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矗立着不朽的精神丰碑 ——中央党校校园内的主题雕像(组图)

发布时间:2021-07-16 16:4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2日 12版 | 查看:3232次



战友 曾成钢作 朱晋平摄

我们的老校长 李象群作 资料图片

总设计师 吴为山作 资料图片

旗帜  鲁迅美术学院师生作 资料图片

焦裕禄 王洪亮作 朱晋平摄

谷文昌 李象群作 朱晋平摄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校区,校园内矗立着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主题雕像。它们出自国内顶尖雕塑家之手,以政治历史人物为主题,用三维块面语言,肖形体物,传神写意,赋予金石生命情感,让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世界和民族的伟大人物栩栩如生、可感可触,用凝固、静止的艺术,使偌大的校园变得厚重而生动。这些雕像生动诠释了这样一个伟大论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轴线布局乃中国传统建筑一大特色。大者如帝都京城,中者如皇宫御苑,小者如勋贵府第,都传导出主次分明、和谐对称、天人合一等文化理念。由近现代著名建筑大师戴念慈设计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校区校园也充分呈现中轴线建筑精髓。校园总体围绕一条自颐和园万寿山景福阁、自南向北长达1100米的正子午中轴线展开。主楼、大礼堂、综合楼等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其余配套建筑如美育馆、校史馆以及各个学员楼分列两旁,互为呼应,形成谨严顺畅、错落有致、庄重有序的整体风格。分布在中轴线及其两侧的雕像,在排列次序和放置空间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展现了回首历史、回溯经典的独特视角,产生了穿越时空的历史纵深感。

亲密无间的“战友”

  自学校南门向北,走过高大的主楼,迎来开阔的绿地,中间挺立着一棵青翠的雪松,雪松前安放着一座高4.5米的白色花岗岩雕像。雕像名为《战友》(作者曾成钢),由马克思坐像和恩格斯立像组成。两个战友,一坐一立,神态安详,凝神远视。

  德国人严谨理性,具有超强逻辑思维,两百多年来,为人类贡献了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大哲学家,创造了天才联袂而出的奇迹。在德意志璀璨的思想星空里,马克思、恩格斯无疑是最耀眼的“双子星座”。他们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巨大深刻的影响。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3年来,人类对马克思主义的回望检视从未停止,但无可争议的事实是,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有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焕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

  让人们惊叹着迷的,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深邃卓绝的哲学思维、穿越时空的思想伟力,还有他们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他们彼此钦慕信任,并肩战斗了40年。马克思说“我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恩格斯则说,“马克思是天才,而我们至多是能手”,“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我是第二提琴手”,所以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两人的友谊超越现实利益达到了精神与灵魂的高度契合,这在人类思想史上都罕见其匹。恩格斯对仅比自己大两岁的马克思毕生敬重、呵护,对生活窘困的马克思经济上大力扶持;马克思1883年逝世后的十余年间,恩格斯基本停止写作,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整理马克思的著作上。1895年恩格斯逝世时,第二国际领导人考茨基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的悲痛,远超过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长久地被人们敬仰怀念,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智慧,似暗夜明灯,如初升朝阳,照亮了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善言往者必将有验于今。如今,这对战友置身于东方大国执政党的最高学府内,安静注视着自己创造的理论在14亿人口的国度里开花结果,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中国和世界。我想,他们的内心是愉悦而欣慰的。

永远景仰“我们的老校长”

  越过《战友》雕像往北,便到大礼堂前广场。广场南端正中安放着长9.9米、高2.1米的校训碑。碑身为灰色泰山原石,厚重质朴,南面为毛泽东题写的中央党校校训“实事求是”,北面为毛泽东所书中共宗旨“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书法大气磅礴,独步天下。9个金色繁体字镌刻在碑石上,光彩夺目,力道遒劲。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在这里一体两面,高度统一。从中既找到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密码”,又找到了党同广大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因”。

  校训碑向北约50米,在两列翠柏簇拥下,耸立着名为《我们的老校长》的毛泽东雕像(作者李象群)。雕像总高6.5米,主体呈古铜色,基座为白色。作者以毛泽东延安时期的体貌为摹本,刻画了毛泽东头戴红军帽、身子向左微斜、双手叉腰、凝神沉思的生动形象。中年毛泽东肌丰骨劲,神情肃毅,气清容静,心笃意坚,眉宇间似含深沉忧思,那是民族存亡绝续关头忧国忧民情怀的自然流露。

