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9-19 00:25 | 来源:央视网 2010年01月26日 20:43 | 查看:8836次
赵渭忠(左)代表河北省慈善总会接受卓达集团捐款100万元(中国好人网配图)
燕赵大地、太行山麓、长城脚下,人们传颂着河北省军区原副政委赵渭忠少将热心助学的动人故事。这位被人们称为“希望将军”的退休老军人,牢记共产党人的责任,真心实意地投身“希望工程”,谱写了一曲老百姓心中的“希望之歌”!
“希望工程”义务兵
“我这个人最怕看到老百姓受苦,最不忍心看贫穷的孩子失学。”这是出身贫苦家庭、5岁成为孤儿的赵渭忠的内心独白。他1951年入伍,曾长期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先后担任干事、群众来信来访办公室主任、处长、军委纪委专职委员,1990年调河北省军区任副政委,分管纪委和群众工作。到任不久,赵渭忠深入到革命老区涞源县调研。他看到,抗日英雄王二小的家乡赵家井小学,四间校舍两间倒塌,两间成为危房,孩子们夏天在露天读书,冬天在羊圈上课……
“看着老区的孩子们在这样的地方上学,我心里难受呀!”赵渭忠发誓:“一定想法为孩子们盖几间像样的教室”。他捐献了1万元,又多方筹措了一笔资金,没过多久就为赵家井小学盖起了9间校舍。
赵渭忠在任期间,到河北省老区的多数贫困县搞过调查。在平山县西柏坡当年党中央所在地、在五壮士壮烈牺牲的狼牙山、在董存瑞献身的隆化、在击毙日军名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他发现革命老区很多小学校舍跟赵家井小学一样破旧,有不少儿童失学。听着那一声声“爷爷我要上学”的童声呼唤,赵渭忠的心都要碎了。他想起了自己苦难的童年、想起了那些为共和国献身的先烈……一代代革命先辈努力奋斗,不就是为了让后一代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吗?但目前国家不富裕,还不能完全消灭贫穷,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什么不能为国家分忧,为孩子们尽力呢?
赵渭忠和老伴步文京商定,退休后把余热全部献给“希望工程”。1993年2月,赵渭忠正式退休。当天,他带着3000元钱来到河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那里的负责人讲:“我是来参加‘希望工程’的,一不占你们的编制,二不占你们的位子,三不坐你们的车子,四不住你们的房子,五不领你们的票子,只为救助那些贫穷失学的孩子。这3000元算是我的报名费。”基金会的同志被感动了,破例接纳了这位“希望工程”的义务兵。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赵渭忠把家从北京搬到了石家庄。从此,这位老共产党员的心与失学儿童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在他的努力和资助下,一所所希望小学在革命老区拔地而起,一个个失学儿童重返了学堂。
赞皇县大家峪小学的新校舍落成了。当初这个小学只有两间危房,赵渭忠捐款5000元,并联系社会捐款,盖起了4间明亮的新教室。
阜平县城南庄“八一希望小学”落成了。赵渭忠从河北省军区募捐15万元,自己捐款3000元,资助了10名失学儿童。
涉县当年八路军129师驻地下温村的“八一希望学校”落成了。这座校舍的建设资金,有一半是由赵渭忠牵线从解放军总政治部募捐的。
隆化县的存瑞小学也即将竣工。赵渭忠动员全家和亲戚捐款6万元,还含辛茹苦从全国15个省市募集了一笔资金。
历尽9年沧桑,赵渭忠四处募捐加上自己出资,共盖起了11所希望小学。他还拿出6000元资助了河北师范大学的12名贫困生,把“希望工程”引进了大学校园。他说:“师范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是要当老师的,我今天把爱心献给他们,将来他们就会把爱心更多地献给少年儿童,我们国家的希望事业就能后继有人。”
家庭“希望爱心社”
走进赵渭忠的家门,你会看到,客厅里的沙发扶手已掉漆,卧室里的木床和桌子是部队配发的旧营具,一台国产彩色电视机还是老战友送的。将军有一辆自行车,退休后骑着它为“希望工程”奔波了8年多。将军一日三餐,也是粗茶淡饭。尽管将军生活如此节俭,如今却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他的钱都花在了“希望工程”上。他离休后,工资月月都捐给“希望工程”,一直持续到今天。老俩口的生活全靠老伴每月900元的退休金。
“爷爷,求您帮帮我。我爸爸精神失常,妈妈也病了,我没有钱上学了,我不想离开学校。”发出哀求呼唤的小朋友叫张丽娜,是滦平县北白旗村的3年级小学生。赵渭忠来到小丽娜的家中,看到黑屋里挂着小丽娜获得的20多个奖状,她的学习成绩排年级第一。将军感动了,这么好的孩子怎能让她失学呢?他当场表示全力资助小丽娜上学。5年过去了,赵渭忠对她的资助从没有间断,如今小丽娜已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
平山县东胜沟村的王莉,父母身患重病,靠82岁的祖母支撑着一贫如洗的家。当赵渭忠把资助的200元学费送上门时,王莉一家人感动得哭作一团。老奶奶拉着将军的手连连说:“共产党好,解放军好,社会主义好啊!”
