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7 12:22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7日 04版 | 查看:1462次
【致敬共和国勋章 国家荣誉称号人物】
她发现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一种全新的抗疟药,进而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
她在抗疟药物研发道路上默默耕耘了40多个春秋。青蒿素的研发,是她生命中的重要历程,也是她人生的壮丽风采。
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
是她,让青蒿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神草”;也是她,让青蒿素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9月17日,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都有数亿感染者,并导致数百万人死亡。20世纪60年代,很多国家都花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希望找出有效的新药,但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1969年1月,屠呦呦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即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她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
屠呦呦认为,有着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的中医药一定蕴藏着精华,应该在挖掘上狠下功夫。因此,她决定从本草研究入手。凭借熟悉中西医两门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她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并走访民间,多方请教老中医专家,仅用3个月时间,就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包含640个方药的《抗疟方药集》。她还带领课题组,先后进行了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
然而,结果令人失望,大量实验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的效果并不理想。这让屠呦呦开始产生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路子走错了?但她没有轻言放弃,她对前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并遍查典籍,反复研读文献。直到有一天,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忽然想到,绞汁而非煎服,温度有可能是关键所在。在这个启迪下,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尝试采用低温提取,并首次以乙醚为溶剂,终于创建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动物抗疟实验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竟达100%,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后经研究证实,用乙醚提取这一步,是保证青蒿素有效制剂的关键所在。
为了加速研发进度并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并证明了其安全性。之后,课题组又分离纯化出青蒿素。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原卫生部,提议在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被世界熟悉和认可。此后,课题组还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这是屠呦呦及课题组对中国乃至世界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由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以制备出各类青蒿素衍生物,促使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
由于在青蒿素发现中的原创性贡献,屠呦呦获得了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6月,获美国华伦·阿尔波特奖;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然而,接踵而来的荣誉,并没有让屠呦呦止步于此。鉴于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仍模糊不清,尤其是部分疟疾疫区已经出现了青蒿素耐药迹象等问题,屠呦呦仍时刻关注科研工作,期望找出解决方案。前不久,屠呦呦团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该方案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影响因子79.26,这是迄今为止,中医药学科领域成果发表的最高影响因子文章。此外,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这对中国乃至全球来讲,无疑又是一大喜讯。
屠呦呦说,中国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奉献于祖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义不容辞,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责任与担当。正是因为始终把“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当作人生追求,如今已年近九旬的屠呦呦,仍继续主持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创造出新的成果,造福于人类健康。
(本报记者 田雅婷)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