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24 09:56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4日 09版 | 查看:541次
《台湾通史》(六卷本)新华社发
《台湾通史》(六卷本)主编陈支平在首发仪式上发言。新华社发
【海峡聚焦】
六大卷,162万余字,历时七年,两岸学者共写史书——《台湾通史》(六卷本),对台湾历史正本清源。
日前,由闽南师范大学策划并组织两岸学者撰写、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台湾通史》(六卷本)在北京首发。这套由大陆方面出版的第一部“台湾通史”,以确凿证据证明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标志着海峡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迈出坚实一步。
这项浩大文化工程的完成,有何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承载着怎样的两岸同胞情感?记者对丛书主编、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厦门大学教授陈支平进行了专访。
1、以史服人 反制“台独”谬论
记者:《台湾通史》的出版,承载着两岸学者怎样的初心与担当?
陈支平: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说起《台湾通史》,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祖父、著名史学家连横。连横所著《台湾通史》自1920年至1921年在台北首次完整印行以来,先后在海峡两岸重印、影印了二三十种版本。
大陆方面,一直有学者就台湾历史著书立说,但较为全面完整地叙述台湾历史的通史性著作并不多,主要有陈碧笙先生于1982年编撰出版的《台湾地方史》和张海鹏、陶文钊两位先生于2010年撰修出版的《台湾简史》。
民进党当局上台后,不断推行渐进式“台独”,在文化方面,大搞“去中国化”,极力想要抹除台湾民众的中国心,在历史表述上炮制种种谎言以及貌似学术的歪理邪说。例如,从修改课纲(将连横所写的《台湾通史》序言部分删除)、把中国史并入东亚史、降低文言文比例,到“去孙中山”、“去孔子”、不遥祭黄帝陵,再到降格祭祀郑成功……在推进“文化台独”上,可谓用尽心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拥有表述台湾历史的话语权。编撰《台湾通史》,对台湾历史正本清源,对我们历史学者来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当我接到这一任务时,更多的是兴奋。当我邀约其他作者参与时,他们的心情和我是一样的,这也包括台湾的学者。
记者:这套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支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台湾通史》(六卷本)是一部在广泛吸收海峡两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景展示台湾从远古到现代发展的通史性著作,该书全面梳理了台湾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充分展现了台湾的命运始终与祖国休戚相关的历史过程,以确凿证据证明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本书充分吸纳了近年来海峡两岸学术界对于台湾历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学术界提供了诸多全新的史料和文献,并对不同时段诸多前人未曾研究或研究不深的问题展开了详细的探讨,正确解释了有关台湾历史的观点,从而形成了迄今为止时间跨度最长、涵盖内容最全面、篇幅最大的一部台湾通史,把台湾历史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具有重要的文化与学术价值。
2、共享史料 两岸携手合作
记者:为什么是闽南师范大学组织编写了这套书?
陈支平:闽南师范大学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地处闽台交流的前沿地区,编纂这部作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2012年,闽南师范大学将《台湾通史》(六卷本)项目确立为10个两岸研究重大重点项目之一,并投入数百万元经费。随后,学校成立领导小组、编纂委员会,通过20余次会议的协商探讨,将全书分为上古至明代卷、明郑卷、清代上卷、清代下卷、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卷和现代卷6卷,由写作团队分头完成各卷内容。2014年6月,书稿初步完成。2020年10月,《台湾通史》(六卷本)获批,并于当年1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记者:两岸学者共享史料、共写史书,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陈支平:《台湾通史》(六卷本)编撰团队邀请了5位台湾学者参与。其中,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的徐泓负责台湾少数民族部分内容的编写,台湾“中研院”研究员宋光宇、台湾成功大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益昌负责上古至明代卷部分的编写。
20世纪90年代,我曾在台湾暨南大学、东吴大学任教近两年。其间,我收集、整理了大量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史料,还拜访、结识了多位台湾史学界的知名学者。现在看来,这些工作都是这套丛书编写的准备和积累。
本书所邀约的各卷作者,都是在各自负责的分卷领域有所成就的,所以在讨论和研究写作大纲时,还是比较顺利的。必须承认,台湾少数民族部分的编撰工作难度最大,因为相关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资料少、工作量大,所幸徐泓先生将这部分工作承担起来。
为了做到以史服人、用证据说话,编撰团队不遗余力,7年间搜集了大量史料证据。部分成员多次往来于两岸之间,做田野调查,搜集专著、文书,考察民俗活动……定稿过程中,尤其在各卷衔接上,大家需要反复讨论和修正,两岸学者密切沟通,深更半夜打电话商讨细节的事情时有发生。
特别遗憾的是,宋光宇先生于2018年因病辞世,未能亲眼看到丛书付梓。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办法与他的夫人联系,想送一套书给她留作纪念。
3、正本清源 增进史观认同
记者:编撰出版这套丛书,有何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
陈支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一部台湾史就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开发和建设这个宝岛的历史,又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反抗外国侵略的历史。
我们在编撰本书的时候,从中国历史的视角来观察台湾,完全摒弃了“台独”史观,全面确立了台湾历史是中国历史一部分的中国史观。本书的出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台湾问题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台湾史研究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的出版,有力地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企图割断台湾人民的两岸联结记忆、抹杀台湾同胞国家认同的险恶用心,对化解两岸史观歧异,促进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
记者:增进两岸史观认同,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陈支平: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必须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我们正在编撰《台湾儒学史》,对台湾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反制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的倒行逆施,首先要厘清台湾文化从哪里来、台湾人从哪里来,这是当前学界两个最迫切的任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由衷希望,两岸学界继续推动“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加强台湾史、两岸史的共同研究、整理、教育与传播,持续巩固两岸同胞的共同历史记忆,不断凝聚两岸同胞致力于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
(本报记者 罗旭)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