易县特教中心有23名聋哑盲童,赵渭忠为残疾孩子们捐了3000元一套的“希望书库”,每年还给每个孩子100元学费。
有人劝赵渭忠:“办‘希望工程’是好事,但要量力而行,不要把自己搞得太清苦了。”赵渭忠却说:“我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现在条件好多了。那些失学孩子比我苦,更需要钱,多资助他们一些我才心安。”
赵渭忠不仅自己和老伴资助“希望工程”,还带动全家和亲戚参加这项活动。他在家里成立了“希望爱心社”,两个女儿和女婿各资助3名失学儿童,两名外孙女也用压岁钱资助了3名失学儿童。他还动员在上海经商的侄女,资助了150名失学儿童。在赵渭忠的感召下,他80多岁的老姐姐,一个普通的农民,在临终前把一生省吃俭用积攒的7400元钱全部交给了他,让他去资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上学。
9年来,赵渭忠一家三代8口人共捐款24万元,资助失学儿童318人。为了那些失学的孩子,赵渭忠这位共和国的将军变得十分清贫。然而,他却说:“我虽然在物质上贫穷,但精神上很富有。”他用3000元连续资助3年的石家庄市特困女生罗磊,今年以全市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河北省重点中学录取,并荣获了“全国十佳春蕾女童”称号,将军为此感到十分欣慰。
2000多封孩子们的来信,一声声“希望爷爷”、“希望奶奶”的呼唤,使老两口晚年享受了天伦之乐。赵渭忠说:“我和老伴两颗心连着318个孩子的心,我们两张笑脸对着318张孩子的笑脸,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吗?!”
众人拾柴火焰高
“搞‘希望工程’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动员社会力量资助“希望工程”,赵渭忠踏遍青山、走遍万家,到哪里就把“希望工程”宣传到哪里。赵渭忠的名片很独特,正面印着“希望工程志愿者赵渭忠”,背面有四句话:“讲‘希望工程’的故事,交‘希望工程’的朋友,干‘希望工程’的实事,做‘希望工程’的文章”。广播里、旅途中、饭桌上、开会时,赵渭忠抓住一切机会宣传“希望工程”。
1996年7月,赵渭忠在河北经济广播电台“灯火阑珊”节目里讲述“希望工程”的故事。他的一片真情,感动了无数的听众。在北京打工的安徽姑娘毕正丽来信说:“我是打工的,一次拿出太多的钱有困难,只好分学年寄。只要孩子能读书,我会继续帮助他的。”她请赵渭忠将100元钱和一些学习用品转交给失学的孩子。
广西边防某部战士关国红是赵渭忠的忘年交。他入伍后,每月从几十的津贴中拿出部分钱资助一名失学儿童。后来,他当了士官,每月的工资大都用于资助一名大学生和两名小学生,一直持续到现在。
1995年初,赵渭忠结识了与他同样有一片爱心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退休军医陆健。陆健把3万元积蓄交给赵渭忠说:“我要向你学习,这点钱就资助100名失学的孩子吧。”
“你是共产党的将军,我是美籍华人退休教师,我们的信仰不同,但都有一颗爱心。这100美元请你帮我资助2名失学儿童。”赵渭忠在旅途中结识的宋大姐,也自愿加入了助学的行列。
河北省“国大集团”总经理吕毅华个人捐款近万元资助失学儿童,还邀请赵渭忠给员工们做“爱国奉献”的报告,引起了轰动效应。员工们自发捐款52700元,救助了140多名失学儿童。
赵渭忠认识的将军多,许多将军被他发展为“希望工程”的朋友。如今,这些将军共资助100多名失学儿童。
外国朋友、将军朋友、企业家朋友、士兵朋友、打工朋友……赵渭忠的“希望工程”朋友,从当初的100多人发展到上万人,捐款助学的数额大大增加。
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赵渭忠先后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被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并获得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
9年过去了,赵渭忠还在继续践行退休时讲的那句话:“共产党人的领导职务不能搞终身制,但必须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如今,年近七旬的赵渭忠在“希望工程”的征途上,尽管步履有些蹒跚,但从不停歇。你看,“夕阳”不是还在为“希望工程”生辉吗!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