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名字铭刻在共和国丰碑上(4图)

发布时间:2021-09-08 20:4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8日 04版 | 查看:4093次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中,一个大写的中国向全世界展现了它的实力与底蕴:有绵延的历史,有广阔的山河,有英雄的人民,更有不熄的精神。

  一年前的今天,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为这次抗疫斗争作出重大贡献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等表示衷心感谢。

  英雄模范是时代的坐标、国家的脊梁。在武汉最危急的时刻,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挂帅出征,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医务工作者齐聚江城,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他们是荣誉满载的医学泰斗,更是护佑苍生的无双国士。

  以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为代表的广大医务人员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名字和功绩,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疫情面前,举国动员,上下齐心,中华民族展现出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勇敢的人”何其多哉!从冲锋在前的各级党员干部,到以命相拼的医护人员;从闻令即动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到不惧风雨的社区志愿者……这场艰巨战疫彰显的中国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精神谱系。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持续蔓延,国内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相叠加态势,今天的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然而,当看到钟南山院士仍在持续发声,对散发疫情作出研判,呼吁民众积极接种疫苗之时;当看到张伯礼院士依旧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为推广中医药鼓与呼之时……我们明白,在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役中,我们依然被最勇敢的人守护着,保卫着。

  国士无双,我辈楷模。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我们终将取得这场抗击疫情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我们也必将谱写新时代人民共和国的壮丽凯歌!

  (本报评论员)

钟南山:行进的步履从未停歇

  距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已经过去了一年时间。作为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只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作为对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的呼吸病学专家,被网友们称为“国士无双”的钟南山,当之无愧。

  钟南山即将迎来自己的85岁生日。通过观察他近一年来的工作和生活轨迹不难发现,这位在颁授勋章仪式发言中将自己定位为“一名胸肺科医生”的老人,并没有停下探索和奉献的脚步。

  “中国疫苗的有效率大概是70%左右,那么中国需要全部人口的80%以上接种疫苗,才能够建立有效的群体免疫。现在,中国的疫苗接种率到今年年底大概可以达到80%以上。”在近期的一次会议中,钟南山就中国要达到怎样的疫苗接种水平才能实现“群体免疫”,给出了自己的研判。对于疫情防控中公众较为关心的议题,钟南山总是从专业角度,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大家答疑解惑。

  而对于自己的老本行——呼吸疾病领域的研究工作,尤其是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研究,钟南山则从未离开过第一线。

  今年Delta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来袭,钟南山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抗疫应急攻关,首次对Delta病毒感染特性、传播规律、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为该病毒的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在钟南山的带领下,团队还针对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研发了新型、简便、高效的检测方法,率先进行了密闭环境病毒传播防控技术产品研发,并加强同国内疫苗顶尖团队合作,加快进行新型疫苗研发,以及启动疫苗保护效果评价。

  对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同事和学生们而言,钟南山除了务实严谨、处变不惊的“冷峻”一面,更有着富有理想和激情的另一面。

  在今年8月19日我国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钟南山跟院里其他医护职工一起,倾听了此前一轮广州疫情中,医院外派支援医疗团队的分享。在讲话环节,他不无激动地对听众们,尤其是年轻医护们说:“我们的医生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这是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状态。这并不是自负,而是一种能做敢做的责任与担当。我敢做、我能做,我们的年轻人就要有担当精神,关键的时候站出来、走出来,舍我其谁,这叫精神,这种精神是正面的,我敢担当!”

  (本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张伯礼:72岁再赴疫情一线

  2020年9月8日,北京。

  伴随着《向祖国英雄致敬》的乐曲声,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张伯礼受领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颁授的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2020年春节,本该万家团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气氛降如冰霜。

  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进京加入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随即飞赴武汉。此前几天,武汉已经“封城”,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启动并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等级。

  这并不是张伯礼第一次临危受命:17年前,他55岁,临危受命,奔走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这个庚子年,是张伯礼的本命年。72岁的他,再次奔赴疫情最严重的第一线。

  张伯礼回忆道:“刚到武汉时,正值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刻,医院里人满为患,各类患者交织一起,极易交互传染,情况远比想象的严重。”

  抵达武汉的当晚,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开的会议上,张伯礼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把轻症、重症分开治疗。他和一些专家建议,要以最快速度征用公共场所,对病人集中收治,进行隔离,切断病毒传播链。

  “医生是患者培养出来的,尤其我们中医大夫,越到老经验越多一点。”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见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时,他刚结束附属医院每周固定的门诊,缓步走出诊室。从医50年,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患者。

