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30 09:2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6月24日 | 查看:842次
人物故事:
周文科,男,1961年1月生,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吝店镇蒲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二十多年来,他履职尽责、一心为民,脚踏实地、廉洁自律,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公而忘私、身体力行、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该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把一个多年的贫穷村、上访村,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小康村、平安村和文明村。所在党支部多次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个人先后荣获渭南市农村优秀支部书记、渭南市劳模、“陕西好人”等荣誉。
致力发展生产,带领村民致富
周文科1995年担任村主任,特别是1998年担任村书记兼主任后,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入手,个人先后垫资60多万元和多方争取资金300多万元,衬砌了全部渠道,方便了群众灌溉。实施了低压线改,确保了用电安全。硬化村道路4.5公里,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为蒲阳村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培育主导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周文科自掏腰包,为村民免费提供100多亩早熟苹果苗和100多亩优质酥梨苗,形成了今天蒲阳村以苹果、酥梨、葡萄等杂果为主的种植模式,村民收入大幅提高,从1995年的1千多元达到2020年的3万多元。全村80%的户有了小汽车,半数以上的家庭在城里买了商品房。为把兴村富民工作做得更好,他优化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实施“一家一品,一人一事”现代农业,让村里人人有事干,户户有产品。为了早日见效,多次组织外出考察,多措并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建设休闲采摘园,发展旅游观光业,致力于把蒲阳村打造成融党建文化和农耕体验为一体的一日游最佳目的地。正是由于周文科想干、敢干、能干的劲头,才使得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家对蒲阳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发挥基地作用,建设精神文明
在村民富了“口袋”之后,如何富“脑袋”,就成为周文科考虑的首要问题。他从提高村民素质入手,花光自己的全部积蓄,以蒲阳古城遗址为依,用自己1996年自建的十面果库改建为党性廉政教育基地及民俗博物馆,先后开设了红色记忆馆、宪法宣传馆、廉政教育馆、初心使命馆、村史家训馆、蒲阳遗址馆和农耕器具馆等8个展馆。蒲阳博物馆2015年被团省委等十个部门授予全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被市、区关工委授予市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全市留守儿童关爱站建设现场会组织于会人员到蒲阳参观。据统计,每年有3万多人(次)到蒲阳村参观,十年来有组织到蒲阳村参观学习的单位和个人累计100多批(次)、30多万人(次)。亦不乏自发前来参观者。每年蒲阳村都会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等活动,通过典型引导,榜样带动,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周文科结合农村党员思想实际,探索总结出“3321”党建工作机制。这就是处理好三个关系(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干部和党员的关系、干部和干部的关系),统一好三个思想(党员的思想、干部的思想、群众的思想),建立好两支队伍(党员队伍、干部队伍),调动好一个积极性(群众的积极性)。蒲阳村党支部创建的”党建+互联网”工作模式,得到了市区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广。蒲阳村也因此被授予全市党员党性教育和基层干部培训基地。临渭区委组织部和区党校每年举办的后进支部转化培训班在蒲阳举办,并由周文科担任主讲。
做到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周文科同志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实行干部坐班制后,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收拾卫生,接待群众,处理公务。他十分关注公益事业,热心帮扶弱势群体。1998年蒲阳村建新校,他带头捐款一万元。2007年为龙背乡一患白血病的孩子捐款5000元。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主动向组织捐款1300元。他勤政廉洁,克己奉公,带头执行中央关于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86岁的老母亲病逝后,他严格保密,不让家人对外说,坚持丧事简办,拒收礼金。从此,蒲阳村红白喜事一切从简被写入村规民约,并且执行到位,成为临渭区各村学习的典范。在周文科眼里,群众利益无小事,村民家有了困难,他积极帮助解决。邻里发生了纠纷,他及时出面调解,受到群众的普遍信赖,被推选为多届区人大代表、第四届市人大代表和区十五届政协委员。他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不辱使命,忠实履职,提出了多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人大、政协领导的好评。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周文科带领党员干部,从环境卫生做起,不等、不靠,首先清理自家门前“三堆”,拆除老式厕所,影响和带动群众纷纷加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全村共建双瓮式厕所180个。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他积极争取项目和协调资金130多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标准化村部和老年幸福院等为民服务设施,硬化村道2500米。在村巷绿化美化方面,他用自己多年培育的大叶女贞、百日红等花卉苗木,无偿栽植到村道两旁,实现了整村绿化全覆盖,还把村内一处1600平方米的废水塘改造成群众休闲娱乐的观赏池。粉刷墙体2万平方米,绘制文化墙300平方米。在亮化方面,安装路灯50盏,对通村旅游路沿线,村庄主要出入口,都搭建了古朴自然的设计造型,使蒲阳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蒲阳村第一时间设立关卡防控,他带领村组干部每天坚守值班室,天气寒冷,关卡内无取暖设施,第一个夜班在车里度过,第二天他的身体就有点吃不消,村干部们劝他晚上回家,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春节期间都是他的妻子将饭菜送到值班室,他不分昼夜地坚守在岗位上默默付出,在他的坚持下,党员及村干部也陆续加入这支值班队伍,随后村里的大学生,村民也都主动请缨志愿服务,为实现村里人人都有口罩带,他鼓励妻子用家里的白布加保鲜膜制作白布口罩,将制作好的口罩发放给村民,村民也都陆续捐赠了自己家里的白布,会用缝纫机的几个妇女也都纷纷请缨,很快就制作了两千多个口罩,他带着党员村干部将做好的口罩分发到每位村民手里,万众一心付诸行动,攻坚克难,共度时艰,誓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
坚持铸魂育人,搞好文化传承
现在的蒲阳村,既是一张靓丽的党建文化名片,是市区的党员党性教育和基层干部培训基地,也是一张新颖的传统文化名片,是省市区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农耕文化体验地。市区内的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组织师生到蒲阳村参观学习的很多,陕西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渭南师范学院把蒲阳村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基地,相关院系多次组织党员师生到蒲阳村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有时周文科一天要接待六七个单位,说话的声音都沙哑了,但他仍然坚持陪同到底,不断向参观者、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他说:“虽然自己很辛苦,但活得很充实,体现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社会价值”。
为了搞好文化传承,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新亮点,“家风家训教育”“孤寡老人慰问”“假期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在外务工人员回乡交流”“每周三乡村秦腔演绎”“少儿春季运动会和三月赏梨花亲子体验”“重阳佳节老人联欢”等活动层出不穷,创新不断。现在蒲阳村不但家家户户有家训,村上还建立了村史家训馆,设立了“功德银行”和“垃圾兑换银行”。可以说家规家训和“两个银行”,对青少年一代发挥着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续写着蒲阳村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故事。蒲阳村的这一做法很快在全区得到推广。每到节假日,游客暴增,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的美丽蒲阳让游客赞叹不已,群众喜笑颜开。
来源:陕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