘岩石并编录矿石信息,经过充分测量、分析,达到要求后才能确定是否开采。要在莽莽群山中找到一个小小的石灰包,其难度可想而知。巩志根与同事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任务。

  下庄铀矿陈列馆中另一张矿床掘进的还原图颇能反映巩志根他们工作的场景。图中两名身穿雨衣的工人,正手持铁锤和钢钎开凿岩石,星火迸发的身后留下一地的石块。

  为了赶进度,那时矿道的掘进是24小时不间断的,巩志根负责坑道编录工作,为了跟上坑道掘进的进度,他不分昼夜进坑道编录。晚上困了,就睡在矿石堆上,醒来继续编录。

  坑道会经常进行爆破作业,当坑道浓烟还未散去,巩志根就得走进坑道开始编录。他说:“那时坑道十分呛人,但为了不耽误编录,我也顾不上那么多了。”爆破开采也充满了危险性,有次由于工人事前没有通知就炸了,他差点为此付出生命。“那时工作十分有激情,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也从没有觉得苦、觉得累。”巩志根说道。

  巩志根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突出的工作业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1959年初,他被光荣地推选为“跃进献礼积极分子”到北京出席会议并受到周恩来及陈毅、宋任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忘我工作,敢为人先,成绩斐然拓荒路

  巩志根对工作痴迷到忘我的境界。“在他的心里,想的是工作,念的是找铀,唯独没有他自己。”很多同事这样评价他。

  1958年夏天,他只身前往矿山追索一条硅化带,硅化带延伸进了一条数米深的山沟里,他想都没想就跳下去了。不料沟里山石错落,他的手不幸发生了骨折,一阵钻心疼痛袭来。他顾不上疼痛,收集好地质资料就爬了上来。回去后一忙工作又忘记了,直到半个月后疼痛加剧,他才不得不到医院检查。医生在他手上打上石膏后他又投入到坑道编录的工作中。由于没有及时就医及休养,至今他的手上骨折处仍余留有明显的突起痕迹,疼痛常年伴随着他。

  铀是有放射性的矿物质,长期与铀矿打交道使他的白血球降低至2000多,医生都建议他休息或者远离一线铀矿,但他不为所动,仍然继续奋战在铀矿一线,直到后来上级领导把他从野外一线调回研究室。

  下庄铀矿陈列馆陈列着一张珍贵的照片,这是苏联专家与巩志根在一个坑道口的合影,照片中的巩志根高大帅气,意气风发。“当时苏联专家确实帮助过我们发展地质业,但没多久就撤走了,连很多资料也一起带走了,后来是我们自力更生推进中国地质业发展的。”巩志根回忆道。

  当时苏联专家认为,花岗岩中是不可能找到铀矿的,但巩志根他们不信这个邪,通过不懈努力在花岗岩里找到铀矿,打破了当时的权威预言。1959初,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巩志根撰写了《6009地区花岗岩中铀矿化特征》一文,明确提出了中基性岩脉对矿化的富集作用。

  不拘陈规,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新中国建设者的优秀品格在巩志根身上得到了完美展现。勤奋好学的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国地质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62年,他提出了适合侧伏柱状矿体的揭露、评价和勘探方法:交点矿床(体)勘探法。该方法首先运用于大帽峰矿床,有效地控制了矿体,降低了勘探成本,取得很好的效果。该方法通过许多次验证,成效显著,后来被广泛推广运用。1965年,巩志根根据竹山矿床片理构造的研究,在竹山下矿床找到了一组反倾向的矿带,均为盲矿体,矿化较好,规模也可观。1972年,巩志根撰写了《贵东岩体东部中基性岩脉特征及其与矿化关系》,查明了中基性岩脉种类及展布特点。1990年,巩志根根据热液活动和断裂构造匹配规律,提出了矿田还存在第三条主成矿带,即张光营仙人嶂断裂带,据验证找矿成果较好。

  巩志根把个人事业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努力拼搏,艰苦奋斗,为中国核工业发展奉献青春与智慧。他身上既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也有劳动工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干劲。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工作内容及事迹长期不为人所知,直到2020年,他荣获中国铀业最高荣誉“中国铀业功勋人物”称号。但历史的尘封掩盖不了他那熠熠生辉的高尚品格,他为国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值得当代青年借鉴与学习。(责任编辑:刘朝灵)

来源:广东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