  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人又一次感受到传统中医药缓解重大疫情的非凡力量。国务院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总结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有效疗法,其中还充分肯定中医的特色优势及中医医疗团队整建制接管定点医院、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分类救治的措施。张伯礼欣慰地对记者说:“说实话,原先我是有所担心的,担心疫情过后,人们又忘记了中医药起到的作用。白皮书一出来,我就放心了,对于中医药的作用,中西医在疫情中的贡献,国家是认可的,全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2020年5月20日,经过张伯礼和其他专家的共同努力,我国首个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任实验室主任。

  有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张伯礼喜形于色。“过去筛查中药有效成分往往需要半年时间,如今通过关键词在数据库中检索,很短时间便可得出结果并指导有针对性的实验研究,事半功倍。”他的眼光是深远的,胸怀是宽广的,“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势,各有所长,应该互相包容,取长补短,携手保证人类生命健康。”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张定宇:以“渐冻之躯”铸起战疫铜墙铁壁

  “我们医务工作者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是建设健康中国、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力军。”8月18日,在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前一天,“人民英雄”、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张定宇,来到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慰问奋战在医教研和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师代表,并致以崇高敬意。

  8月初,湖北陆续出现外地输入性新冠肺炎关联病例。经过全省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目前社会面基本干净,疫情防控形势基本趋于平稳,初步打赢了这场疫情歼灭战。

  时间回到2019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肆虐开来。12月29日,首批患者转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这家传染病专科医院一时间成为“离炮火最近的战场”。

  面对人类未知病毒,时任金银潭医院院长的张定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医院门口排着渴望生命的长队,医院内医疗物资告急,连轴转的医护人员也都累得精疲力竭。“还要继续收病人吗?”张定宇的心里做着激烈的斗争。

  “多收治一个病人,就是多帮助一个家庭。”他下定决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医院院长、一名医生,无论哪个身份,在这危急时刻,都没理由后退半步,必须坚决冲上去!”

  这一冲便很难停下来。迅速隔离病患、开辟专门病区、完成清洁消毒、紧急调配设备物资人员……那段时间,张定宇每天都要忙到凌晨,好几个夜晚,凌晨两点刚躺下,四五点又起来继续工作。

  就在他日夜忙碌在抗疫一线时,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程琳确诊,在另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治疗。铮铮铁汉因没顾得上妻子的安危,眼泪忍不住往下淌:“很内疚,我也许是好医生,但不是好丈夫。”

  在与病毒较量的同时,张定宇还要与自己身体的病痛斗争。早在2018年,他确诊患上渐冻症,双腿萎缩。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他踩着高低不平的脚步、拖着“渐冻”之躯在医院来回穿梭,有几次差一点摔倒。

  “搞快点,搞快点,这个事情一哈(一下)都等不得,马上就搞!”即便腿脚不利索,张定宇还是忍着疼痛靠前指挥。在这场抗疫之中,他率领金银潭医院600多名医护,在援鄂医疗队的帮助下,救治2800余名患者,其中不少为重症、危重症患者。

  “身体状况都这样了,为何还这么拼?”面对别人的不解,张定宇回应:“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

  因为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贡献,2020年9月,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勋章;2021年2月,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他入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本报通讯员 晏华华)

陈薇:疫情不息 冲锋不止

  今年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再接再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值得铭记的闪光时刻——

  2月25日,腺病毒载体疫苗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

  6月1日,该疫苗在巴基斯坦实现本地化生产。

  7月26日,雾化吸入用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Ⅰ期临床试验数据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在线发表,这是全球首个发表的新冠疫苗黏膜免疫临床试验结果。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在抗击新冠、抗击“非典”、汶川地震防疫、阻击埃博拉疫情等多项任务中,陈薇一直秉持着这一人生信条。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在大年初二紧急奔赴武汉。仅用一天时间,她就带领专家组完成了帐篷式负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的搭建。她第一个进入实验方舱,细致检验各类装备;队友执行高风险任务前,她都会挨个检查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在抗疫第一线,陈薇超负荷运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3个多月下来,白发多了,人瘦了一大圈。

  “中国的疫苗,必须由中国自主研发。”陈薇率领团队与北京后方科研基地协同作战,集中力量展开疫苗研制应急科研攻关。2020年3月16日,他们研制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正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这是全球首支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4月12日,疫苗开展Ⅱ期临床试验。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的公布,这是全球第一个开展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

  陈薇的座右铭是“行胜于言”。她用行动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

  在武汉抗疫期间,在陈薇的带领下,核酸检测组姜涛团队连夜制定安全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负责流行病学调查、气溶胶采样的曹务春、曹诚团队,每天穿梭在各大医院以及重点区域;助理研究员张梦瑶、杨益隆从早上7点到次日凌晨,一天内数次出入武汉泰康同济医院、火神山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两名青年科研人员主动递交入党申请,获批火线入党。

  去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主席向陈薇颁授了“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那是我永志不忘的时刻。这份荣誉属于全国全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战线的所有同志。”陈薇动情地说。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王迪 管彤)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