  1943年3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兼任中央党校校长四年,给党校留下了一份特殊荣光和亲切记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在开创中国革命道路中,毛泽东对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队伍建设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了深入思考。他提出“应该使党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党用共产主义教育去保证提高他们的先锋队地位”,不断冶炼出具有坚定理想信仰、严密组织纪律、崇高牺牲精神的共产主义战士。故此,毛泽东对办好中央党校极为重视、亲力亲为。他兼任中央党校校长那四年,正是抗日战争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并开启解放战争大幕的关键时期。作为党的领袖和军事统帅,毛泽东在日理万机、戎马倥偬之余,对党校建设仍然十分关心,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确定了党校的办学方向,亲自制定了党校教学的重点内容,亲自为党校制定了“实事求是”的校训,亲自到党校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为学员多次授课,是名副其实的“老校长”,也塑造了党校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期”。

  从1937年2月党校随党中央迁至延安,至1947年3月转往东北,中央党校十年间培养干部十余万人。宝塔山下、杨家岭上、延河岸边,集聚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衣着简朴,生活艰苦,为追求真理的源头活水,弦歌不辍,刚毅坚卓。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人,筚路蓝缕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奠基立业,延安时期成为中共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生动、最为系统、最为有效的时期之一。直至1981年3月,中共元老陈云仍深有感触地说:“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同志一个无可比拟的功绩,是培养了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的以及‘三八’式的一大批干部,现在这些人在全国各个岗位上都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高瞻远瞩的“总设计师”

  从大礼堂沿中轴线往北,来到综合楼前广场,一座高5.5米的邓小平铜像映入眼帘。这尊名为《总设计师》(作者吴为山)的雕像,完美呈现了晚年邓小平的风采神韵。雕像上邓小平天庭饱满,双目深邃,精神矍铄,气度雍容。他左脚前迈,大步流星,右脚后蹬,应力紧跟,给人以十足动感。仿佛这位耄耋老人正行进在1992年南方谈话途中,看经济特区,观风起南海,听潮涌珠江。

  身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一生几乎跨越整个20世纪。他的政坛生涯三落三起,虽历经风雨坎坷,求真务实之心和赤子情怀从未消磨。身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年逾古稀第三次复出主政,面对“文革”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世界各国快速发展的现实和巨大反差,毅然作出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历史觉醒。

  身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精心擘画国家发展蓝图,识虑深远地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使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轨道行稳致远。特别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考验的重要关头,邓公以米寿高龄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等重大思想观点,提出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展现出深远的政治洞察力和思想创造力。他倾尽毕生最后的精力,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上不可逆转的进程。

  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人们将永远铭记这位自称“中国人民的儿子”的总设计师。

催人奋进的旗帜

  过邓小平雕像继续向北,综合楼前广场耸立着一座高13.7米、长20.8米、宽10余米的大型组雕《旗帜》(作者为鲁迅美术学院师生)。这是中轴线上最北、也是规模最大、人物最多的雕像。它上半部是一面迎风飘扬的巨幅党旗,下半部正中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新社会阶层的代表,两边是中国56个民族的代表,每个人物高达4米左右,大家紧紧簇拥在鲜红党旗下。群雕构思精巧、内涵丰富、气势恢宏。高扬在众人头顶中央的党旗,是统摄整个雕塑灵魂的闪亮坐标,它似熊熊火炬,若浩浩风帆,如大鹏展翼,象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鹏程正举,扶摇直上。

  群雕中62个人物,既呈现职业特点身份特征,更蕴含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血脉亲情。每一个人物都精微可感、血肉丰满,每一张面庞都自信阳光、斗志昂扬,展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

大浪淘沙,一大代表

  中轴线西北部的掠燕湖,是校园内景致最美、生趣最足的地方。自南向北望去形似一只振翼奋飞的燕子,加之湖上群燕穿梭,掠燕湖可谓实至名归。春夏之交,惠风和畅,湖岸绿柳含烟,水面彩霞生澜,锦鲤湖中翻浪,天鹅曲项高歌。触目皆画,移步即景。自东向西行进在绿树翠竹夹道的环湖路,突然向左逸出一条小道,直抵湖中的小半岛。半岛上建有一座三开间的江南风格平房,这是党校特设的“红船展览馆”体验教学点。展馆南侧临水石柱上,系着一条按1:1比例仿制的嘉兴南湖红船。展馆北边,两棵叶绿躯黑、古意横生的大柳树临水而立。两树相隔十余米,中间安置着古铜色的《一大代表》群雕(作者王洪亮)。雕像以写实主义创作风格,还原历史图景,逐个刻画了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的形象。群雕以毛泽东为中心(左右两边各6人),构图严谨,手法细腻,色彩凝重,人物个性鲜明、神情肃穆,从他们身上仿佛感受到忧国忧民的热忱,聆听到救亡图存的呐喊。

