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29 11:1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5月24日 | 查看:608次
人物故事:
么周力,女,生于1974年7月,家住沙坪坝区覃家岗街道凤鸣山社区,重庆市大渡口区希望心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团职军官退役后,她主动加入心理健康志愿服务事业,曾因劳累过度导致眼睛几近失明,2次住院,但仍坚持带领团队不舍昼夜,接听咨询求救电话30000余通,处理应急危机3000余起,挽救群众生命200余人。新冠疫情期间,她第一时间带领团队面向武汉、重庆、吉林等疫区,连续值守“希望热线”3100小时,提供线上线下心理疏导2.1万人次。疫情缓解后,她积极探索构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指导建立“阳光心语室”20余个,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开设各级各类讲座100余场次,用爱心守护群众心理健康。
退役不褪色 她带领团队在心理挣扎的死亡线上成功挽救近200人
2014年7月,团职军官退役后的她积极响应号召,选择自主择业,并参加了第三军医大学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接触,她从心底喜欢上了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于是,她报名成为了“希望热线”的一名接线员,开始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服务工作。
2016年,她自学通过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为了更好地为群众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她充分利用自身的计算机专业特长,借助大数据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水平和帮助群众缓解心理压力的能力。
2018年和2019年,由于长期值夜班和用眼过度,她的眼睛先后2次严重出血,其中一只眼睛曾一度接近失明,在医生强烈建议手术治疗的情况下,她仍仅卧床休息半个月后,坚持用一只眼睛,继续奋斗在心理咨询服务的一线岗位上,希望能够凭借扎实的心理咨询经验,把更多在死亡线上摇摇欲坠的生命拉回来。
作为“希望热线”重庆地区负责人,多年来,她全年无休、不舍昼夜,带领同事们接听热线咨询求救电话30000余起,及时处理各类心理应急危机3000余起,成功挽救群众生命200余人。
疫情重灾区 她带领团队精准提供各类心理疏导服务2万余人次
疫情发生后,在人人自危的关键时刻,她坚持面向重庆、武汉、吉林等地开展线上线下心理疏导志愿服务。
针对疫情期间各个群体的心理需求,她第一时间招募了130余名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咨询师、医生等专业人士,组建疫情防控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下设核心知识宣传推广、心理缓解疏导、专业危机干扰等3个分队。依托安心防疫贴吧、希望热线等,通过视频授课、微讲座、座谈互助等形式开展心理疏导培训15次,提供一对一心理督导、集体督导等服务170余次,值守服务时长3100小时,实际提供咨询服务时长470余小时,受益群众2.1万人。
在线上,她第一时间在武汉、吉林、重庆等城市便民微信公众号公布24小时热线电话、设置服务链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60余次;开通希望热线安心防疫贴吧,通过留言、语音等互动交流方式,帮助群众排除心理问题300余个,贴吧访问量达6.2万余人。在线下,她不顾新冠肺炎感染风险,入户开展因焦虑而自杀未遂的独居老人、因情绪失控而觉得人生无意义的抑郁症患者等危机干预10余次。
探索新模式 她以身作则牵头打造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她立足帮助群众筑牢心理将康防线、提升群众心理健康意识,采取“一对一”“多对一”模式,指导大渡口区各村(社区)打造“阳光心语室”20余个,常态化开展“益心移疫”等志愿服务活动;开设趣味心理疏导课堂,开展公共安全、亲子关系、生命教育等公益讲座22次、线上学堂48次;与多所中小学校、社区建立心理联合辅导机制,派驻志愿者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课活动30余场、培训心理健康核心知识10余次。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专业培训+阵地打造”的心理疏导服务体系,致力从根本上促进群众的心理健康。
在不断实践中,她组织建立起了一支制度完善、专业过硬、行动迅速、能打硬仗的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伍,逐渐摸索出“专业培训+阵地打造”的心理疏导服务体系,极力从根本上促进群众的心理健康。
“虽然可能道阻且长,但我们会一直在路上。”么周力的声音平和缓慢,如漫长冬日后即将破土的嫩芽,饱含蓄势待发的坚定力量。
来源:重庆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