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15 10:10 |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6年08月16日 第B02版 | 查看:1061次
◎何天平
近两年国剧市场中迭出的医疗剧正值风生水起,这确实是好事一件。相比海量无病呻吟的玛丽苏剧的存在,如《心术》、《青年医生》等关注医疗行业的剧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某种回归与反思以及对既存社会焦虑的某种折射与抚慰。
然而,也必须得承认,“白大褂不系扣,喜大普奔玩倜傥”构成了国产医疗剧的普遍成色,医生职业在剧中只如蜻蜓点水般以颇为奇观的形式呈现,医患关系也无非是打着“现实向”旗号的题材卖点,终究难掩通俗偶像剧的弊病。遗憾的是,即便是虚构类影视作品,我们与《实习医生格蕾》之间可能还差着好几部《侠骨仁心》。
这时候,一部名为《人间世》的国产纪录片悄然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纪录片在中国的地位,无论“黄金”到何种程度,都还远不及流行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但片中一言“每天都是实战,没有演习”的掷地有声,却也构成了这部纪录片最独特的震撼力。
对于国内的影视环境而言,医疗题材要以剔除虚构的全纪实面貌示众,其实有着难以想象的操作难度。尤其在医患矛盾格外尖锐的当下,用纪录片去讲医疗故事是有魄力的,也是有野心的——这种魄力是在没有剧本、没有预设,在长期跟拍与“蹲守”下才得到这些比人们想象的现实更现实的故事;而这种野心则表现为片中直面生死的勇气和直指人性的抉择。在镜头的背后,是这幅繁华社会景观之下不为人知的脆弱,而这种脆弱,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难以逃离的。如同这取自《庄子》的标题,寓于“人间世”一语里的,不仅是处人与自处的人生哲思,更是对这个真实人间世态的触及。《人间世》做到了,且做得很出色。
与此前《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大热不太一样,《人间世》没有贴合年轻人话语风格的传播,也没有接上流行文化“地气”的质感,四平八稳的叙事中流露出的却是异常颠沛的生活图景。豆瓣评分高达9.7分的一部纪录片,是它;看罢能令人为人世间的沧桑底色唏嘘不已的,也是它——来自现世的动容,恐怕是寻常世界最不寻常的意义。
严格意义上,《人间世》算是一部记者视野下的电视新闻纪录片。没有流畅、华丽的播音腔旁白,偶有卡顿的日常叙述,更像是身处一线的记者发回的现场报道。在全国闻名的上海瑞金医院里,纪录片的创作者融入这时刻正在发生的人间百态中,“朴实”是这部片子最大的“华丽”。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人们对于“严肃”的渴求本就稀缺,对于“真实”的探寻更是索然。《人间世》试图以最传统的摄制方式讲述一个最传统的故事:对医院的全景式观察,对医患双方面对疾病与生死考验时纠葛心态的展现,对医疗生态的真实还原……这是一部“隔着屏幕就能嗅到消毒水味的纪录片”,在观看的压抑中流淌出“最后一根稻草”式的残酷事实——己欲救命,但命不由己。
第一集伊始便用三则失败的救治案例将观众拖入沉默的泥淖之中。区别于传统视野里“妙手回春”式的医疗叙事,“有时候,医生拼尽力气,也没有换来一个治疗的机会;有时候,医生拼到了一次机会,却挺不过最后的难关”,“不堪、愤怒,甚至埋怨”都流露出医生并非无所不能、医学也会无能为力的遗憾与无奈。如片中某位医生的真情流露:“每一个进来的人都想好好地出去,但医生不是神,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回过头想想,过往影视作品中对于医生的无限“神化”,确实会影响公众正确理解医学的功能与作用,这恐怕也是构成现实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推手之一。我想,这就是一种进步,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人们对医疗业的想象性共识:我们多么需要去学习平视“失去”,匮乏的理解与信任才是所有人正经历的“顽疾”。
以前不曾知觉世间百态能够全然缩影在医院这样一个“平凡”的空间中,观罢《人间世》便心生出如此强烈的感受:医院是社会矛盾体最具代表性的标本,在一个转型社会中,个人生存危机的迷思与复杂社会关系的协调统统囊括其中并酝酿出剧烈的化学反应。可以说,《人间世》试图呈现的不仅是一幅医疗业的“众生相”,更是一幅人间的“浮世绘”。而撑起全作脉络的,则是一个个真切而细腻的局部。
我们通常会用“追”字来形容对优质影视作品的热切和喜爱。而同属“好看”之作的《人间世》却没有为我营造出如此的“迫不及待”。频繁的停顿和心情转换贯穿观片始终,难掩的复杂心绪发生在每一个事件之中。一幕幕像是循环播放却又各自不同的悲喜剧频频上演:恳求医生的家属、伤情各异的病人、陷入矛盾的医生;康复的喜悦、等待的胶着、难以释怀的解脱……庆幸的是可以“生”,不可避免的是总会“死”。
对于患者而言,平安喜乐比什么都重要,看淡生死却比什么都更难。《人间世》首度以专题故事呈现“遗体捐赠”,它的“不可言说”恐怕源自永远无法调和的一组矛盾——一头是等待刚刚丧失亲人的家属做出捐赠抉择,一头是期盼许久的病人投来的恳切目光,勾连起的是不再明确的生死边界。悲怆时常存在,也并非只停留在死亡的阴影之中。片中一位接受了遗体捐赠并成功进行移植的中年人,醒来时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还有钱没?”生命的烦恼永恒存在,坦然接受者却鲜少有之。第四集谈临终关怀,走到生命最后阶段的梁金兰,了却了为老伴找好养老院的心愿,并记录下自己告别的话语,然后平静等待生命蜡烛的熄灭。幸福的来处都一致,痛苦的去处却各有各的不同。平凡曾是人们最想逃离的禁闭岛,可对于他们,平凡就已是最难得的幸福。
对于医疗人员而言,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可束手无策时他们也有着更多的无可奈何。也许医生的喜怒哀乐在患者面前实在不足为道,但片中不少细节的展现仍令人颇为动容于医生的神圣与鲜活。自己尚在住院的心外科医生赵强,因为病患坚持走上手术台。他的微信签名写着“每天都要开心”——“开心”不只是他想要的情绪状态,更是他每天都在经历的挑战;一台肾移植手术的成功,始于一个尿液袋的导流。病患开始正常运转的肾功能,被医生视作“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对医生而言最大的奖励。《人间世》令我几度对医疗人员肃然起敬,从救护司机、担架员到急诊医生、临终关怀医生,他们身上闪烁的光芒,大概就如同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那句充满无奈又无比深情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他们是平凡的,却又足够伟大。
偶然想起患者在片中接受采访时所说:“一开始在社会上听到的负面新闻很多,看病看了四个月以后,就觉得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了。”理解与信任,是比治疗过程与手段更重要的东西,也是人世间最有生命力的心跳和体温。我想,《人间世》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它试图唤起这一份缺失,用最朴素的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个世界的“无可奈何”。前路未知,好在希望永存,如同片尾处那个小男孩尚显稚气的坚定一言:“长大后我也要当医生,因为可以把别人的病看好!”这个世界总会变得更好的,不是吗?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不可避免的是总会“死” 庆幸的是可以“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