  一百年前的中国,列强欺凌,神州陆沉,国似鼎鱼焦烂,民陷水深火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觉醒者纷纷行动起来,探寻真理之路,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广州,组建党的早期组织。毛泽东、何叔衡在长沙,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汉,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群起响应。1921年,“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全国各地党组织派出13名代表于7月下旬聚集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南湖火种,一苇启航,照亮沉重黑暗的神州大地,形成漫天燎原之势。因机缘与偶然,早期创党的两位主角陈独秀、李大钊都没能出席中共一大。

  而历史的吊诡更在于,因人生信仰和目标选择不同,出席一大的13名代表,各自在历史洪流中起落沉浮,最终形成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背弃信仰投敌叛党,陈、周二人甚至堕落为无耻汉奸;何叔衡、陈潭秋、邓恩铭坚贞不屈为党牺牲;王尽美为革命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还有几位因种种原因退党脱党。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从一大时上海的石库门,一路走上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北京天安门,让世人见证了共产主义信仰的伟力和百折不挠的定力。

思想巨人之间的“问道”

  掠燕湖北部尽头是千萃山,山虽不高,但林木葱茏,奇石叠耸。一注清水从山石间泻落,波翻雪浪,声和鸟鸣。在这依山傍水、柳浪轻拂的佳境,安放着一座高约4米的铜质雕像《问道》(作者吴为山)。两位主人公,一个是道家创始人老子,一个是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史记》《礼记》《庄子》等典籍中,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雕像运用浪漫的写意手法,饱满的雕塑语言,得心应手地塑造了他们的传神形象。左侧的孔子,双耳垂肩,气定神闲,拱手致礼,既在聆听,更在沉思;右侧的老子眉宽耳阔,长发覆肩,须髯及胸,左手食指向上,似在发问,又像布道。与其说是孔子在向老子问道,毋宁说是两位思想巨人一起论道。中华文明究其本质而言,更多是一种对话文明,强调开放偕时、包容互鉴。雕像把儒道两家的鼻祖塑造成并峙双峰,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座高山,令人景仰。

  中华民族历来最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今天,《问道》与《战友》《我们的老校长》《总设计师》等红色雕塑一同现身中央党校,寓意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传承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表明我们将知古鉴今,深刻洞察历史大势和发展规律,心无旁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忘本来,开辟未来。

为政榜样:焦裕禄、谷文昌

  在中轴线东侧16号、18号学员楼之间,西侧17号、19号学员楼之间,分别树立着一位“县官”的铜像。一座是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作者王洪亮),一座是福建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作者李象群)。两座雕塑都是半身胸像,总高都是3.2米。

  焦裕禄当年带领干部群众除内涝、风沙、盐碱,把一切都献给了兰考人民,42岁病逝于任上。1990年7月习近平同志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撰词称赞:“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谷文昌在东山县长年深入农村,与群众一起挽起袖子种树,卷起裤脚犁田,汗如雨下抗沙,奋战14年把荒岛变为宝岛,当地群众至今清明节都是“先祭谷公,再祭祖宗”。

  县委书记承上启下,既要落实上级决策,又要解决实际问题,级别不高、权力不小、责任很重,是个吃劲负重、炉火炼金的官,但做好了老百姓自会长久感念。正是因为先有群众的口碑,才有了眼前的雕塑。雕像中的焦裕禄肩披旧外套,面容清瘦,表情和蔼;谷文昌身着中山装,目光敏锐,神情睿智。两位县委书记东西相视,虽然默默无言,但他们内心有一种精神上的坚守契合,那便是难以割舍的百姓情怀。

  现在,每天都有大量学员从雕像前走过,其中绝大多数人的职务职级都高过他俩,但我们要把学习焦裕禄、谷文昌的为民情怀和奉献精神作为一生的必修课,不断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和力量,始终牢记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的谆谆教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领导干部肩负组织重托,身系百姓福祉,唯有夙夜在公,清廉自守,懂得敬畏,才能获得人民的认可。河南密县县衙悬有一副楹联,值得所有执掌权柄者铭记警醒:“休觉天道远,上存国法,下存民意;长记人事迩,前有政声,后有史书。”官有大小,品有高下。“碑不自立,名由人传。”不管社会怎样发展变化,焦裕禄、谷文昌始终是为政者的人生指引和精神坐标,它构成了一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富有强烈使命感的执政党的价值底座。这正是两位县委书记雕像矗立在中央党校的意义和启迪所在。

  (作者:涂更新,系商务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商务部纪检监察组组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