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心血汇长河——记襄樊文化老人邹演存(图)

发布时间:2008-10-27 08:00 | 来源:汉江传媒网 2008-7-3 20:44:10 | 查看:2389次

文化老人邹演存(中国好人网责任编辑卢亚飞配图)

  颁奖辞:书生本色,白发赤心。只为着前不负古人,后不负子孙,让襄樊的文化长河滔滔不息,浪浪相承,这个怀着强烈使命感的文化老人,二十年如一日,以抱病之躯在历史的原野上东奔西走,辛勤挖掘,在文化的丛林中上下求索,苦苦寻觅。青灯长夜,秉笔疾书,点点心血融进飘飘墨雨,浇出一片片昨天的风景。

  ◎黄可 张雅萍

  在襄樊的文化界,邹演存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一位令人尊敬的文化老人,他先后获得襄樊市“文明市民”、“十佳文明市民”、襄樊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人们都满怀敬意地称他为邹老或邹公。

  与文化结缘,一片冰心

  80高龄的邹演存,已在襄樊文化界辛勤耕耘了近60个春秋,他不仅见证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襄樊文化事业的进程,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而且在离休之后,依然没有忘记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责任,继续在为襄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抛洒心血。

  邹演存与襄樊的文化事业结缘,还要追溯到1949年,当年5月,他奉命筹建了市文化馆,这之后的几十年岁月里,他又先后参与筹建了图书馆、京剧团、花鼓剧团,恢复成立了市文联,他参与、组织的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也蜚声海内外。

  在职期间,他工作严谨、细致,待人热情、宽厚,特别是对艺术人才更是关怀备至,爱护有加,迄今在襄樊文化艺术界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爱护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的故事。去年在他的80寿筵上,襄樊的曲艺名家董治平为他撰写了这样一副寿联“文坛祭酒,艺苑秋翁”,虽只寥寥八字,却十分准确地吐露了文化界人士对这位老领导的感激之情。

  1988年离休后,他非但没闲下来,反而更加忙碌了,不仅张罗成立了老年书画社——燕梅笔社,组织成立了老年书协,而且写作热情如火山般爆发,夙兴夜寐,笔耕不辍。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他写下了6万多字的散文、游记,还为襄阳鹿门山、枣阳白水寺留下了碑文,为古隆中撰写了电视专题片脚本,为市区园林的规划、仿古一条街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极具文化价值的建议。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襄樊的昨天,更加热爱我们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他走街串户,四处采访,写下了7万多字的《襄樊古迹谈》,自费出版了《汉岘簇锦绣——襄樊十锦》一书。

  与生命赛跑,一腔壮志

  正当他挥笔疾书,为自己心爱、痴迷的文化事业而全身心投入的时候,1991年,癌症这个可怕的生命杀手却不期而至。在这一残酷的现实面前,他坦然面对之余,也感到不安,但这不是因为随时都有可能中止的生命历程,而是担心因此失去了为襄樊的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一些事情的机会。

  信念在心中燃烧,为了与生命赛跑,他几乎忘记了重病在身。卧病期间,他又一次逐字逐句地通读了《全唐诗》,从6万多首诗中甄别、筛选出308首咏襄阳的诗,并对缺失字句逐一进行了勘校和注释。

  病情好转之后,他又染翰挥毫,认认真真地将这308首诗手书写成了长达40公尺的书法长卷,为襄樊市首届诸葛亮文化节献上了一份厚礼。此后,他又自费出版了线装本《唐诗三百咏襄阳》,该书的问世,不仅为襄樊的文化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成为襄樊市对外交流的绝好礼品。

  八千里路云和月!为了创作长篇历史小说《荒唐帝王家》,自1992年以来,他抱病远行,只身远赴陕西、河南的9县1市、100多个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癌症患者,语言不清”,他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了这8个字。每次采访前,他都会先微笑着递上名片,再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2000年9月,他历时8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荒唐帝王家》出版了,为襄樊的文化事业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荒唐帝王家》全书29章共25万字,章章都是他用心血凝成,字字都铭刻着他对文化事业的执着和热爱。

  为名城添彩,一片真情

  作为一个襄樊市民,他对襄樊的爱是真诚的;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对襄樊文化事业的贡献是无私的。为了支持襄樊文化资料的收集工作,他不但把个人收藏的古代画像砖、火星观城墙基的陶片等资料捐赠给了市档案馆,还在1997年义务承担了“湖北襄樊枣阳白水寺”二期工程“百龙壁”的制作任务。

  要在长9米、宽3米的石壁上雕刻一百个风格各异的“龙”字,对于他这样一个老人而言,真不是一件容易事!隆冬腊月,他忍受着哮喘病的折磨,顶着剌骨的寒风,每星期都要跑一趟100公里外的枣阳白水寺,从收字、选字、放大、编排到上墙,他都亲自动手,每天都要工作近10个小时。点点心血,滴滴汗水终于化作了一个完美的“百龙壁”。当人们知道这壮丽夺目的“百龙壁”竟是一名身患癌症的老人的杰作时,无不感动不已,赞叹不已。

  为了给后人多留下一些东西,多年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发掘、整理着襄樊的历史文化遗产。1998年,他亲自到镇江、扬州踏访10多天,此后又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考证,写出了《米公祠及米芾族裔脉源考》一文、整理编列了《米芾襄阳族裔世系表》,并编辑出版了《米公祠及石刻》一书,从而填补了国内米芾研究的一项空白。

  1999年,他又精选了32首孟浩然的诗作,连同小记共1546字,用了4个月的时间,一刀一刀地镌刻在微型虎纽三套石上,名之为《孟浩然襄阳诗选石刻》,2006年3月,又将其印成火柴盒大小的微型折纸印本,成为了襄樊对外文化交流的又一珍品。

  他对于文化事业的一片挚情,还体现在对文化工作者无私的帮助上。2006年9月,他收到了一封来自老河口市的信,写信的人是在老河口从事音乐创作工作的余家冰。余家冰收集整理并编写了一些民间音乐,准备出版,但没有出书的费用,于是他想到了这个在文化界有口皆碑的老人。接到信后,邹演存不但当即寄去了2000元钱,帮助余家冰出书,并在回信中鼓励余家冰坚持创作,还承诺继续帮助他想办法,让书顺利出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邹演存离休后,从来没有离开他所热爱的文化事业,将满腔心血一点点、一滴滴地汇入襄樊历史文化的长河,用昂扬的精神和殷殷的赤子之情书写着晚年最绚烂的篇章。面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面对人们的敬仰和爱戴,他常说:“我虽然离休了,但我是一名党员,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做贡献,多献爱心!”

  如今,已经80岁的他还担任着米公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常与孩子们在一起,给他们讲襄樊的历史,讲襄樊的文化。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襄樊的文化在一代代传承,襄樊的文化在一步步发展,邹演存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每一个襄樊人。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